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矫情,只是……抑郁了

“我其实不想这样。” 

25岁,公司白领,抑郁一年史
出来几年了,去年因为感情的事情,被诊断为抑郁症,医生建议我可以回家休息一段,公司挺不错了,给了我一个月的假期。
像所有的爸妈一样,刚回家的时候,他俩把我当宝一样哄着。
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就开始嫌弃我不出门不动弹。
我没有告诉他们我得病的事情,我不知道怎么开口,也不想让他们太担心。
现在在他们眼里,我是一个回到家就躺着不动的废物,是不求上进的垃圾,是感情还让他们操心的赔钱货。
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了,他们进来的时候我大吵了一架。
我告诉他们,我现在这样是抑郁症。
我也不想这样的,但是我没有办法,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但是妈妈觉得我在矫情,说我什么都不懂,去了个大城市,就得了个矫情病。
我知道没什么跟他说的了,第二天就收拾了东西回到了北京,开始工作。
在别人面前,我努力地微笑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

熬到了晚上,我才有机会自己窝在角落里。

一呆就是一宿。
不是不想休息,而是根本睡不着。
有好几次我都想拿刀划自己几下,不过控制住了。
我不知道我能挺到什么时候,我有点生气,为啥医生要让我回家。
我其实不想这样的,我不想回家。
罹患抑郁症的人一般有如下表现,情绪低、兴趣减低、精力及行为减少。常见的早期症状为睡眠障碍、食欲减退。
抑郁症时间诊断标准一般为症状持续存在两周,当患者和家属表达出来自己的情绪有些问题的时候,大家千万不要把她当做是矫情,娇气来处理。
作为亲人如果看到身边的人有类似的情况,要找到合适的相处方式,既能让抑郁症亲人感到关爱,帮助他们康复,又能避免让自己处于两难境地,甚至受到伤害。
建议你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去应对:

首先,对患了抑郁症的亲人或朋友,你需要向他展示你的友善和关心比如肯定的话,鼓励的眼神,温暖的拥抱,身边人的理解和支持是他所渴望的。

但你不需要,也不一定能够让他开心起来,你不用因此而感到沮丧你应该给他建议,寻求专业人士和机构帮助他解决情绪问题。

其次,如果你想和你的抑郁症亲人或者朋友聊天,可以聊很多话题,不仅仅是抑郁症,他的病情,令他不开心的事情,可以聊聊外面的世界,也可以请他帮忙做一点小事,让他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自己是被需要的。

《丈夫得了抑郁症》

“孩子不乖。”

33岁,心理老师
前一段时间有家长找到我,想让我和孩子聊一聊。
说是聊一聊,其实是希望我帮着他们把孩子从屋子里劝出来。
跟家长沟通的时候了解到,其实孩子已经快半个月没有出门了,不仅作息变得日夜颠倒,吃的东西也变得越来越少。
家长说他们无论是好言相劝还是踹门都没有用,一旦门要开的时候,孩子会马上变得歇斯底里,开始撞墙、打人,甚至是当着他们的面自残。
走投无路的他们找到学校,学校想让我出面,试着解决孩子的问题。
说实话我一开始也没什么办法,能试过的方法家长都已经尝试过了,对于我来讲,最多能了解一些学校里的事情。
比如孩子在班级里的成绩最近波动特别大,同学关系好像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等等,甚至在了解情况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在学校里好像受到了一些欺负(暂且不能定义为霸凌)。

但这些家长好像都不知道,他们只想让孩子走出这扇门。
其实他不想这样,不想出门。
这种家庭也不算是很“特别”。
在我咨询过的家庭里面,很多家长会忽略孩子在学校里的情况,在他们眼里,孩子好像本身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的情绪、人际关系,都应该妥善解决。
但与此同时,他们又喜欢去干预孩子的决定。
很多孩子会因此变成愈发压抑,直至掉入抑郁的深渊。
电视剧《小欢喜》
我陪着孩子在他的门前呆了三天,每天会跟他讲一点儿学校的事或者别的好玩的事情,偶尔一起玩一局timi。
虽然还是没有跟我说太多话,但是已经会问我擅长什么英雄了。
接下来几天孩子慢慢地会多说一些话,一周之后,孩子开始愿意出门了。
在我回去之后,跟孩子的联系也慢慢变少了。
后来听说,孩子最后还是辍学了,不知道最后去了哪里,怎么样了。
青春期是抑郁症的高发期,除了家族遗传因素外,跟小时候的生活经历、不良事件等社会因素有关系。
比如,小孩的生长环境、留守儿童的问题、家庭和睦程度、小时候受到不良事件打击等。

