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说话,而是一说话全场都沉默了!群聊冷场王怎么办?
——《百年孤独》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不乱引用了……但是实话说,小编当年可是封神级别的一秒冷场之Queen啊!具体的对话样本如下:
同学1: “诶《步步惊心》最新一集你看了吗?八皇子好惨啊呜呜呜!”
同学2: “哎哟我觉得他就是活该,但是我感觉若曦有点茶茶的,马上就跟了四皇子!”
小编:(努力装作听得懂的样子憋话)“啊,这样子啊!”
同学1、2: “……”
同学3: “这周末我爸带我去吃一家超好吃的日料,在西区那边,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去过。”
同学4: “我很喜欢吃日料啊!有没有推荐。”
同学5: “西区的日料好像有听过,那边好像还有很多好吃的!”
小编:“哈哈哈我周末在家写作业。”
同学3、4、5: “……”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当然了,热场王总是相似的,冷场王却各有各的冷场方式,所以正在看文章的其他冷场王们如果觉得自己可以来Battle一下,那小编也是愿意甘拜下风。
冷场王的几大经典大坑,一般来说总结如下:没话找话不成功型,话题90度偏离型,聊天已结束型,有时差型。(如果有遗漏欢迎评论区补充!)
这几种类型的问题分别在于:搜肠刮肚试图找到回应的语言却只能发出语气助词,话一出口与大家讨论内容完全不相干,回答的话没有打开下一步谈话空间,以及没有办法跟上节奏,总是还没想好怎么加入上一个主题的时候别人就已经move on了。
图片来源:微博
社交好难,我选择回火星……
随着微博上各种“低情商高情商”对比的流行、知乎上各种“什么样的回答算高情商?”等的讨论,对于所谓低情商人群的批评,再结合自己有时候一时脑子空白说的那些话做的那些事儿……
全部都让人越来越自我怀疑:完了完了,我是不是马上就要“社会性死亡”了?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还怎么做人啊?在这信息爆炸天天被教做人的时代,我们连话都说不利索了,那这结果是什么呢?那必然是要倾情演绎《冷场王的诞生》了。
尤其是从80后起的独生子女朋友们,从小在家里比较缺少同辈压力,不需要时时事事考虑着自己的兄弟姐妹,难免会有比较强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较强,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我们每走到一个环境都怀疑别人在议论、评判自己,或者是别人一个眼神,一句话就会联系到自身,觉得自己被讨厌了,于是乎更加感到社交难于登天。
所以……地球人的社交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啊?本火星宝宝真的学废了!
图片来源:电影《少林足球》
其实社交这回事说起来还是挺复杂的,但有几个比较基本的要素,是在任何场合中都能够决定我们是冷场王还是热场小王子/小公主的,那就是宜人性,开放性和外倾性。
宜人性、开放性和外倾性原本是大五人格中的人格特质,但是其实我们也许有着不同的人格特质,却还是能从中学到一些基本的社交中能够帮助我们和他人建立连接的特征,比如宜人性中的共情、真诚,外倾性中的热情,正能量,以及开放性中的情感投入和保持好奇。
但是我想,看到了文章此处,一定还是有一些冷场王宝宝觉得实在太抽象、太做不到了,依然对社交心存恐惧。这是为什么呢?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害怕社交了?
上文中提到的自我意识感强,是让我们在社交中觉得哪儿哪儿都不舒服、从而产生回避排斥感的始作俑者。
心理学中有一个有名的实验,让被试者穿着夸张的印着名人头像的衣服进入一个陌生的社交场合。实验后,被试者认为全场所有的人在他一进入房间的时候都在盯着他的衣服看,有些人还投来了不善的眼光。
而事实上,房间里其他人对被试者的印象各式各样,而真正注意到了被试者着装的人只占了10%。
图片来源:综艺《追光吧哥哥》,奇装异服的陈志朋
这个实验向我们指示了两个重要的真相:
1. 我们在一个场合中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受到瞩目和关注,因为所有人最关心的,归根到底是自己的表现。
2. 我们所关注的、认为他人介意的、评判的、甚至可能讨厌的点,别人可能根本没有注意到。
图片来源:综艺《说出我世界》
自我意识其实就好像是《生活在别处》里主人公所处的那个镜子房间,自己被镜子层层叠叠地包起来,看到的都是自己,尤其是自己无限被放大的缺陷。
比如说小编从前就很容易觉得“这样说的话他们会不会觉得我好像在否定反对”“那样说的话好像他们会觉得我都是在重复他们讲的”“完了,刚才的话果然说错了,ta都不想理我了”……
最终话憋到嘴边,当然只会变成一句让人接不上的“哦,这样啊!”
这些镜子最终就变成了隔在我们和他人之间的阻碍,让我们看不到真实的情况,也让我们总是在心里已经对自己做出了被讨厌、被不接纳的预判。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我们的这种对负面回馈的预判,和对其他人的眼神和语言做出的一百万种阅读理解都是认知行为疗法里面提到的“偏差认知”(cognitive distortion)。
典型的偏差认知——“读心术”和“负面滤镜”——会让我们把自己的一些理解和想法投射到别人的身上,并且坚定地认为这就是对方当下的理解和想法,比如情侣之间常常出现的……
——“哦好的。”
——“你什么意思,什么叫哦好的,甩脸色是吗?想跟我分手?”
