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金字塔”对英语学习的启示
所谓“学习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 或称The Cone of Learning, 可能是现代教育理论界最大的乌龙之一。但对于学习英语,却实实在在具有重要的操作性很强的指导借鉴意义。
一般认为,美国教育家埃德加·戴尔于1946年提出了该理论。
但实际上,戴尔研究的领域是多媒体内容对学习的辅助作用。他提出的模型原名是”体验之锥“ Cone of Experience,探讨的是不同学习手段对知识获得的效用。塔底是“具象”的经验,塔尖是“抽象”的思维。
戴尔既没有把该模型与记忆留存度挂钩,更没有开展严谨的实验,得出金字塔每个层级的具体数值。
后世流传的“学习金字塔”,据说是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基于戴尔的“经验之锥”模型开展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即细分了学习的方式,也针对不同的方式给出了两周后记忆留存的具体统计数据。
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National Training Laboratory (NTL)这个研究机构倒是确实存在,是成立于1947年的一家以应用心理学和应用行为学为研究对象的非营利机构,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企业培训。但这家机构是否做过上述实验却又成了一个悬案,因为美国国内也检索不到该实验的实验报告。
在这里我不想探究这个研究的真实性,我个人确实认为很有可能是后来学者假托的。但“学习金字塔”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得到了包括美国教育机构和企业在内的全球教育培训专业人士的推广和尝试,结果也确实令人信服,能够对高效学习方法的选择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那么“学习金字塔”试图告诉我们什么呢?
通过阅读,我们能记住10%的学习内容。通过听觉,我们能记住20%的学习内容。通过视觉,我们能记住30%的学习内容。通过视听结合,例如看影视、看展览、看演示、现场观摩,我们能记住50%的学习内容。
我认为,学习金字塔强调的是学习方式的效用,重点在“用”,是在学生具备一定基础后,如何更有效率地“学以致用”。而基础的学习,完全应该是倒过来的“金字塔”,从下向上“读 – 听 – 说”应该具备足够的积累和训练,没有绕开“一万小时定律”的捷径。
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Steven Pinker提出过语言学习的四大步骤“Preview – Cognitive –Mastery – Automaticity”,也强调了基础学习的重要性。
结合学习金字塔,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解读:
1.学习之初必须对所学对象进行大量的读、听、说,即他所谓的“preview”阶段
2.之后才能进入认知阶段“Cognitive”,学生可以基于第一阶段所奠定的扎实基础,调用所有的感官,来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究
3.之后逐渐进入掌握阶段,即“mastery”,可以综合所学,撰写学习报告、开展讨论、上台发言
4.最后进入自如境界,即“automaticity”, 可以自如地运用自己所学,应用于具体的学习和工作
“学习金字塔”对于英语学习最大的启发,有以下两个个方面:
1.奠定一定的基础之后,积累了一定量的“输入”之后,一定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展“输出”,学以致用对于学习有巩固、加强、加速的作用
2.英语学习的内容来源是多样的,需要调用多种感官协同,才能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那么如何“输出”呢?绝大多数国际学校或双语学校,都设置了小组学习、小组报告的方式,这就是有意识培养“输出”的体现。
具体到学生个人,多写则是最有效的“输出”方式。
练写有几种形式,也可以与Pinker教授的4个阶段对应:
1.抄写:copy, 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好段,可以进行摘抄,这是比较“被动”的写,相当于“review”阶段
2.改写:paraphrase, 将自己喜欢的段落运用自己已经学到的主动词汇进行改写,主动性增强,相当于“cognitive”阶段
3.重写:rewrite, 将自己喜欢的段落完全用自己的表达方式重写,句型句式甚至文章结构都可以彻底改变。有兴趣的话,还可以对原著进行续写,或写前传,或改变叙事人称,或改变体裁(如将小说改为戏剧,叙事诗改为小说,等等)。主动性显著增强,相当于“mastery”阶段
4.写作:write,自己当作家,写自己想写的故事,这是进入“automaticity”阶段了
再说英语学习的内容多样性,除了名著阅读,学生们也要多方面摄入内容营养,即胡壮麟先生所说的“听广播听录音,看电视看录像,读书报读小说”。现在网络媒体如此发达,内容获取如此容易,学习条件与胡先生所说的优越很多,学生们要善加利用。
原话不是孔夫子的,而是荀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 明也。”《荀子·儒效》
不过,十分有趣的是,埃德加·戴尔试图用模型传达的意思,2000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清晰地表达过了,从这个意义上,戴尔的模型只不过是穿越时空的一个回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