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声】1+X证书制度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融合路径研究

1+X证书制度的“1”和“X”不是简单机械式的叠加,它映射了职场、院校和企业间的渗透融合关系,“X”不仅包含X种证书(数量),代表了其职业技能的广度;同时,也代表了X(初、中、高级)种职业等级的程度。
由此可见,“X”标志着受教育者掌握某个领域的专业技能的数量和深度,是对“1”的补充、强化及拓展。中、高等职业院校如何根据课程和教育阶段结合职业技能等级开展职业培训,如何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融合,如何将证书培训内容与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课程内容融通,探索专业课程考试与职业技能等级培训考核的统筹,彻底解决学历证书和职业证书“两张皮”的问题,是学校和培训企业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1+X证书制度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融通方法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鼓励学校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关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X证书制度的有效实施,可从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两方面与X证书相融通。
(一)基于课程体系的融通方法
嵌入法。对人才培养方案中“学习内容、知识能力要求、职业范围”等描述与X证书内容和要求进行比对,选择吻合度基本一致的专业方向直接与X证书进行对接,将证书的全部内容嵌入专业课程体系中,学生在完成校内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期末测试的“证考融合”直接获得技能等级证书。
补充法。选择吻合度较高的专业与X证书进行对接,[4]通过对比、分析,划分出大部分一致的课程,再对有差异的课程进行多种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构建,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证书课程的补充,并“以证代考”,对通过选修课程的学生颁发技能等级证书。
强化法。通过比对专业课程体系与企业培训课程项目的学时划分比例,对某些重点职业需求的技能课程进行方法强化,增加专业课程体系的学时,并重新划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以及专业核心课。
(二)基于课程结构的融通方法
分项法。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训教学”三大课程结构,在“实践教学”和“实训教学”环节,根据X证书中对应的“技能任务分项”进行课程重构,将“实践”和“实训”以“任务情景”进行分割,以“分项技能训练”对应“证书技能任务分项”。
重构法。根据X培训体系中的课程重点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主干课”“拓展课”“实践课”等课程类别,进行调研、比对、分析、排序,彻底打散现有的课程结构体系,根据职业技能要求重建课程结构。
二、X证书与动漫制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融通设计
动漫制作技术是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一个方向。为了更好地将学校教育与行业要求相匹配,实施“书证融通”是重要途径,下面以“动漫制作技术”专业为例,研究其人才培养方案与X证书的融通设计。
(一)目标决策
X证书与之前的执业资格证书不同,其中,X是多项职业技能证书的合集,同时,也是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集合,此集合中覆盖了专业教学标准中多种分支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受教育者根据在学校教育习得的专业的前提下,取得哪种证书,哪个等级的证书,具体应该怎样进行目标对应,正是X证书与人才培养方案融合的目标决策。根据现有专业目录和专业教学标准,分析岗位的“职业对应”按照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方向,以专业教学标准为依据,进行选择、对应、细化职业等级证书(图1)。
图1“1+X”证书与艺术设计专业目标匹配
下面以职业院校一级专业目录中的艺术设计类动漫制作技术专业为例进行目标匹配。
根据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目录,查找动漫制作技术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对目录二级专业名称与设计类职业等级证书名称或等级证书面向的专业名称进行一级匹配,例如,数字媒体交互设计、界面设计、数字创意建模和游戏美术设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面向专业都包含了动漫制作技术专业。
根据动漫技术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职业范围”的描述,对应职业等级证书的岗位群,进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二级匹配。例如,在“职业描述”中有“动画设计总监、原画师、动画师、广告设计师、后期制作师”等相关工作,对应岗位群职业技能证书中的“游戏美术设计师、界面设计师”等。
根据动漫制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能力要求”比对职业技能等级的“岗位能力图表”,进行三级匹配。
选取1~4个一致或相近的证书内容,根据各个院校建设的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省级精品课情况以及院级精品课建设情况选取对应的“首选证书”“次选证书”以及“备选证书”,有重点选择考点申请、进行师资培训以及后期学生考试建设。
根据各个院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中、高职与初、中、高职业技能等级的对应,年级、课程培养目标与初、中、高技能等级的对应。
(二)方案融通
