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黄县男人都是段子手

黄县人会演戏,名演员多。袁霞是《永不消逝的电波》,温玉娟是《喜盈门》里的青春偶像,李玲君在《渡江侦察记》里撑船一跃,黄县人矫健的身影令人难忘······男演员更是群星璀璨,于洋、姜昆、唐杰忠、魏积安都曾活跃荧屏,还有一个王龙基,当年他饰演的《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轰动大江南北,成为影坛永不磨灭的经典形象。

黄县人嘴巴会说,俗谓“黄县套子”,“段子”也特别多,远在网络兴起之前,就有一个"皇帝顿顿吃饺子”的“段子”脍炙人口,这“段子”一点不黄——

锄地间隙,几个农人一起闲聊。

某甲异常神秘地问伙伴:“你知道皇帝顿顿都吃什么?”众人愕然,甲则高深莫测地说:“我告诉你们吧,顿顿都吃饺子”。

于是,甲被称为“明公二大爷”。

黄县因为商业滥觞比较早,人们的视野宽阔,所以思考的事物也较多,也就出现了若干“明公二大爷”——话很多,不尽错,可也不尽准确,是“明白人”(大爷),却比明白人矮一个档次,故称“二大爷”。

显然,“明公二大爷”是民间的文化人。

黄县“明公二大爷”多不假,可决不都是“二大爷”,真大爷更多,而且上档次。显示了这个县域文化普及的程度高,民众的文化素质也高。

上个世纪末,各县的退休教师都以千计,却未闻有什么集体结社,黄县的退休教师却组成了《东莱诗社》,凑在一起不是争当“愤老”,发泄不满,而是切磋诗文,发挥正能量。他们没有编制,也没有经费,却凑钱出了份刊物——《东莱诗文选》,而且按期出版,越办越好。

在作家不读书已成痼疾的时风下,在黄县挂职的张炜却在松林深处办起了“万松浦书院”。让作冢们静下心来潜游书海,“继往圣之绝学”、“于无声处听惊雷”。出专辑专门刊登远见卓识。

更为难得的还出了个“陋儒”赵经都。

赵经都老先生毕生不知道工资为何物,堪称一个标本式的“山野草民”。

然而,他却从有限的生活费中抠出了“科研经费”,无声无息地从事“石鼓文研究”。所谓“石鼓文”是指刻在石鼓上的史实记载,所存甚少,几成“绝学”,拓片有漫漶、缺漏的情况,自然费解的地方也基多。解读石鼓文是高深的学问,始终是少数资深专家,如郭沫若、王国维、夏鼎的专利,但山野草民黄县人赵经都却写出了洋洋大观的学术专著——《石鼓文新解》。我国史界泰斗史树青老先生欢呼:“山东有此'陋儒',实乃国之大幸”。

地域文化就有这样的“群体效应”,出了一个赵经都,就带来一群“小赵经都”,一个中学教员王美盛后来居上,成为石鼓文研究的新秀,他的学术著作更上了一层楼。

丹纳的《艺术哲学》认为:任何地域文化名都是一种“合唱”。本世纪初,各地争相展示自己地方的“软实力”,纷纷出版了《XX文化名人》,黄县也不例外,然而看看《龙口文化名人》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庞大的体,其中不乏某些行业的泰斗级人物,仅不为圈外人热传而已。例如姜维朴,是连环画界的开山祖师,在业内名声如雷贯耳,但不知道他的籍贯竟也是黄县。

这众多的文化精英形成了黄县地域文化较高的文化品位,他们“文化自觉”的程度堪称世代先锋,有着可贵的历史担当,不忘自己的历史责任,兹举二例:

辛亥革命的先驱徐镜心,是早期同盟会会员,被孙中山先生任命为北方支部的负责人。烟台是山东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胶东在历史反复中前赴后继,如火如荼,他功不可没,之后,在袁世凯窃国之际,他又不受收买,为捍卫“共和”英勇捐躯,精神为世人敬仰,充分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的高风亮节。

平头百姓中在抗日战争前夕还出了一个梁作友,他确实“卓而不凡”,敢跟“最高统帅”开一个“天价玩笑”。声言要捐款数千万支援抗日,弄得国民党当局将其请到首都,秘书长亲自接待,最后却是一个"建议”——蒋介石带头捐款。令当局非常尴尬,只好说他是个"骗子”这种大智大勇,确实让天下振奋,你"最高统帅定有"灰色收入”应当“捐”;你不捐,又绝对不敢公开私有财产。妙!让"最高统帅”进退为难,舆情却欢呼雀跃。(题图为黄县籍作曲家许镜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