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贵人帮忙,我有想出书的冲动
2021年冬十月的时候,一位在非洲刚果工作的村里人德军同学来我家闲聊,我们算是20 年没有见过面了,这次相遇,我们一起畅聊的话题太多了,最后他鼓励希望我能乘着自己还不算老态龙肿,记忆没有完全退化的时候,尽快把我这几年写的近千篇发在微信公众平台《忆路心声》和《三岔河》今日头条上的文章整理出来,最好编辑能出书。这事如果做成也算是我打工人生路上的收获和总结,也给后辈一个交代。然而,年后的我一路不太顺利,家事太多,先是父亲居住的院子多次遭受自来水管破解的干扰,院子塌陷,厨房墙被水冲开一个大洞,年后我拉砂用水泥硬化,处理好院子后又忙于找工作,杂事特别多,一直没有安心去打理这事。后来,在县城和张先生联系,我来到他们的公司,我们一起做会宁特产小杂粮,做做推销一下家乡无污染的农特小杂粮产品,张先生给我提供了很好的办公和住宿条件,这样我才稍微有个好的写作环境。
尹新武老师是我在县城的时候才聊上的,我们聊天才知道,尹老师从3 年前就一直默默关注我主编发原创的《忆路心声》微信自媒体,最让我特别感动和惊讶的是他这几年默默无闻关注收集会宁喜欢写文字的人的文章,把会宁一直坚持喜欢写作的几位作者的作品抽时间读,然后逐字逐段,篇进行点评分析,这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啊,最让我感到和佩服的是尹老师对我这几年写的文字也进行整理,而且整理分类做得相当好,我自己都没有做到的事,尹老师做了,他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把我从2016年外微信公众平台《忆路心声》发出的近千篇文章进行整理归纳分类,尹老师的帮忙,这让我又一次萌生了出书的打算,我粗列看了我下,尹老师帮我整理的文章分前言《印象记1篇》《自述篇20篇》《家园篇34篇》《教育篇3篇》《历史篇4篇》《随笔3篇》《尾声3篇》在此特别感谢相遇贵人,
尹老师在他为我整理的文字开篇这么写:充满花香鸟语的青葱岁月,飞得贼快贼快的日子,还有纯真无邪的心与心的对话,尽在刘凌冬老师美丽得让人心疼的文字里!谢谢张老师的转发!看手机往往让人有点急躁劲儿,评论起来往往东一鎯头西一锤子,没有主题也没有章法。后来我就开始转变思路,先将自己喜欢的文章收藏,闲了在电脑上整理后再通过微信发到手机上,字号略调大点儿后,看起来就稳重老成起来了。我就这样先后对孙志诚、任重、李旭硕、安蓝、刘凌冬、梁旭斌等人的文章做过专业评论,并在微信文章的留言区重点评价过武志元、李云飞、孙平、周志权、王喜等人的文章,更在《会宁之声》主要推送的文章后的留言区有长达两年半的专业评论锻炼,深得其主编李老师的称赞。因此,我在心里确定了一个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两部分,一是对会宁诗人的研究(目前搜集到约60人的诗作,但都只是一鳞半爪)。另一个就是重点研究会宁人从事“乡土文学”写作的人。关于会宁的“乡土文学”,虽然近五、六年来屡见不鲜,却因写作者到处乱投,搜集起来不易。而张德强老师的文章发表的阵地集中,这对我的研究带来了方便。我私发给张老师的这个版本,还没有加评论,只有一点《印象记》在文前。我初步计划用一到三个月,引经据典,对张老师的文章做些理论上的界定和判断。至于在哪儿推出,肯定要听听张老师的意见。其实也不我没事找事,而是会宁“乡土文学”的大军中就有张老师这员骁勇善战的名将,通过我的评论会让更多的人从张老师事迹里汲取精神力量。
这是尹老师花费大量时间和心血帮我编辑整理的文字,能遇到这样的贵人我太感激他。我会分期把老师整理的文章发出来。
“打工记者”的文学情怀
——记会宁杨集三岔河畔“忆路心声”主编张德强先生
读着来源于“如心梅园”的这期美文(2020年9月15日,第2473期)(见文章最后附录),便想起了所读过的张德强先生的一篇文章。文章历数作者从小即酷爱文学的生动情景。写得大气磅礴,由衷地体现出作者立志之坚的心力之强!这样的人是我非常崇拜和敬仰的!作者出身于会宁杨集乡,高中阶段就已经具有非常自觉的采访、撰写新闻稿的意识。这是很值得称赞和学习的。后来,命运多舛,和作者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作者成家立业的过程被写在另一篇文章里。我也读到了,文章写他的妻子非常真实。令人羡慕他有一个好妻子。作者虽然未能免俗地低落过,也曾迷茫过,却又义无反顾地踏上出外打工之路,留下妻子操持一应的家庭劳动,此后这两口子一起在外奔波,却也甘苦与共,却也风生水起,却也一路平安,却也诗情画意……
2018年底我就关注到了作者的文字。之后的岁月里,我与他各自忙碌着,心里却牢牢记住了这个倔强而一直坚持写作的文化人。杨集刘咀有一个作家,就是张德强先生,他的文字总是充满了游子的——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岁月如霜浸透了他的骨骼,诗情依旧。不断撞击着他半白的头发和有些苍老的容颜。听闻他和我同岁,我更有了亲切感。祝愿张先生身体健康长寿,更祝愿他此生写出精彩的文章。上天眷顾,必不负先生此生之宏图大志!
