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

李贺(790年唐德宗贞元六年-816年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字长吉,自称陇西长吉、庞眉书客、唐诸王孙、李长吉,世称李长吉、李昌谷、李奉礼。祖籍陇西(今六盘山(陇山)以西的甘肃一带),出生于河南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市宜阳县三乡乡)。中唐浪漫主义诗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虽家道没落,但李贺志向远大,勤奋苦学,博览群书,童年即能词章,15、16岁时,已经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顺利通过河南府试,获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李贺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韩愈作《讳辨》鼓励李贺应试,但贺终不得登第。后来做了三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郁郁不平。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骑着一头驴,背一古锦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他的母亲见他作诗辛苦,责怪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一生愁苦多病,因病27岁卒。李贺开创“长吉体”诗歌,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以“诗鬼”之称,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 ,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著有《昌谷集》,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神弦曲》、《金铜仙人辞汉歌》等。

金铜仙人辞汉歌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致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王若水点评:

这首诗是诗人李贺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职,由京师长安赴洛阳途中所作的一首咏史诗。诗人借金铜仙人辞汉的史事,来抒发兴亡之感、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此诗写作时间距唐王朝的覆灭尚有九十余年,诗人产生兴亡之感的原因,是因为唐玄宗天宝末年爆发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一蹶不振。唐宪宗虽号称“中兴之主”,但实际上他在位期间,藩镇叛乱此伏彼起,西北边陲烽火屡惊,国土沦丧,疮痍满目,民不聊生。诗人李贺那“唐诸王孙”的贵族之家也早已没落衰微。面对这严酷的现实,诗人的心情很不平静,急盼着建立功业,重振国威,同时光耀门楣,恢复宗室的地位。却不料进京以后,到处碰壁,仕进无望,报国无门,最后不得不含愤离去。此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诗前小序是说魏明帝搬走长安城金铜承露盘仙人的历史。金铜承露盘仙人(仙人承露盘)是汉武帝建造的,汉武帝特好神仙之道,他遍寻海外仙洲及甘液玉英以求“长生不死”,他先是在柏梁台上建造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以承露,和玉屑饮之,云可以长生。”后来这座承露盘毁于火灾。汉武帝又兴建了建章宫,于建章宫再建承露盘。汉朝灭亡以后,魏明帝曹睿(曹操的孙子),下令将金铜承露盘仙人从长安搬迁到自己曹魏的都城洛阳,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记载:魏明帝青龙五年(237年)三月即改元为景初元年,这一年徙长安金铜承露盘仙人,所以诗中作青龙元年八月有误。宦官在拆卸承露盘仙人时,传说金铜仙人不忍离开故国长安,以致“金狄或泣”。在搬迁途中金铜承露盘仙人就被彻底损坏了,史籍记载“铜人重不可致,留于霸城”。唐王朝宗室后裔,自称“唐诸王孙”的诗人李贺李长吉将金铜仙人潸然泪下的神奇传说加以发挥,并在金铜仙人身上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融物与人、历史和现实为一体,幻化出美丽动人的诗歌《金铜仙人辞汉歌》。

全诗共十二句,大体可分成三个部分。

前四句慨叹韶华易逝,人生难久。“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在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刘郎”指汉武帝,诗人直呼汉武帝为“刘郎”,表现了李贺傲兀不羁的性格和不受封建等级观念束缚的可贵精神。“秋风客”指悲秋之人,汉武帝曾作《秋风辞》:“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一代天骄的汉武大帝,曾经威风无比,他炼丹求仙,梦想长生不老,结果还是摆脱不了生死轮回,大汉王朝也是一样,摆脱不了新旧更迭。下面三句以具体情境的今昔对比,抒写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汉武大帝曾经用兵西域,获取西极汗血天马,威震四夷,现如今唯有宝马伴随他九泉之下,在暗夜嘶鸣奔杀,白日破晓已然了无踪迹;汉武大帝曾经广营宫室,朱梁画栋,富丽堂皇,现如今唯有八月金桂飘香,楼阁早已不在,汉武大帝曾经“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张衡《西京赋》),喧嚣繁闹,歌舞升平,现如今唯有土花(即苔藓)凝碧,空空如也,荒凉冷落。

