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往40年的城市化背景下,乡村都在为城市输血,不管是土地指标,人口,还是经济,资源都在往城市转移,乡村是社会发展的末端。无论是偏远地区的乡村,还是像上海这样全球城市的乡村,都面临衰败和空置。2018年成立自然资源部,提出覆盖所有空间资源的国土空间规划;将“山水林田湖海草”纳入规划重点范畴。在这个视角下,意味着乡村有机会从末端(城市集聚的边缘)变为前端(自然资源的中心)。以乡村为中心背后蕴藏的生态资源(资产),将吸附更多的机会。乡村应该与城市拥有同等价值,乡村与城市可以良好互补。我们希望重新建立乡村的信心,建立人与人的信任。从人心、从钱包、从向往的生活、吸引更多人回到乡村。借2016年奉化乡愁经济的宝贵经验,结合当下的实践与思考,尝试对乡村重新分类,为乡村工作做一点总结。原始的乡村生长脉络多是流域性分布,依山傍水而建。流域滋养土地,村庄依托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形成类似于葡萄串型的镶嵌在“山水林田湖海”地理环境之中,“一串串”乡村聚落,蔓藤生长。
乡村聚落手绘图
什么样的流域就会造就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以吃为例,在山区有油焖笋、腊肉、熏鸭,在海边有小海鲜,在城区有杂鱼炒饭,风味和口感的差异让我们这些异乡人都难以忘怀。我们基于对“葡萄串”型村落聚落的理解,把自然村与自然生态资源作为规划设计的主体。不以“市、镇、村”的行政边界来理解乡村,而是以每个葡萄串的村落为线索,实地入村调研。从返乡创客发展状态、到各村农产品种植、再到各村周边产业-企业-业态的摸底。一系列的地图来关联乡村资源,重新构建乡村网络,绘制乡村的活地图。我们把一条葡萄串上的乡村分为:远郊村、近郊村和城边村三种类型。
城边村——创新经济的基点
google earth示意与分布逻辑
城边村,是葡萄串乡村聚落靠近城市的部分,位于各流域交汇的区域,城边村的风貌已接近城镇。因为靠近城市,所以城边村有较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受到城市发展的外溢,城边村解决了一部分进城就业者的居住问题,也承接了城市的部分产业。城边村因此发展出各类乡镇企业,例如废物回收等可持续再生这类新兴产业。城边村未来如果可以提供好的职住环境、便宜的土地、政策支持。将有机会创造出新的经济模式。如何促使城边村与产业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产业如何反哺乡村?乡村如何支持产业升级换代?城边村以“产业兴旺”为重任,挖掘新市场,匹配新需求,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城边村风貌
近郊村——城市与乡村的链接节点
google earth示意与分布逻辑
近郊村,是葡萄串乡村聚落的中间段,近郊村外围有穿过性的现代交通,容易到达。是城镇与生态资源的链接点,上接城镇,下启自然。由于交通相对便利,有人流聚集,容易形成流域型农产品集散市场——乡村市集。近郊村在风貌上,过境交通界面虽然略显城乡结合部特质,但交通街道背后还是保留了较好的乡村环境。适合依托本土生活方式,发展吃住行学的乡村体验,成为城市与乡村的链接节点。联动有机农业、民宿生活、乡土体验等建立村民与市民的良好关系。
近郊村风貌
google earth示意与分布逻辑
远郊村,是葡萄串乡村聚落的最远端,现代交通不便,公共服务很难提供,发展相对滞后。但远郊村历史上由古道串联通达,例如浙江四明山脉的唐诗之路,就可以联通整个浙江先进的文化区域。可以说,远郊村是自然生态和文化传承的中心。远郊村的自然环境与城市呈现最大化的差异。保留了传统生活方式、历史风貌建筑、原生农作物品种和原生态自然环境。原生态是远郊村的最大价值,特别需要平衡好与发展的关系。适合以高品质、定制化、实验型;小范围、小规模、小众化的户外徒步旅行、生态类自然教育、原生品种科学研究等发展方式。
远郊村风貌
不同种类的乡村,在不同位置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以“打金针”的方式,赋予不同村庄不同的支持。乡村,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