为了使更多的人全面地了解张德强先生五、六年来勤于耕耘,热爱生活,打工与旅游兼顾,赚钱与写作共进的不凡成绩,谨将他的最能代表其创作水平的一部分文章,分为“自述”、“家园”“教育”、“历史”、“随笔”等若干部分,以觴读者!
我是2000年春开始才打工的,那年自己家庭由于生活所迫,一家4口人,靠我一个人月80元的工资无法养活一家人了,在加上自己业余喜欢写新闻报道,敢说实话,这样就得罪了当地政府,各种刁难和逼迫我实在无法干下去,于是我狠心撇下教鞭匆忙走上打工之路。
当时在西北油漆厂工作的表妹文宣的帮助下,我在兰州矿灯厂找到一份打工的工作,这是一家刚刚建厂的中韩合资企业,那时候在这家公司里我的高中同学志刚大学毕业后受聘来兰州做技术管理,我在车间做一名普通的员工。
当时的大环境下,工厂还是很不景气,每个月车间工人能到手的固定工资就180元,公司规定有活就干,没有活就休息,一个月下来这点工资连我自己都没有办法生活,家里还有老婆孩子咋办?
这时候的我很悲伤,感觉自己好像从虎口逃出来又进狼口的样子。没有办法,我得自己想办法总要活下去,看到兰州人很多,总有我可以活下去的地方吧,于是我决定先利用下班之余干起收购啤酒瓶送啤酒的生意。这个活脏,累城里人不愿干,我可以干的。
从2000年我开始做兼职了,当时遇到几位刚刚毕业分配到公司的好大学生,其中一位叫武永熙,马旭东等,他得知我是老乡,就把他们喝过的啤酒空瓶子送给我叫我去卖。我刚开始是用编织袋扛到废品收购站去卖,后来攒钱买了一辆自行车可以驮啤酒,收瓶子。再后来发展到用200多元买个脚踏三轮车,当我有三轮车的时候,我感觉我已经很不错了,自己有交通工具,做点生意很方便了,我一下班后就可以去挣饭钱,那时候一个啤酒瓶能赚5分钱,送一捆啤酒赚一元钱,如果不小心瓶子口破或摔坏就赔上了。
这期间我最恨兰州的小偷,我有3辆自行车和3辆人力三轮车被偷窃了。
有一次我和一起打工的小马我们俩去收瓶子的时候,就遇到一件麻烦事,这天太倒霉了,一分钱没有赚上,还罚款10元,被西北油漆厂的一名保安痛打了一顿,腿疼了几天,心里实在气愤不过,我就找兰州晨报记者投诉,结果我的投诉受理了,很快他们派记者采访调查。这次同去的小马他巧妙躲过挨打。
我被打的第二天,晨报的记者范琰,张晓明接到我的投诉后就带我去西北油漆厂核实的情况,我很胆怯,我说我被他们连打带欺负怕了,再去又打咋办?
