徐小圃证治经验

一、麻疹

    麻疹俗称痧子,古代医家认为麻疹的病因由于内蕴胎毒,外感时邪,在病机方面则认为麻疹是蕴积君相两经之火,乃“火毒有余之证”,因此,在治疗方面有“疹喜凉,痘喜温”的说法。《幼科准绳》力主麻疹“欲出已出之际,虽寒勿用桂枝,虽虚勿用参、芪”。徐氏根据实践经验,指出:麻非胎毒,都为天行疠气传染所致,且有常必有变,小儿神气祛,藩篱疏,病程中不乏兼感寒邪者,切不可泥古不化,概用清凉,凡遇风寒束肺之证,即当施用解肌透疹之剂。方以升麻葛根汤加减,无汗加麻黄,有汗加桂枝。若见有面色晦滞、四肢清冷、自汗、便溏、精神疲软、脉细数无力等阳虚联兆,应及时加用附子以温阳扶正。大抵此等证候,多属于麻疹中的坏证和变证,相当于西医麻疹并发肺炎和心力衰竭,故加黄附片辅以黑锡丹、益智仁、补骨脂、巴戟天、仙灵脾等温培脾肾,回阳救逆耳。

徐氏尝谓:麻疹患儿,发热三天后,皮肤见红点,不成片。出疹前口腔内颊粘膜及牙龈有细白点。以鼻准见疹为疹透标志。如鼻准、面颊痧子未见,欲称“白鼻痧”、 “白面痧”,痧毒每易内陷而成逆证。因此先生在治疗麻疹患儿时,必细察鼻准处有无布露,虽周身痧子密布,鼻准未见者,仍以透为主;若鼻准部已有三、五点粒,全身稀疏不多者,即表示痧子已透达向外,无需再用透发。

徐氏对于疹出不畅或隐而不透的患儿,除投以汤剂外,同时给予自拟辛散透疹的熏洗方。

二、丹痧

    丹痧为烂喉丹痧的简称,又名“疫喉痧”或“喉痧”,相当于西医的猩红热。本病由于疫毒之邪经由口鼻而入于肺胃,上攻咽喉则咽红肿痛或伴有白腐,热毒外泄则发为皮疹,热毒熏灼营血则舌而光滑呈肉红色,上有小粒突起如杨梅状,疹色猩红如丹。若延误失治或正虚邪盛可出现谵妄、昏迷、惊厥等症。历代医家对于本病虽有记载,但大多散见有关临床著述中。至晚清陈耕道始著有本病专著<<疫痧草>>,以后又有夏云<<疫喉浅论>>,金德鉴<<烂喉丹痧辑要>>等书,均详列本病理法方药原则,一般主张初起宜用辛凉透达,继则宜用泄热解毒,稍后宜用滋阴养液。有的认为不宜辛温解表,或过早使用大剂苦寒、泻下之剂。

徐氏治疗本病兼取诸家之长,不拘一格,在处方上也有其独到之处。就一般治疗而言,徐氏大致取法陈耕道氏所订立的疏散、清散、清化、下夺和救液五法,而在方药组成方面大多由下列数方化裁,对于一般发病初起,采用<<疫喉浅论>>清咽栀豉汤(栀子、豆豉、金银花、薄荷、牛蒡子、甘草、犀角、僵蚕、连翘、桔梗、马勃、蝉蜕、芦根、灯心、竹叶)。如丹痧见有咳嗽,采用<<疫喉浅论>>清咽导痰汤(薄荷、杏仁、桔梗、瓜蒌、浙贝母、橘红、牛蒡子、赤茯苓、苏子、枳实、竹茹)等方。但遇有阳虚征象者,亦采用附子配入疏散方中,以扶正却邪,或寓助阳于养阴滋液、清热解毒之中,以冀获效,为其治疗本病权变之法。

三、百日咳

    百日咳又名顿咳、疫咳、鸬鹚咳。多流行于冬春季节,以1至6岁小儿最多得病。本病发病机理为感受时邪,痰浊阻肺,肺气上逆。初起与一般感冒不易区别,一二周后出现痉挛性咳嗽,症见咳嗽阵发,咳时面红,间或呕吐浓痰,咳尾有特殊的吼声。由于咳时引动舌本,其舌下系带磨擦于齿缘,因而患儿的舌下系带可出现白色小疡。徐氏每以舌下系带溃疡作为本病的诊断依据之一。