孩子上学后,跟学校的环境也有关。
比如,学习压力、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社会关系等,都会对他们的心理或心情产生影响。
如果上述的因素都是负面性质的话,那就会促进和诱发青少年抑郁症的产生。
预防青少年抑郁症,这个时候家长需要关注这几点。
1.让孩子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运动,并且鼓励孩子和朋友或家人积极联系和进行娱乐活动。
2.与父母一对一,对孩子的良好行为进行表扬,鼓励他们寻找自己的长处,拉近亲子关系。
3.寻找孩子悲观的原因,和孩子谈论一些欺负行为,如果孩子表现得很悲观,建议父母加强引导和关注。如果无法解决,建议寻求帮助。
4.减少孩子的压力,因为大多数青少年压力承受能力较低,家长不要对孩子提出过多的要求。

5.与孩子交谈并倾听他们的爱与支持,鼓励青少年分享自己的感受,包括对死亡的看法,引导孩子以更加积极的方式看待问题。

6.要让孩子远离刀具、绳子、酒精等危险用品。

7.需要整理一份清单,用于孩子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打电话给内心信赖的人。
“我不配。”
这是一份来访发给我的信息:
流沐老师你好。
这次是我最后一次给您留言了。
我现在宿舍里面,但是我依然觉得这个世界就只有我一个人。
他们叫我打游戏,我也没什么兴趣,我不配啊,总坑他们,我太没用了。
这次成绩也不好,老师骂了我一顿,回家少不了再挨一顿打。
上次他们说我这成绩不如回去养猪,花我身上的钱都白瞎了。
我是真对不起爸妈,但我真想不到我应该怎么做。
我努力了啊,但是我也真是学不进去。
我也挺对不起您的,一直我都在您的微博里抱怨,可能对你来说也是一种负担。
可能我活着就是一种负担,所以我决定放弃了。
我挺不住了。
我其实不想这样的,但是我没有办法。
我上网查了很多资料,最适合我的就是安眠药了,我已经想办法弄到了一些,剂量应该够了。
谢谢你这段时间的文字陪着我,我不敢面对别人,只能跟你说句再见了。

有机会请帮我跟爸妈说句对不起。
在我收到这条信息之后,马上联系了110。
最后在车站找到了孩子,和他手里的200粒安眠药。
我们会发现,很多人在罹患抑郁症的时候,周边的人都没有办法直接察觉,及时地帮助他们。
如果你们发现身边的人话越来越少,找很多借口越来越疏于集体活动,跟别人的链接也越来越不紧密,那么千万要警惕,对于这些人来讲,当身边的关系不紧密的时候,他跟世界的链接也会变得岌岌可危。
当一个人无法感受到自己真正的价值,他的价值感只能从外界东西的肯定与认可来维持时,就会极度在意外界的声音、评价和贴在自己身上的标签,而无法专注于自己内心的成长,就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中。
无意间的一些行为都会强化他们的无价值感,慢慢得觉得自己的生存是没有意义的,能够选择的就只有死亡这一条路了。

那么,你知道该如何应对这些人的自杀反应吗?
其实自杀者在实施自杀前有几个征兆,希望你能留心。
1.性格、情绪发生巨大转变。

2.在他人看来“恍恍惚惚”,不在状态。

3.有大量退缩行为。
4.谈论、查找或书写死亡、生命的意义、自杀等。

5.向亲友托咐对于自己重要的人或物。
如果符合以上特征越多,那么实施自杀的机率就越大。
对于真正想要自杀的人而言,一切安慰、鼓励或者物质给予都是对于自杀者的不理解、不接纳。一旦确认身边的人想要自杀,制止自杀的最有效方法就是科学陪伴。

对于想要自杀者的陪伴是全天候、不离左右、如影随行的陪伴,并给予当事者衣食住行方面的照顾。在陪伴时需要随时做到很好的倾听,最好的回应是边听边点头,或说我知道了。
大多当事者其实是不太愿意说话的,陪同者可以说一些身边发生的事,帮助当事人建立与外界的连接,切忌对当事人问东问西,尤其是问自杀的原因,也不要劝慰当事人,不要批评、责怪、抱怨、谩骂、质问当事人,不要哀求当事人。
经过亲友的有效、科学陪伴,情绪稍微稳定后,还需要陪他完成专业的心理干预,这才能很大程度上预防他再次出现想要自杀的念头和采取行动。

写在最后:

请给身边焦虑烦躁的人,

多一份耐心与包容;

请给身边心情低落的人,

多一份微笑与阳光;

请给身边不会表达的人,

多一份理解与尊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