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烤小狗箭射小猫:虐待动物的那些孩子后来怎样了?

说到虐待动物,近年来此类的新闻层出不穷,且越来越低龄化:
有的熊孩子把流浪狗当作靶子,练习扔石头,结果小狗的头部受了严重的伤;
有的熊孩子会追着小狗打,看着小狗一瘸一拐地逃跑,在后面哈哈大笑;
还有的熊孩子拿火烧流浪猫,把小猫的毛一片片的烧空......
一位妈妈说,她无意中发现自己家五岁的儿子对小区楼下的一只流浪狗施暴:孩子一只手掐着小狗的脖子,一只手拿树枝狠狠戳着小狗的肚子。
看到这一幕的时候,这位妈妈又惊又怕,生怕孩子被弄疼的小狗咬一口。拉开孩子后,又开始担心,好好的孩子,怎么会这样对待小动物。
对此,儿童心理学家这样说:孩子之所以会虐待小动物,除了少数的好奇心,大多数是为了发泄内心的愤怒、郁闷等。
这是孩子有心理障碍的行为表现。严重的,还可能是具有品行障碍。
什么是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是指18岁以下儿童或少年反复出现违反与年龄相应的社会道德准则或纪律的行为,属于青少年常见的行为问题。
具有品行障碍的孩子从小便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喜欢欺负别人、虐待动物;长大一些后还会出现破坏他人财物、惯性偷盗的行为。
如果孩子有这些行为持续一年以上,那便可以确诊为品行障碍了。
可怕的是,一般在孩子出现此类征兆时,父母往往会忽略,比如虐待小动物的行为。
因为几乎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这个阶段:孩子在有了自我意识之后,便会进入“破坏”环节。在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残忍”对待其他生物,是一种乐趣。
有些父母觉得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然会有同理心和道德感,“残忍的破坏”行为也就会自己消失。
其实不然,父母的不作为,会让孩子认为这是父母认同自己的观念,从而变成自己性格中的一部分。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承受了一定心理压力或者遇到挫折的时候,便会引出隐藏的攻击性,并在不能直接还击的时候,找小动物或者弱者作为发泄的替罪羊。
有的孩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品行障碍慢慢减轻,但有的孩子则会演变为暴力犯罪。
1997年马萨诸塞州反虐待动物联盟和东北大学共同进行的研究中表明:待动物对人类进行暴力犯罪的可能性比普通人高出五倍,对财产犯罪的可能性比普通人高出四倍。
所以,当孩子出现虐待动物的行为时,不要单纯的把它定义为“不懂事”,也不要抱侥幸心理,让品行障碍自行消失。而父母不好的行为和孩子是否具有品行障碍,有着直接的联系。
父母的哪些行为会导致孩子产生品行障碍?

父母具有家庭暴力行为
很多研究表明,遭受家庭暴力的儿童对动物的迫害几率是正常家庭儿童的3—5倍。
这些孩子有的是自己遭受着家庭暴力,有的则目睹自己的亲人,比如母亲遭受到家暴。这些暴力行为会混合在孩子的心理中,让孩子的心理产生虐待倾向,行为上也会表现得很暴力。
而孩子一开始的行为,则是去虐待没有多大反抗能力的小动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暴力倾向会越来越严重,欺负他人等品行障碍也会显现出来。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总是强制孩子做不喜欢的事情。
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很严格,几乎要求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按自己的要求来完成,孩子自己的诉求无法得到满足,便会出现压抑的情绪。
举个简单的例子,孩子明明喜欢画画,父母却一定要孩子弹钢琴,在对抗失败后,孩子每次练琴都会带有情绪,且会在时间的积累下越来越重。
或者是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高,孩子总处于压力状态,那孩子就会寻找外物来发泄自己的情绪,虐待动物便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父母日常对孩子的关爱很少
孩子的童年时期是对爱有强烈需求的时期。
好的家庭关系中,爱应该是等边的,也就是成员之间的爱是相等的,一旦父母和孩子的距离疏远了,孩子便会长期感受不到关爱,这样的父母自然也不能很好的回应孩子的爱。
这对处于感受爱和表达爱的关键期的孩子来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没有从父母身上感受到爱的孩子,也不会对别人表达爱,更会缺乏同理性。
孩子感情的缺口越来越大,便会从其他地方寻找,虐待小动物是体现出来的其中一种表现。
如何预防孩子出现品行障碍?
若孩子已经出现了虐待动物的行为,父母一定不要放任,以免会恶化为品行障碍。具体可以按这三个步骤预防。
了解孩子行为的源头
孩子会虐待动物的原因有很多,有的孩子是因为年龄和认知上的局限,会把动物当作玩具对待,出现普遍意义上的虐待行为。
如果是这种原因,父母只要对孩子耐心解释,让孩子明白动物和玩具的不同,那孩子渐渐就会不再伤害它们。
如果孩子虐待小动物的行为是因为心理压力太大,或者是情绪压抑,那一定要弄清楚,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和情绪。
有的时候,同学、老师的一些语言行为,也会影响到孩子。只有弄明白问题所在,才能更好的去沟通。
引导孩子接纳自己的情绪并正确处理
找到了源头,还要让孩子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
很多时候,孩子觉得自己消极、不快乐这些情绪是不被自己的父母认可的,所以会发泄在同学或者动物的身上。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要引导孩子接纳自己的情绪: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更没有丢人一说。
孩子接纳了自己的情绪,便可以心平气和地对待情绪,思索面对它们的方法。这个过程,则需要父母的引导。
比如孩子感到很愤怒,父母可以引导孩子用运动的方式去排解;孩子感觉很委屈,父母可以引导孩子用大哭一场,或者痛痛快快地唱一阵歌来宣泄。
这个时候,情绪平复了,解决事情的方法也更容易找出来了。
父母对孩子的爱要恰当
过分严格的爱,会让孩子产生压抑之感,也不能毫无压力地在父母面前表达自己的情绪;过分宠溺的爱,会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这对于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
父母给予孩子恰到好处的爱,可以让孩子在感受到爱的同时,也学会如何去疼爱他人。有了这样的同理心,孩子自然也不会去虐待动物了。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不要小看虐待动物这一行为,小小的举动,可能会带来不可挽回的结果。
一位合格的家长,是不会忽略孩子行为背后的源头,也不会放任孩子不好的行为。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把不好的心理扼杀在摇篮里。

作者:问心浅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