——“……?????”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负面滤镜”这种偏差认知还会让我们选择性地过滤掉一些积极的社交反馈,只注意到并且放大负面的社交反馈,从而得出“本冷场王这辈子没救了”的结论。
最后啊,热场小王子/小公主偷偷私藏的不告诉你的社交技能表,也可能是冷场王宝宝们所缺失的!
尤其是我们现在这种内卷式教育下,谁有时间精力专门去学习怎么和别人打交道啊,主科副科课外兴趣班都已经学不完了,相信很多小伙伴们从小在遇到人际困境的时候都会被爸爸妈妈甩一句“哎呀现在交什么朋友!长大以后出社会自然就会了!”。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这就导致了我们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的这一代,顺便还遇上情商教育缺失。
你还有救!
让我们升级做全gai最靓的Queen!
当小编坐在年会的桌上出神,想着曾经的冷场王的时光的时候,要说内心的感觉……那其实是非常庆幸的!因为在小编学了心理学之后,逐渐get了热场小王子/小公主社交技能表!
其实就像上文中提到的,社交中既然有着基本的能够帮助我们拉近距离的元素和方式,那么就证明这是一件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改变的事情。不管你是神经质性、抑郁质、内向性格还是别的你觉得和社交绝缘的特质,都可以在自己舒适的范围内提高社交能力哦!
社交中基本的技能点——就是保持对对方的探索和好奇。社交永远都是两个人的互动,因此很多时候不取决于我觉得对方如何、我认为应该如何,而是取决于对话的流向,对方的回应等等,是一个交互而非一元的过程。
图片来源:《海绵宝宝》
因此,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先反馈对方的话,对对方表示倾听、理解,再来做适当的自我表达,是很重要的一个拉近距离的方式。
有的时候没有什么想要表达的时候,直接地反馈、换一种方式重复对方的话甚至也是一种能够没话找话成功的方式哦!
示例:
——“我昨天被我朋友气得哟……谁没事发十几条六十秒语音啊!”
——“你朋友给你发了很多需要花时间听还回复的信息,感到很焦躁吧。”
——“对啊!我哪有那么多时间啊,我本来就加班到十点了,blablabla……”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这样的话,即使是简单的反馈,换一种说法,也能打开一轮新的话题,还得来全不费工夫,完美治愈没话找话不成功和话题90度偏离型冷场。
此外,开放性问题也是社交中一大好用神器。比起只能回答“是”或“不是”,开放性问题的回答空间是无限的,能够给接下来的话题走向带来无限的可能性。这是可以有效避免聊天已结束型和有时差型冷场的有效方式。
最后,人性使然,谁不喜欢真诚的有针对性的赞赏呢?所谓“高情商的彩虹屁”,其实就是能够针对对方的特质和正在进行的谈话情境,表达适度的肯定。
图片来源:微博
示例1: “领导每次大家都在热锅蚂蚁的时候都能够保持最冷静的状态,不被情绪带跑真的超级佩服。” vs. “崇拜领导!给领导点赞!”
示例2:“我很喜欢你文章里写到的一些实用的参考建议,真的有用到有收获!在看了!” vs. “哎呀好棒!下次一定!” (……bushi)
咳咳……言归正传,即使我们能够用到所有这些社交技能,也并不能保证我们是被所有人都喜欢、接纳的,所以想要让自己不再担心害怕、成为社交场中不知该说什么做什么的冷场王,我们也要调整自己的偏差认知。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当我们总是在想别人可能的不善意的言论和眼光的时候,想想我们的家人朋友们对我们的认可和回应,想想善意的陌生人给我们的肯定,想想那些在我完全没有安全感的时候对我微笑的人……
其实你完全没有自己想的那么不讨人喜欢嘛!
而且我们所接收到、所解读的那些对我们不友善的眼光、言论等等,会不会有的时候只是“我觉得”“我以为”呢?会不会这些事情还有别的解释,会不会“哦,呵呵(微笑)”真的只是断网的朋友们表示笑容的一种方式?
最后,冷场王还需要给自己进行一些小小的暴露疗法!对于我来说那种社交场合光是想到就要窒息了,那种社交场合只是让我稍微紧张一些,但是还是可以撑下来?
图片来源:综艺《脱口秀大会》
按照从最容易到最困难的排列,让自己从容易完成的一些小挑战开始,比如说,在朋友聚会中,多一些反馈、好奇的表达,比如在和同事尴尬的电梯相遇中,问出至少一个开放问题,并延续其中一个话题等。
让自己逐渐去适应未知给自己带来的紧张焦虑感,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哦!
一回神,坐在公司年会桌上的小编已经能够成功融入同事聊理财聊八卦聊人生了,再也不用盯着手机假装没人爱也无所谓的午夜伤心玫瑰,任凭脚趾在地上抠出三室一厅了~屏幕前的你,打起精神,赶紧来和小编一起做slay社交场的Queen吧!
作者:小戴同学Ela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