徐氏治疗本病,每以细辛、干姜、五味子为首选药物。三药配伍,实则脱胎于仲景治咳诸方。功能肃肺化痰止咳。凡热象不著者,在所必用,可减少发作,减轻症状,直至痊愈。对阳络损伤,兼见咳血者,也不忌用,但配以宁络止血之品。若见口干、舌红、脉数等肺热症状者,则以麻杏石甘汤为主清肺泄热。其随症加味法:痰多气逆,选加杏仁、象贝、苏子、白芥子、金沸草等消痰下气宁咳;呕吐,加半夏、橘皮等降逆和中;痉咳,加百部、天竺子等止咳宁嗽;营卫不和,加桂枝、白芍调和营卫;衄血咳血,选加茜草炭、参三七、十灰丸等宁络止血;脾虚纳呆,选加白术、茯苓、米仁等健脾和胃。

四、肺闭

    肺闭或名肺闭喘咳,是小儿的多发病。发热,咳嗽,气急鼻扇,痰声漉漉,涕泪俱无为肺闭的特征。肺闭一般有风寒、风热之分。风寒闭肺每见咳嗽痰鸣,气急鼻扇,发热无汗,口不渴,舌白等症。风热闭肺每见咳嗽痰稠,气促鼻扇,壮热烦躁,口渴,舌红等症。徐氏治疗肺气闭塞之证强调辨证,而不拘于发病日数。属风寒闭肺者,治予温开,方如麻黄汤、小青龙汤;属风热闭肺者,治予清开,方如麻杏石甘汤。其中麻黄功能开肺,徐氏尤为赏用,痰多者,选加杏仁、象贝、白芥子、南星、半夏、紫菀、远志等祛痰之品;神蒙,涕泪俱无者,选加郁金、菖蒲、苏合香丸等辛香开窍;湿浊内蕴苔腻者,选加川厚朴、玉枢丹等化湿辟秽;热毒重者,加川黄连等清热解毒;肝风内动,见肢颤,目窜等症者,则加磁石、龙齿、天麻、蝎尾之类平肝息风。小儿体质稚阴稚阳,病理变化易寒易热,易虚易实。不少小儿在病程中,出现面色灰滞,精神困倦,四肢不温,多汗,脉细无力等症,此为素禀阳气不足或病变损及心阳,即所谓“阳虚肺闭”。徐氏对于此证,每在辛开剂中加用附子温振阳气,扶正却邪;磁石、龙齿重镇潜阳;并酌情选用黑锡丹温肾纳气;益智仁、巴戟天、仙灵脾益肾助阳,每使病情化险为夷。

五、腹痛

    腹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小儿腹痛病源不外食积、寒邪、虚寒、木乘土、虫积等数种,每相互为因,而与脾胃怯弱的关系至为密切。

徐氏辨治小儿腹痛大法如下:

食积腹痛主症为腹部胀痛拒按,畏食或呕吐,大便秽臭或秘结,舌苔厚腻,脉滑。治以和中消导。药用藿梗、半夏、橘皮、砂仁、蔻仁、鸡内金、建曲等。

寒邪腹痛主症为当脐作痛,欲得热按,面色苍白,舌白。治疗温中祛寒止痛。方用<<金匮>>大乌头煎为主,并结合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厚朴温中汤(厚朴、橘皮、炙甘草、草豆蔻、茯苓、木香、干姜)化裁。

虚寒腹痛主症为腹痛绵绵,喜暖喜按,神倦色恍,脉迟软。治以温运脾阳。方用<<局方>>附子理中丸(附子、人参、干姜、甘草、白术)为主。

木乘土腹痛主症为面多青色,腹痛肠鸣,粪青如苔,寐中惊惕,脉弦。治以疏肝和中调气。药用煅瓦楞、煅石决明、橘核、钩藤、白术、香附等。

虫积腹痛主症为面色萎黄或有虫斑,寐中介齿,曾经吐蛔下蛔。治以安蛔止痛或驱虫。方取仲景乌梅丸及<<局方>>化虫丸(鹤虱、槟榔、苦楝皮、胡粉、枯矾、芜荑、使君子)为主。

