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渠水注》所涉中牟地域等考略
A3
渠水又东,清池水注之,水出清阳亭西南平地,东北流迳清阳亭南,东流,即故清人城也。《诗》所谓清人在彭,彭为高克邑也。故杜预《春秋释地》云:中牟县西有清阳亭是也。清水又屈而北流,至清口泽,七虎涧水注之,水出华城南冈,一源两派,津川趣别,西入黄崖沟,东为七虎溪,亦谓之为华水也。
清阳亭,即春秋郑清邑。在今河南中牟县西。《水经·渠水注》:清池水“出清阳亭西南平地,东北流径清阳亭南,东流,即故清人城也”。[1]按方位推析颇疑清阳亭即中牟县圃田故城,位于中牟县芦医庙乡蒋冲村与白沙乡古城村之间,系汉代遗存,城址平面略呈方形。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l 400米。夯土城垣断续可辨,墙基宽20米,残存最高约7米。城内外出土物有铜器、陶器、石器等。文献记载此为圃田故城。[2]
中牟县(故城),按杜预《春秋释地》云:中牟县西有清阳亭是也。则颇疑即今中牟县东古城城址,该城址位于中牟县韩寺乡东古城村北,系汉代遗存。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近600米,东西宽420米。西北、东北城角保存尚好.夯土城墙高8米,底宽30米,城内出有板瓦、简瓦、铜镜,五铢钱,《太平寰宇记》记载为“箜篌城”。[3]
清口泽,又称清池,在今中牟县西南。《水经注》卷二二《渠水》:“渠水又东,清池水注之,水出清阳亭西南平地,……清水又屈而北流,至清口泽”熊会贞疏云:“《名胜志》引《东京赋·注》,以清口泽为八泽之一。”[4]《太平御览》卷一七七引戴延之《西征记》:“官渡台去清口驿六十里”,熊会贞认为“驿为泽之误”[5]。但鉴于官渡台与清口驿均为明确对应的地望,故此本文对熊氏之论姑且存疑。
七虎涧水,《新郑县志》(清乾隆四十一年)认为七虎涧水很可能是当时新郑县的华城水。详洧水注。
又东北流,紫光沟水注之,水出华阳城东北,而东流,俗名曰紫光涧。又东北注华水。华水又东迳棐城北,即北林亭也。《春秋》文公与郑伯宴于棐,子家赋《鸿雁》者也。《春秋.宣公元年》,诸侯会于棐林以伐郑,楚救郑,遇于北林。服虔曰:北林,郑南地也。京相璠曰:今荥阳苑陵县有故林乡,在新郑北,故曰北林也。余按林乡故城,在新郑东如北七十许里,苑陵故城东南五十许里,不得在新郑北也。考京、服之说,并为疏矣。杜预云:荥阳中牟县西南有林亭,在郑北。今是亭南去新郑县故城四十许里。盖以南有林乡亭,故杜预据是为北林,最为密矣。又以林乡为棐,亦或疑焉。诸侯会棐,楚遇于此,宁得知不在是而更指他处也?积古之传,事或不谬矣。又东北迳鹿台南冈,北出为七虎涧,东流,期水注之,水出期城西南平地,世号龙渊水。
华阳亭,在今河南新郑市北四十里华阳砦。《晋书·嵇康传》:“初,康尝游于洛西,暮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辩,因索琴弹之,而为‘广陵散’,声调绝伦,遂以授康。”[2]考古资料显示华阳故城位于新郑市郭店乡华阳寨村,系东周遗存,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夯土城垣周长约5公里,现存墙高8米,基宽15米.四面城墙正中和城角均设有一高台,城内外经常出土各种陶器和铜簇,西垣缺几处曾发现多量入骨,据记载;华阳故城为春秋战国时期著名争战之地。[6]
苑陵故城, 苑陵故城位于新郑龙王乡古城村东,系汉代遗存,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周长约4公里,城墙高约10米,城内出土有铜器、铁器、陶器以及布币和空心砖等。城墙下层叠压有周代夯土,内含夹砂绳纹陶片,据文献记载为汉苑陵故城。[7]
林乡故城, 即春秋时棐林。在今河南新郑市东二十五里。《史记·魏世家》:“从林乡军以至于今,秦七攻魏,五入囿中” 集解:“徐广曰:‘林乡在宛县’”[8]
华水, 熊会贞认为华水大致在新郑东北一带。(会贞按:水在今新郑县东北。[9])
龙渊水(期水),在今中牟县西南。《水经注》卷二二《渠水):“(期)水出期城西南平地,世号龙渊水。”[10]
鹿台南冈,熊会贞认为鹿台南冈中牟县西南。(会贞按:冈当在今中牟县西南。[11])
图表 1摘自肖冉、何凡能、刘浩龙:《鸿沟引水口与渠首段经流考辩》,《地理学报》(第72卷第4期),2017年4月,第711页
东北流,又北迳期城西,又北与七虎涧合,谓之虎溪水,乱流东注,迳期城北,东会清口水。司马彪《郡国志》曰:中牟有清口水,即是水也。
期城,在今河南封丘县西南七里。《寰宇记》卷1封丘县引《城冢记》云:“期城者夏禹理水时所筑,今呼为簸箕城”[12]
清水又东北,白沟水注之。水有二源。北水出密之梅山东南,而东迳靖城南,与南水合。南水出太山,西北流至靖城南,左注北水,即承水也。《山海经》曰:承水出太山之阴,东北流注于役水者也。世亦谓之靖涧水也。又东北流,太水注之。水出太山东平地。《山海经》曰:太水出于太山之阳,而东南流注于役水。世谓之礼水也。东北迳武陵县城西,东北流注于承水。又东北入黄瓮涧,北迳中阳城西。城内有旧台甚秀。涧水又东,屈迳其城北。《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郑釐侯来朝中阳者也。台侧有陂池,池水清深。其水东北流为白沟,又东北迳伯禽城北,盖伯禽之鲁往迳所由也。屈而南流,东注于清水,即潘岳《都乡碑》所谓自中牟故县以西,西至于清沟,指是水也。
