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当机器人拆分,今天真是做到了极致
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淮南子·说山训》
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见微知著并非天方夜谈,类器官研究早已将这种智慧运用到极致。
顾名思义,类器官即类似于真实器官。科学地讲,类器官是由干细胞或者从病人身上提取的肿瘤组织在特定的3D体外微环境下自组织发育而来的、高度模拟体内真实器官特征的小型化的体外器官模型。因其可以在很大程度模拟目标组织或器官的遗传特征和表观特征,在器官发育、精准医疗、再生医学、药物筛选、基因编辑、疾病建模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2013年,类器官被《科学》杂志评为年度十大技术。2018年初,类器官被评《自然·方法》评为2017年度方法。
类器官技术近些年来发展迅猛,取得了许多令人振奋的成就。2020年9月,来自日本Lee J. 等人成功制作出可以自主搏动的心脏类器官,结果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类器官究竟起源何处,在过去的几十年来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本文将与你娓娓道来。
类器官的起源——自组织现象
干细胞技术的发展
近十余年类器官的发展
类器官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前景
参考文献
[1] 封面图片:CORNING. Using Organoids for Disease Modeling. Nov. 11, 2019.
[2] Lee, J. et al. Nat Commun 11, 4283 (2020).
[3] SCIENCING. Types of Sea Sponges. 2019.
[4] Wilson, H. V. Development of sponges from dissociated tissue cells.
[5] Sato, T. et al. Nature 459, 262–265 (2009).
[6] Corrò C et al. Am J Physiol Cell Physiol. 2020 Jul 1;319(1):C151-C165.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西方科技史”,原题目为《类器官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