通过嵌入、补充、强化等策略将企业的培训方案统合进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其目的为,其一,通过行业需求比照,强化职业知识和技能;其二,补充行业发展的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其三,拓展职业领域、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通过以多种方式的统合、对接,避免企业或第三方实施教育的内容重复或无法衔接。以企业的技能标准认定以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初级、中级、高级”的等级要求划分为参照,将工作岗位技能需求、复杂工作任务、工作程序要素、相关技术、行动纪律等技术和能力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评判标准,将课程、学时、等级标准、实践环节进行重构,例如,以游戏美术设计职业等级证书与动漫制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融合为例,建立课程等级与职业技术等级的对应。游戏美术设计职业等级要求,分为初级(3领域,9大类,29项技能)、中级(3领域,9大类,48项技能)、高级(3领域,8大类,43项技能),其中,包括了游戏美术设计基础、数字图形处理、数字图像绘制、设计软件使用等要求。据具体的技能要求和工作任务,根据初、中、高级证书的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和能力要求进行比对,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嵌入、融合职业技能等级要求(表1)。
表1游戏美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以初级为例)(部分)
(三)课程对接
1.横向对接课程体系
落实1+X证书等级制度的核心是课程体系建设,当前,艺术类课程体系建设忽略了“技术创新—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教育变革”逻辑的影响,依旧沿用“目标—结果”导向的传统范式,忽视现实生产模式和产业结构变更,导致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和受教育者的能力塑造,不能适应企业和行业的需求。重新建构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融合学校课程的“学科体系”与企业培训“过程体系”,整合成促进学生发展的“行动体系”,课程理念向“注重理论知识——注重工作过程——整合性行动”转变,重新划分课程结构,以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为导向,整合知识内容。
如,动漫制作技术专业,以游戏美术等级证书划分为例,初、中、高级共120项技能,在动漫制作技术现有教学内容体系的基础上,打破以往通识课(思政/军事/体育/大学语文/公共外语/心理健康等)、基础课(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构成设计等)、核心课(动画技法/分镜头设计/三维制作/影视后期等)划分明确、对应学年清晰的课程组织结构,以项目情景为主线,将知识点贯穿于每个情景中,缩短基础技能课时,增加项目数量,由易到难,纵向多层递进,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在项目情景中,倒逼学生掌握相关技能(图2),根据职业等级证书的初、中、高级要求,对应第一、第二、第三学年的课程内容(表2)。
图2 动漫制作技术专业课程组织(部分)项目展示
表3 动漫制作技术项目评分
2.纵向对接课程深度
明确项目制课程目标,精准对接技能标准,进行递进式的能力进阶,使职业教育的课程矩阵与1+X证书制度的初、中、高级技能等级目标要求一一对应,构建“X技能”阶梯向度,基于一种真实复杂的工作情景,注重技能的掌握、能力的转换和提升,在建立横向技能分项要领的前提下,进行纵向技能深度的升级阶层向度构建,在每个项目中建立“感知—准备—引导—机械化—复杂反应—适应—创造”的技能梯度,对应劳动者的岗位要求,实现由简单劳动技能到复杂劳动创造的成果转换。以技能为导向,倡导从技能测评的角度理解课程任务点的设计,将任务点对应劳动中的技能点,实现“知识点—技能点—岗位执行”的一一对应。测评受教育者知识的掌握程度,并通过技能测评反馈,了解受教育者简单技能的掌握情况,新技能(组合简单技能)的获取能力,以及创造延展技能的能力,更好的反作用于课程体系的补充、强化策略以及拓展办法。
(四)教学实施
在以岗位需求和工作任务为目标的教学实施中,改变原有“理论+实践”的课程形式,以任务驱动为主导,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对职业规范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合理组织教学实施,将课程分为应知应会的知识、技能部分;职业规范与职业精神部分;技能实训部分。
应知应会的内容在课堂组织形式上常以理论的形式出现,将理论融入每个项目中,在此部分加入具体职业技术案例进行职业精神教育,同时,导出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加入大量课题活动(小组互评、案例点评、分组讨论等),构建基础知识体系,拓展职业能力。职业精神教育贯穿于课程组织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劳动卫生、操作规范以及安全事项。技能实训以X证书为导向,以“项目—任务(情境)”制贯穿于技能始终,由校内导师和行业设计师、艺术师共同参与和管理项目,进行实践知识的典型工作任务组织形式,将每个课程内容设置为8~10个任务情景,分组设置模拟公司,并根据实际任务情景进行标准化操作。
(五)评价体系
根据技能考核和任务点标准,进行“技能—任务点”的评价细则体系构建,通过具体的评价体系,了解学生掌握初级(29项技能)、中级(48项技能)、高级(43项技能)技能要求的具体情况,借鉴质量认证ISO9000体系,编制具体的项目考评,通过具体的实操考评,了解每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对技能进行强化。评价系统分为两个体系,其一是过程性(形成性)评价(40%),根据对应课程的“X”证书,通过“X”证书的综合考核、操作考核(表3,以一个项目评分为例)等实际的技能考核作为测评手段,实行“以证代考”的形成性评价;如与证书的方向不同的科目,考评根据校内导师和学生评价小组对项目过程的进行综合性考评,其中包括操作熟练程度、团队合作情况、课堂反馈情况、创新技术、项目作品等评价;其二是终结性评价(60%),因设计的宗旨是为人服务,行业标准、行业要求以及综合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行业评判要求设置考评团队的人员组成,其中包括校内导师、行业大师、企业设计师以及学生评价小组,评价分值比例可设定为校内导师30%、行业大师25%、企业设计师40%,学生代表5%,共同构成严谨科学的终结性评分系统,通过对作品内容、作品技术的评价以及作品答辩形成对学生技能水平的终结性的评价。
(原文发表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年第23期。作者:张盼盼,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学、艺术职业教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