梅山,古山名。在今河南省郑州市南。《左传》襄公十八年(前545年):楚师伐郑,“右回梅山,侵郑东北”,即此。[13]
靖城,杨守敬认为在大致郑州东南一带。(守敬按:城在今郑州东南。[14])
太水, 在今河南郑州市南。[15]
太山,泰山又名太山,史书称之为西泰山,坐落于新郑市龙湖镇西南。太山,是郑州市西南的最高点,海拔312.32米,由中生代三叠系紫红色石英岩构成,为红褐色黏土所覆盖;太山是黄帝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中心,现保存黄帝活动遗址多处。[16]
承水。杨守敬指出:《山海经》中承水、太水皆注役水,役水注入黄河。但此处郦注却是水注承水,承水注清水,清水枝津注役水,役水注入渠水。显然郦注与《山海经》所载是有区别的。(守敬按:《山海经》承水、太水皆注役水,役水注河。郦《注》则太水注承水,承水注清水,清水枝津注役水,役水注渠水,详略不同也。[17])
武陵县城,杨守敬推测大致在郑州东北,但尚未见有相关的考古发掘报告。(守敬按:城在今郑州东北。[18])
中阳城,杨守敬推测大致在中牟县西。(守敬按:《地形志》中牟有中汤城,汤为阳之误,当以此正之。当在今中牟县西。[19])
(中阳)陂池,在今中牟县西。[20]
伯禽城,在河南中牟市西部。以周公姬旦之子伯禽自周至鲁经此,筑城以纪,得名。此城南北朝时尚清晰可见,后淹于黄水。
清沟水,此水流径清阳亭,故清沟又有清阳沟之名。
乱流东迳中牟宰鲁恭祠南。汉和帝时,右扶风鲁恭,字仲康,以太尉掾迁中牟令。政专德化,不任刑罚,吏民敬信,蝗不入境。河南尹袁安疑不实,使部掾肥亲按行之。恭随亲行阡陌,坐桑树下,雉止其旁。有小儿。亲曰:儿何不击雉?曰:将雏。亲起曰:虫不入境,一异;化及鸟兽,二异;竖子怀仁,三异。久留非优贤,请还。是年,嘉禾生县庭。安美其治,以状上之。征博士、待中,车驾每出,恭常陪乘。上顾问民政,无所隐讳。故能遗爱自古,祠飨来今矣。
中牟宰鲁恭祠,今鲁公祠位于中牟县刘集乡鲁庙村,系清代遗存。即东汉灵帝时司徒鲁恭纪念祠堂,恭初曾为中牟令,重德化省刑罚,以“鲁公三异”而著称于史。现仅存正殿三间,硬山灰瓦顶,肇建无考,门上嵌有鲁太师祠竹横额一方。[21]
“蝗不入境”,孙正军在《 “猛虎渡河”与“飞蝗出境”:中古良吏书写的两种模式》一文中认为:和“猛虎渡河”模式一样,“飞蝗出境”也是中古史家构建地方良吏形象时习用的书写模式。在有些文献中,“飞蝗出境”常和“猛虎渡河”连用,被同时用于表彰地方良吏德政。事实上在时人其他一些表述中,鲁恭并不是飞蝗出境的唯一典故。刘宋文帝元嘉三年(426)秋旱蝗,范泰上表,“臣闻桑谷时亡,无假斤斧,楚昭仁爱,不禜自瘳,卓茂去无知之虫,宋均囚有异之虎,蝗生有由,非所宜杀”,以卓茂飞蝗与宋均囚虎相对;又北魏高祐答孝文帝语,也把“飞蝗出境”的典故追溯到两汉之际的卓茂。后人对“飞蝗出境”典故的不同溯源,似乎表明东汉时代因地方良吏推行德政导致“飞蝗出境”的记载可能已较普遍。[22]
[1]《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2]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第53页。
[3]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第53页。
[4]张文华著,汉唐时期淮河流域历史地理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3.11,第56页
[5]《水经注疏》,第1877页。
[6]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第17页。
[7]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第17页。
[8]《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9]《水经注疏》,第1877页。
[10]张文华著,汉唐时期淮河流域历史地理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3.11,第57页
[11]《水经注疏》,第1877页。
[12]《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13]《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下》
[14]《水经注疏》,第1877页。
[15]《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16]王吾中:《泰山村——昔日黄土今变金》,《农家参谋》,2016年第6期,页64-65。
[17]《水经注疏》,第1877页。
[18]《水经注疏》,第1878页。
[19]《水经注疏》,第1878页。
[20]张文华著,汉唐时期淮河流域历史地理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3.11,第57页
[21]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第53页。
[22]孙正军:《 “猛虎渡河”与“飞蝗出境”:中古良吏书写的两种模式》《历史研究》201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