中间四句用拟人法写金铜仙人离开汉宫时的凄凉情态。金铜仙人曾经亲身感受过武帝的爱抚,亲眼看到过当日繁荣昌盛的景象。他是大汉王朝由盛到衰的亲历者,时代的沧桑巨变使他感慨万端,神色凄惨。对于故宫故主,他有着深厚的感情。现如今自己被新朝曹魏的宦官强行拆离汉宫,千里迢迢去往洛阳,一别长安东关,兴亡的感触和离别的情怀一齐涌上心头。霜风凄紧,直射眼眸,使人眼“酸”,更使人心“酸”。一个“酸”字,将客观的风同金铜仙人的主观感受揉合起来,意蕴丰富。金铜仙人在魏官的驱使下离别汉宫,千里远行,唯有天上旧朝的明月相伴相随,他思念他的君主,清泪滴落,重如铅水。“铅水”一词即与铜人的身份相适应,又饱含心情与历史的沉重感。

末四句写出城后途中的情景,进一步描述金铜仙人恨别伤离的情绪。秋风肃杀,兰草衰枯,故称“衰兰”;“渭城”即秦都咸阳,汉代改为渭城县,离长安不远,代指长安,城南有渭水,可闻波涛声。金铜仙人不忍离去,却又不得不离去,踏上咸阳古道,孤月当空,秋风悲凉,送客的是路边“衰兰”,同行的是旧时手中的承露盘。随着时间的推移,离开故都越来越远,连渭水的波涛声也是逐渐渺远,他不禁发出“天若有情天天亦老”的慨叹。这不正是当日诗人仕进无望、被迫离开长安时真实心境的写照吗。这一设想奇伟的诗句有力地烘托了金铜仙人(实即诗人自己)艰难的处境和凄苦的情怀,意境辽阔高远,感情执着深沉。

此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是李贺的代表作品之一。全诗设想奇特,形象鲜明,词句奇峭,深沉感人。特别是其中“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已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后代文人骚客多有引用,如宋·石延年赠友联中,以“天若有情天亦老”为上联,对出下句“月如无恨月常圆”;宋·万俟咏《忆秦娥·千里草》:“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情说便说不了”;宋·欧阳修《减字木兰花·伤怀离抱》:“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宋·贺铸《行路难·缚虎手》:“不知我辈,可是蓬蒿人。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金元·元好问《蝶恋花·春到桃源人不到》:“天若有情天亦老。世间原只无情好”;元·张弘范《寿阳曲·酒可红双颊》:“酒可红双颊,愁能白二毛,对樽前尽可开怀抱。天若有情天亦老,且休教少年知道。”等。最著名的应该是毛泽东主席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都蔚点评:

李贺虽然只活了27年,却让人们怀念了上千年。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240余首诗歌,这是他用毕生的心血凝成的。李贺七岁能诗,十五岁就已经誉满京华了。成年后,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从来没有得志过,只好把这苦闷的心情倾注在诗歌的创作上。他每次外出,都让书童背一个袋子,只要一有灵感,想出几句好诗,他就马上记下来,回家后再重新整理、提炼。母亲总是心疼地说:“我的儿子已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写诗上了,真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 “呕心沥血”这个成语便是由此而生。他一生“偏执”,追逐所爱,他用羸弱的身躯,执着于自己的梦想,呕心沥血,死而后已。

此诗运用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作者对乐曲有着深刻理解,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是古代的音乐发烧友。全诗语言峭丽,构思新奇,独辟蹊径,对乐曲本身,仅用两句略加描摹,而将大量笔墨用来渲染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效果,大量的想象和神话传说,使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放在现代绝不输歌后王菲。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二、三两句写乐声,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才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各具特色。“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盛开的兰花,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极具形神兼备之妙。

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仿佛被箜篌声所消融。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滂沱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其后诗人又从天庭描写到神山。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教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平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诗人以形写声,摄取的这些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在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像皎洁的月亮投影于水,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

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