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企业内部生产现场协同难题

生产协同概念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广义的生产协同,主要是指产业纵向的上下游协同、横向的生产协作,是供应链层面的协同。狭义的生产协同则是指组织内部的各生产环节之间的配合与协作。本文将围绕后者,阐释企业面对内部各种生产现场协同问题,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破解。

从事生产现场管理岗位的同事们都有这样的体会。生产现场多数情况下处于一种“忙乱”的状态之中。问题众多、情况复杂、环环相扣、处理难度大。这些协同问题按照内容,大致分为几类:

(一)工艺技术问题

设计问题、工艺问题出现后,现场工人很难快速从相关部门获得支持,造成压线、停工;

(二)生产计划问题

销售插单导致计划调整,信息不能快速下达到产线、机台,造成计划执行混乱;不同车间、上下游工序进度未按计划执行,需要动态调整计划;产品加工过程出现废品,重提计划,从供应到生产多部门需要多方联动;

(三)产品质量问题

产品检验与生产节拍衔接不畅;质量问题发生后处理效率低,无法快速决策;

(四)设备能力问题

关键设备资源冲突,设备检修不及时、设备突然停工,报障处理不及时,故障处理时间过长;

(五)物料供应问题

采购、委外部门不了解现场需求,生产现场不掌握物料供应进度,物料供应成为瓶颈。

……

生产现场协同事项

生产现场几乎每天各种各样的协同事项需要处理,也经常会因为这些协同事项处理不力,难以保证生产任务。同时,内部各部门之间也形成大量内耗,严重影响组织文化与运行效率。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概括起来,有这样几点:

1、信息传递方式落后,口头传递、或以调度会议方式,信息传递慢、传递有偏差、覆盖不全面;

2、信息传递无记录,业务具体处理要求,管理无痕迹,难以追溯相关原因,不好划清责任归属 ;

3、协同事项无管理、无分析,相似问题经常重复发生,没有真正实现精益管理的持续改善。

对于生产现场管理,三要素——“人、机、料”,两个流——“物料流、信息流”是核心。我们认为,解决生产现场协同管理问题必须要借助信息化手段,要点在于“一个平台、三项机制”。

(一)一个平台

搭建生产现场管理协同信息化平台,以互联网方式,实现信息传递,各类协同事项可在平台上进行推送、查询、预警、分析。具体来说,当某一个需要协同事项发生,由发起人将该事项录入系统,并推送到相关部门,相关部门需要在规定时间内,采取相应处理方式,完成后在系统内进行反馈,处理完毕该协同任务即关闭,形成管理闭环。

(二)三项机制

1、生产现场协同角色机制

角色,即各部门、各岗位生产过程中的职责定位。协同事项发生后,相应角色部门、岗位需要在第一时间进行认领,角色不明确的事项可由相关管理者进行指定,并在实际处理经验中,将不同角色所承担的工作职责范围持续细化完善。

2、协同事项时效处理机制

生产现场协同事项常常是急迫的,相关部门必须在第一时间内做出反应。系统可以按小时乃至分钟为单位,显示反应时间,处理时长,超期处理提供预警。

3、协同事项分析评价机制

由于对协同事项实现了全过程信息化记录,管理痕迹清晰,后续在责任追溯、问题汇总、处理效果评价方面都有据可查,并可作为部门、岗位的绩效评价依据,也将大大减少组织内部各类推诿扯皮事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