大凡腹痛以寒淫居多,热淫居少。寒为阴邪主收引,其性凝滞,徐氏治疗寒证腹痛,宗<<内经>>“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之旨,以川乌辛热温中,驱寒定痛为治疗重点。

由于川乌具有良好的止痛功效,徐氏应用甚广,不仅用于寒证腹痛,对寒滞、虚寒、虫积等腹痛,也每每加用,可获捷效。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有温白丸(川乌、柴胡、桔梗、吴茱萸、菖蒲、紫菀、黄连、干姜、肉桂、茯苓、蜀椒、人参、厚朴、皂荚、巴豆),该方以川乌为君,配伍诸药,共奏温中逐冷,疏泄破积之功,亦为治疗虚寒积滞腹痛之要方。

(0)

相关推荐

  • 『秘方集』气管炎肺炎:麻疹后转“肺炎”虚寒重证三例,其三:

    麻疹后转"肺炎"虚寒重证三例,其三: 杨××,住昆明大绿水河,有一女生甫半岁,于 1958 年春出麻疹,已灰,忽转"肺炎",发热喘咳,喉间痰鸣,鼻翼搧动,面含青 ...

  • 徐仲才证治经验

    一.小儿哮喘 哮喘又称支气管哮喘,为肺部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呈反复发作性.哮喘常见于小儿,12岁以前发病的约占半数以上.我在数十年临床工作中治疗了大量的小儿哮喘病例,认为运用祖国医学辨证施治法则对本病 ...

  • 徐丽洲证治经验

    徐氏精治幼科,尤对痧子(即麻疹)的诊治独具心得,辨证施治和处方用药别开生面,自成一家,据古书"痧发于阳而喜清凉","痘疹之发显系天行时气"之说,徐氏认为痧痘之因 ...

  • 徐小圃治验27方【转载】

    徐小圃治验27方 发表者:赵东奇 747人已读 案一.感冒 郭幼 一诊发热三日,有汗不解,咳呛痰多,气促,面恍肢冷,舌白润,脉濡数.气阳不足,复感风邪,治拟温阳和营. 川桂枝4.5g炒白芍4.5g黄厚 ...

  • 徐小圃先生运用附子经验

    徐小圃先生运用附子经验

  • 民国儿科名家徐小圃儿子徐伯远小儿腹泻经验

    导读:今天跟着徐伯远先生学习治疗小儿腹泻的中医治疗,以及治疗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各个方面. 1 我治小儿腹泻,除继承先父小圃公擅用之培补脾肾法则外,通过多年临床,认识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先谈对于中医泄泻 ...

  • 周绍华  抑郁症证治经验

    周绍华 启东传统中医 今天 周老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将抑郁症分为肝郁脾虚.气滞血瘀.心脾两虚.脾肾阳虚.阴虚火旺5型辨治. 2.1肝郁脾虚:症见精神萎靡,多愁善感,悲观厌世,情绪不稳,两胁胀满,腹胀腹泻 ...

  • 名老中医王子平的骨伤证治经验

    一.活血舒筋汤 [组成]当归9g 赤芍9g 片姜黄9g 伸筋草12g 海桐皮9g 落得打9g 羌活6g 独活9g 路路通12g 陈皮6g 续断12g 松节6g 甘草3g.水煎服. [功效]活血通络,舒 ...

  • 严世芸证治经验

    一.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在中医学属"心悸"."怔忡"."水肿"."喘证"等范围.本病是以心为主,又累及中医所说的肺 ...

  • 钱伯文证治经验

    一.益气健脾治疗胃癌 胃癌多由于长期饮食不节,情志抑郁不舒,渐致气机失常.经络不通.瘀毒留滞.痰湿结聚.正气虚馁而形成.早期可见上腹不适.纳呆消瘦.恶性呕吐.呕血.黑粪等症,晚期则出现淋巴结肿大,腹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