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边界感的关系是一场灾难
作者:洞见Allergy
与人相交,疏疏落落。
三毛曾说过这么一句话:
“朋友再亲密,分寸也不可差失,自以为熟,结果反生隔离。”
人生如尺,必须有度。
人与人之间关系再好,也要把握好一个度。
01
日本著名作家西泽保彦曾说:“所谓正常的人际关系,就是要和别人交往时保持一定距离。”
人与人交往时,边界感模糊,只会给他人带来烦恼和不便。
春晚经典小品《实诚人》,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魏积安和黄晓娟夫妻俩赶着吃完饭去看演出。
这时,郭冬临饰演的小石,没打招呼就突然来到家里,还留下来吃饭了。
吃饭时更是擅自打开了桌上的酒,慢悠悠喝起来,一点不拿自己当外人。
眼看着演出时间快到了,夫妻俩很着急。
黄晓娟先是暗示他:“你早点回去,不然路上不安全。”
见他还不走,只得硬着头皮明说:“我有急事,新春音乐会马上开演了。”
郭冬临依旧没眼色,说她有事可以先走,魏积安在家就行。
魏积安又不好意思赶他走,无奈地对妻子说:“要不你先走吧,我这有事走不开啊!”
明眼人都能看出,所谓“有事”指的就是郭冬临。
没想到郭冬临把票从魏积安手里抢过来,说:“你有事就忙你的,我没事啊!这演出票挺贵的,不能浪费。”
这就是典型的没有分寸感。
生活中,这样的人并不少见。
很少来往的亲戚,一开口不是托你办事,就是借钱。
合租的室友,总是不经同意就进你的卧室,上你的床,开你的抽屉,拿你的东西。
没有分寸感,是人际交往中的大忌。
曾国藩曾说:“与人相交,疏疏落落。”
人与人相处最好的关系,不是不分你我,而是熟不逾矩。
02
很赞同网上一句话:
“当一个人缺乏界限感时,常常把自己的事情托付他人,也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作家萧红是鲁迅的粉丝,她逃难到上海的时候,鲁迅给了她很多关心和帮助。
这本是鲁迅的一片好意,萧红却三天两头往鲁迅家跑,倾诉心情,一待就是大半天。
那时鲁迅正承受病痛。
萧红的到来,让许广平平添了不少事,除了照顾鲁迅,还得分精力陪伴萧红。
萧红去赴约,许广平还帮她打点穿着。
后来,萧红在追忆鲁迅的文章中,毫不吝啬地赞美了许广平:
“她红着眼睛故作坚强,细心的照顾着他,交电费,做饭,织毛衣,看孩子,去大卖场买处理的生活用品,陪客,把重要的稿件都念给他听......”
但许广平的文章里,能感觉到她并不欢迎萧红常来:
“萧红先生无法摆脱她的伤感,每每整天的耽搁在我们寓里。
为了减轻鲁迅先生整天陪客的辛劳,不得不由我独自和她在客室谈话,因对鲁迅先生的照料就不能兼顾,往往弄得我不知所措。”
特别是写到萧红离开前往日本之时,她用了一句:“她(萧红)终于离开去日本了......”
有句话这样说:“不要把别人对你的情分,当做你的福分,不要把别人的客气,当做你的福气。”
没有边界感的人,他们在侵犯了别人的空间时间时,往往不自知。
保持清晰的边界感,懂得对自己的事情和情绪负责,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难得的教养。
就像澳大利亚心理学家乔治·戴德在《自我边界》一书中说的: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99%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根本毫无意义。”
有边界意识的人,他们心里一定装着别人。
没有边界意识的人,最终消耗的都是他人的善意。
03
傅首尔说过一段很扎心的话。
她说她照着母亲定制的“完美人生”走到现在,最高兴的是她妈,却不是她。
很多父母都和傅首尔的母亲一样,习惯“以爱之名”过分干预子女的生活。
人生有度,过则为灾。
所有好的关系,都是自带边界感的。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就是一个很有边界感的人。
读中学时,对于到底该学文还是学理,杨绛感到很迷茫,老师给她的建议是学理。
当她去征求父亲的意见时,父亲却对她说:“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选择什么。”
杨绛觉得父亲太纵容自己了,父亲却说:
“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才是自己最相宜的。不要太在意外界的评价,你应该选择你喜欢的和有兴趣的。”
最终,杨绛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选择了文科。
而父亲这种适度引导孩子,但又不越界的教育方式深深地影响了杨绛。
当她为人父母后,她也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和尊重,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这让我想到杨澜说过的一句话:
“我和我的孩子们有一个约定,从他们上初中开始,我进他们的房间要先敲门。”
可见,不管是多亲密的关系,都有不可逾越的界限。
保护好自己的边界,不侵犯他人边界,是所有关系中,最重要的两件事情。
不让别人过多介入自己的生活,是一种智慧。
不过多介入别人的生活,是一种修养。
▽
在《教养的关系花园》一书里,毕淑敏说过这样一段话:
“要学会和我们的父母亲密无间,倾听而不惟命是从;
和我们所爱的人唇齿相依,紧密而不混淆;
和我们的孩子亦师亦友,慈爱而不包办;
和我们的朋友,相知而不逾界。”
与人相处,关系太远,容易生疏;关系太近,容易生厌。
最好的关系,是亲近地保持距离。
亲疏有度,才能久处不累;远近相安,才能彼此牵挂。
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