记者说:“不怕,他在不敢打你的”于是我鼓足勇气跟随记者到油漆厂保卫科,科长见到晨报的记者很热情,我一下子不怕了。
当记者带我去找打我的那俩保安时,我心里有点慌张。其实当时被他们打闷了没有记下长啥样的,万一找不到不就是我撒谎了吗?不过那家伙该受处分的时候到了,在楼道刚好碰见一个保安,我说就是他打我的。
那家伙穿着保安服,看到记者开始采访就打颤。我说就是他,他说我是收钱的没有打人。这时候,我心里高兴,只要找到一个,你俩都跑不了。
这件事晨报报道后很快有处理结果,我比较满意,打我的来此武山的小伙辞退了,罚款10元退我。叫我取罚款的钱,我再没有敢去,担心在去被他们暴打一顿,我去那里伸冤?再者,处理结果我已经很满意。
后来,在兰州5年多时间我又去做过家政,卖菜,家教等多种兼职工作。再后来转战浙江,福建上海,江苏打工的路上也少不了还有磕磕碰碰的事,唯独发生在兰州的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16年了但对我的影响很大至今没有忘记,我一直铭记心里,也一直作为我生活中的警钟,因为我知道打工的道理很不容易,所以后来的工作中我很珍惜每次机会,我告诉自己,工作中一定要认真刻苦多付出,不怕吃亏,一定要干好自己的本质工作,感恩生活,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帮助别人。
直到今天,在网上还可以搜素到“兰州晨报”报道的这篇文章:
只因“外人”捡拾酒瓶厂区保安拳脚相加
本报讯(兰州晨报记者范琰张晓明)2000年11月13日,甘肃会宁县来兰打工人员张先生向记者反映,自己仅仅在西北油漆厂家属院内收了几只啤酒瓶,就遭到厂区保安辱骂和罚款的“待遇”,而且对方未向其开据任何凭证。
据张先生讲,当日中午12时许,他进入西北油漆厂家属院共收了35只啤酒瓶,临出门时,两名保安称其没有办理出入证,不准随意进入,并提出罚款50元。张连忙解释自己不知道厂里的有关规定,可以把啤酒瓶全部留下。一位姓任的保安朝其大腿外侧踢了两脚,张因害怕挨打便将身上仅有的10元钱交给另外一名保安,后被对方驱逐出门。记者事后采访了这位任姓保安,他对打人一事矢口否认,并称钱是姓杨的保安罚的,准备下午交到保卫科。而该厂保卫科保卫干事巨关科明确告诉记者厂里的保安没有罚款的权力,他们将对此事进行详细调查,并对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坎坷岁月中,为了生活,德强从一位农村教师走上打工之路,打工路上挨过打,受过侮辱,这件事他一直刻骨铭心,一直告诫自己要努力。这事过来18年后,他还是没有完全忘记铭记着在兰州打工期间遇到的一件事,2018年8月20日的微信公众平台他又重提在兰州打工期间被遭受西北油漆厂保安侮辱事件
他在文章中写到:从大山里通过打工路上走出来的我,曾经贫穷的生活给我带来的不止是痛苦,挣扎和迷茫,尽管它让我迷失生存的方向,刺伤了我的自尊,但今天想起来我还是很感激我生活中我所受过的那些贫穷和苦难。18年前的《兰州晨报》曾经报道的一篇文章让我又一次回忆起我的过去苦难生活。
报道文中写的张先生就是我亲身经历的一次遭遇,至今铭记心中。
再后来我转战新疆,青海,浙江,福建,上海,江苏和山东打工,这多年的打路上也少不了还有磕磕碰碰的事,但惟独发生在兰州的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18年了,我一直铭记心里,没有忘记,它也一直作为我的警钟,因为我知道打工的道路很不容易,所以后来的工作中我很珍惜每次机会,我告诉自己,工作中一定要认真刻苦多付出,不怕吃亏,一定要干好自己的本质工作,感恩生活,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帮助别人。
感恩贫穷苦难的生活,你让我在贫穷中领悟到正真的快乐和满足,懂得感恩,也让我能零距离接触最下层人的生活不容易,感恩和享受今天上天给予我的恩惠和祝福,我从山区走出来,至今我还是深深爱着家乡的那片黄土地。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烟雨平生,本名尹新武,1966年出生,1981年考入靖远师范,先后在八所学校任教。自考汉语言文学大专、本科,发表过通讯、儿童教育论文。参赛中语会组织的课题获二等奖,主持省级课题通过验收。喜欢阅读,长期从事对心理学的研究,阅踪亦涉猎军史、佛经、蒙学、古典诗词、儿童文学及现代诗等领域。擅长文学评论及儿童家庭早期教育等,有《中师生回忆录》在《会宁之声》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