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尚君:想到程千帆先生

程千帆先生在书斋中(1988年)

读研期间,读过程千帆先生的《宋诗选》和《古典诗歌论丛》。论文完成,等待答辩期间,方知有一笔经费,可用于访学和查资料,于是决定去南京和北京,拜访几位前辈,并请导师朱东润先生写信介绍。朱先生说,程先生的信,他要自己写,其他人辈份比他低,“你们拟好文字,我签名就可”。其实程先生要比他年轻十六七岁,因他们曾在武汉大学同事,故视为同辈。

初见程先生,是1981年6月,他住在南京鼓楼附近北京西路普通的教员宿舍,室内一切都很简陋,书也不多。记得坐下不久,程先生就说,像我这样的年纪,不应该只有这么一些书,动乱过后,也就只能这样了。我与同学周建国同行,各就关心的问题向先生请教,很有收获。夏间去看朱先生,说到外访诸前辈的感受,先生刚参加国务院第一届学科评议组会议回来,说程先生会后又到青岛讲学,感慨:“千帆是个才子啊!”

再次见到程先生,是1986年4月在洛阳参加第三届唐代文学年会,此前程先生已接续萧涤非先生担任学会会长。

有两件事印象特别深刻。

一是那时年轻学者都热衷探索新方法,利用会议中午休息时间开座谈会,谈如何用新方法研究唐代文学。程先生也受邀参加,坐在边上,我离他隔一个座位。到最后,年轻人希望程先生谈些看法,程先生说,我早年对西方的方法也有兴趣,做过些尝试,不能说都成功。你们谈的内容,有些我能听懂,有些不完全能理解。但既要研究唐代文学,一定要做个案,即作家作品的研究。不要仅谈方法,一定要拿出东西来。

另一件事则是对我的关照。会间与杨明住一室,早晨还没起床,程先生敲门来看我,慌乱可想。坐下,程先生说读了我写的《杜诗早期流传考》,一直想来看我,他说自己早年写过《杜诗伪书考》,对杜集形成过程,一直觉得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弄清楚,我的文章解答了他的一部分疑惑。更鼓励我,年轻人应该多写这样踏实有创见的文字。

2008年,当我接任学会会长时,莫砺锋教授大会发言说,那年往洛阳的火车上,程先生就说,会间我一定要去看看陈尚君。程先生的清晨来访,居然早有规划。

程先生来后,我与杨明一起回访他。他室内恰有客人,见我们来,起身告辞。程先生送客回来,告诉我们,来人是陶敏,在湘潭任教,研究很扎实而细致,必能有大成就,可惜连会议正式代表都没得到,只能来旁听。这是我与陶敏初次见面,陶因右派嫌疑,刚回归学术。以后我们各有进益,与程先生这样许多前辈的激励表彰是分不开的。

左起:陈尚君,莫砺锋,陶敏

第三次见到程先生,是1987年11月,朱先生的博士李祥年论文答辩,请程先生来担任主席。我去老北站接人,程先生一行两人,坐了五个小时硬座,对老人来说,一路辛苦可知。程先生下车就说,朱先生要我来,我是一定要来的。接到住处,上海古籍出版社两位老总钱伯城、魏同贤已在住处恭候。程先生没有休息,立即与两位谈起来,我在旁立听。程先生谈到古籍社对南大同仁出书的支持,马上就转说自己近期的工作情况,并介绍他学生的成就,进而说今年可交几部,明年可交几部,一些已是很年轻学人的著作。那时学术著作出版很困难,我那时很惊讶于程先生说话之口气,现在体会,更见学术领袖的胸襟和气度。

上世纪90年代,我来往南京大学极其频繁,拜谒或偶遇程先生的次数也难以计数。1990年南京大学办第五届唐代文学年会,邀请到台湾学者团,有当时年辈最高学者十多人参加,程先生号召力确实很大。第二年春,南大因办会成功,在丁山宾馆酬劳办会师生,我也受邀参加。席间,莫砺锋带程门诸生到另一室给程先生敬酒,我也附骥尾。程先生稍喝了些酒,有些兴奋,他说,我想喊一句口号:“接班人万岁!”在场的人都很感动。

1992年,参加程先生八十诞辰的庆贺会。让我大开眼界的是,他的学生带了许多寿联贺幛来祝贺,有重回上世纪30年代的感觉。从许多细节也可体会南大对师生礼法的讲求。一次偶要与友人去看莫砺锋,友人也随意惯了,突严肃说,要换下鞋,去莫老师家是不能穿拖鞋的。初识莫砺锋,听说他要评副教授了,问之,他说,这些都由老师安排,我绝不过问。程先生的原则,当学生成长以后,不应该让他们为各自利益而交恶,老师应担更多责任。记得张伯伟1995年晋升教授,张宏生晚了一轮。我后来从各方证实,程先生其间曾与两人分别谈话,说明两人条件都已成熟,总要有先后,谁先谁后是他的决定,问他们有什么想法。“老师都决定了,我还能有什么想法?”这是张宏生亲口告我的。

程先生对典籍熟悉,对旧诗文常能即兴吟诵,如数家珍。有一次与章培恒先生聊天,直夸程先生学问好。他与程先生说到自己字写得不好,程先生说字写得好不好,不影响做学问,清代章学诚字也不太好。章先生与章学诚同姓,又都是绍兴人,章学诚在清学史上地位崇高,用这来宽慰,让章先生自然很受用。即兴之间能知此,更属不易。一次我与程先生聊天,历数他的学生的成就后,我说你的学生各从你这里得到了一节,即某一方面的学问。程先生当即回答:“这正是他们的不足啊!”不愧严师。

程先生晚年,很喜欢听昆曲,且经常邀请苏昆剧团到南大作专场演出,我即遇到三次。一次是唐代文学年会期间招待参会学者,地点在朝天宫。另一次在他八十诞辰时,在南大校内礼堂,我唯一一次见到匡亚明校长,就在观剧时。还有一次是1991年春,虽得邀,但受委托起草《全唐五代诗》凡例,当晚要交稿,因而没去。

我的研究得到程先生首肯者,应该还有《花间词人事辑》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辨伪》。近年出版程先生年谱长编,有对后文的赞许。我唯一一次收到程先生来信,也谈对后文的看法。他认为若最终能够证明此书后出,那么可以肯定此书深受东坡诗论的启发。

前年,我在给千帆先生外孙女张春晓(早早)书写序时,说她“录取复旦读博的过程有些曲折,所幸所有涉及者都做得很合适”,在此也可将过程写出。春晓才分好,能写诗词与小说,也可能她自幼生活在南京,本科到硕士接触的老师多是外公的学生,想换个环境,要报我名下,我自感意外。程先生始终没与我联系,仅在给本系傅杰写信时,提到她要来考,希望做朱老的小门生,不知是否有机会。傅杰转告,我当然表欢迎,但也表示要看考试成绩来决定。成绩出来,招生名额一名,春晓考到第二名,有些尴尬。所幸那年骆玉明老师没有招到合格的学生,我就与他商量,在他名下录取。入学后如何指导,我也从前辈那里学到了办法。开学初,我请骆老师与春晓一起吃饭,饭间由春晓择定,一切顺利。

那年冬我到南京,程先生与师母请我吃饭,并告已经给我与骆老师各写了一副对联,已送装裱。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程先生。他送我的诗联是:“大江千里水东注,明月一天人独来。”这是著名的古联,也传达程先生对我的认识与期待。

程千帆先生书赠陈尚君的诗联

(0)

相关推荐

  • 程千帆与《校雠广义》

    程千帆先生于1932年8月考入金陵大学中文系.当时南京的高等学府大师云集,所开设的课程也非常多,作为名新生,他感到既兴奋,又紧张.学什么?怎么学?他带着这些问题去问老师,老师们的回答也不一样.黄侃先生 ...

  • 学者蒋寅: 程千帆先生是如何指导我读书的

    程千帆,已故著名文史学家.教育家.先后任教于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留下数十种重要著作.其遗嘱有言:"千帆晚年讲学南大,甚慰平生.虽略有著述,微不足道,但所精心培养学生数人,极为优秀,乃国家之宝 ...

  • 赵昌平的唐诗研究 陈尚君

    . 赵昌平的唐诗研究    陈尚君 .     我推测,<唐诗三百首新编>的注评几乎全部为昌平所执笔,马茂元先生增订本<唐诗选>中的总评为昌平写出,更合适的理解是马先生的晚年见 ...

  • 文史知识 | 陈尚君:​韩愈在潮州

    元和十四年(819)初,韩愈因上表谏佛骨,几蹈死罪,幸而降贬潮州.不久遇赦,量移袁州,前后在潮州不足七个月.这在韩愈一生,乃至整个唐代文学史,或中国学术史上,都是非常重大的事情.其间隐情颇多,值得一一 ...

  • 陈尚君 | 皮陆唱和所见唐代苏州的文化景观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 苏州建城超过2500年,确定称苏州,则为唐初之事.代宗大历十三年(778),苏州升为雄州,辖七县,即吴.长洲.嘉兴.海盐.常熟.昆山.华亭,奄有今上海与浙北之地.随着经济 ...

  • 徐有富:听程千帆先生讲课

    程千帆先生讲课风采 程千帆先生讲课深受欢迎,武汉大学中文系上过他课的老学生聚会,最津津乐道的话题就是程先生讲课,都说听程先生讲课是一种艺术享受.1958年2月,程先生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后,离开讲台达22 ...

  • 菜鸟菜菜飞——永远的程千帆(超长慎入)纪念程千帆先生逝世21周年

    菜学速递:永远的程千帆(纪念程千帆先生逝世21周年) 因工作关系菜子结识了德高望重的学界泰斗程千帆先生. 程老对菜子诗歌创作的好评给正值上进迷惘的菜子注入了强大的兴奋剂补益剂,成了菜子前行的巨大动能. ...

  • 陈尚君:寒微诗人戎昱的风流情债与真实人生

    原创 陈尚君  文史知识  2021-6-4 . 戎昱是中唐前期一位不太著名的诗人,但也有一定名气.这样说的依据是,他身后十几年或二十来年,宪宗皇帝处理北方民族入侵时,遇到麻烦,宰相建议和亲,皇帝说有 ...

  • 程千帆先生的古诗课

    程千帆先生的古诗课 葛晓音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09月30日   09 版) <程千帆古诗讲录>,张伯伟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6月第一版,66.00元 程千帆 ...

  • 陈尚君 | 爱吐槽的南唐艺人

    △南唐文会图 文/ 陈尚君 复旦大学教授 南唐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的建立者李昪,早孤,流落濠泗间,为吴王杨行密所得,交大将徐温为养子,名徐知诰.行密身后,诸子称帝,能力逊色,权归徐温.徐温 ...

  • 陈尚君:杜甫研究的里程碑著作

    <杜甫全集校注>的设想从1976年提出,1978年立项,随即展开工作.在萧涤非先生指导下,经历1980年代的努力,就在全书进程过半之际,主编去世,编纂工作停顿近20年之久.2009年以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