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之宝顶山石刻(下)

源于古印度的石窟艺术自公元3世纪传入中国后,分别于公元5世纪和7世纪前后(魏晋至盛唐时期),在中国北方先后形成了两次造像高峰,但至公元8世纪中叶(唐天宝之后)走向衰落。于此续绝之际,位于长江流域的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异军突起,从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形成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从而把中国石窟艺术史向后延续了400余年。此后,中国石窟艺术停滞,其他地方未再新开凿大型石窟,大足石刻也就成为中国后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例证。被誉为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石窟艺术陈列馆。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始建于公元650年(唐永徽元年),是唐末、宋初时期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是著名的艺术瑰宝、历史宝库和佛教圣地,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大足石刻群有75处,5万余尊宗教石刻造像,总计10万多躯,铭文10万余字,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简称“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宝顶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以佛教造像为主,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卓越才能和艺术创造力的体现。

【千手观音】

观音在佛教的各宗派中都赋有一定职能,而众生的苦难和烦恼多种多样,众生的需求和愿望也不尽相同,因此,能救众生一切苦难的全能菩萨──千手观音便应运而生。

一般说来,观音造像只要有十只手,便可称“千手观音”。常见的千手观音多数是造三十二只手或四十八只手,以示观音的三十二变相和四十八大愿,其他的手皆用背光的形式来表现,以达到“千”的涵义。  

而这里打造了一尊拥有1007只手的,名副其实的千手观音,被誉为“天下奇观”。造像采用纵横交错,上下重叠,反侧相承,深涉错落的布局,在八十八平方米的石崖上,雕出这1007只手。这些手纤细修长,千姿百态,金碧辉煌,构成了一幅犹如孔雀开屏的绚丽画面,令人眼花缭乱,心摇目眩。

千手观音手中所执的各种法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宋人民的生活用具,劳动工具,以及战争武器,在历史文物考古上有着重要作用。在千手观音的每一只手中还有一只眼,她的全名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自在菩萨”。“观世音”即:普观世界救苦救难之声音。唐朝时,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人们在经典翻译和日常称呼中,常去“世”简称“观音”沿用至今。关于千手观音的由来,据佛经说:观音发愿要造福于一切众生,于是长出千手千眼。而在民间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说她是妙庄王的三公主,因献一手一眼为父王合药治病,佛感其孝行,赏还她千手千眼。因此,千手象征其法力无边,能拯救众生;千眼象征其智慧无穷,能明察秋毫。

在千手观音的两边还有四尊小的造像,右边为婆薮仙,左边为吉祥天女。头戴猪首者为金刚亥母,头戴象首者为毗那夜迦,他们原为婆罗门教中的一对凶神夫妻,被千手观音所降服。这里完全演变成了女像。另外,在千手观音两边的角落还分别刻有一穷人和一饿鬼,表示阴阳两界都能得到千手观音的拯救。  

千手观音造像在中国佛教造像中比较普遍,但象这样名符其实,立体的石刻千手观音却世所罕见。“画人难画手”,要画出一百只不同形状的手都很不容易,更何况在坚硬的岩壁上打刻一千多只,而且手的姿势无一雷同,没有一只手在当时被打坏,这真可谓是鬼斧神工,让人叹为观止。这龛千手观音造像被誉为“世界石刻艺术之瑰宝”。

【释迦涅槃圣迹图】

释迦涅槃圣迹图,龛高7米,宽32米,深5米,刻像37尊,是大足石刻中体魄最宏伟的一尊造像,在大佛湾内占据了最显赫的位置。他横卧于佛湾东岩,为半身像。其造型比例恰当,体形丰圆壮硕。由于匠师们多采用圆刀雕刻,所以造像各部分的线条显得较为浑厚柔和,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佛主涅槃时的安祥之态。“涅槃”是佛教全部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意思是大彻大悟,坚定永恒,能使人从“生死的此岸”渡到“不生不灭的彼岸”。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而后获得的一种解脱。涅槃变相历来具有较为严格的造像仪轨。经书记载,佛主是在两棵娑椤树之间,“头北脚南,背东面西,右手支颐而卧”。此处的卧佛身位与佛经基本吻合。

释迦牟尼表情安详,慧眼微闭,似睡非睡,怡然自若,毫无苦处,显得慈悲宽怀,气度非凡。其弟子从平地涌出,躬身肃立,正在聆听老师的最后一次说法。释迦的胸前设有供坛、祭品和香炉,炉中香烟袅袅,直上青天。释迦腹前,有两根雕花立柱撑持龛顶。涅槃变相是佛教艺术中一个古老而又重要的题材,全国各地所造的涅槃变相很多。这龛造像和其他各处的造像相比,在造型处理上进行了大胆创新。整个卧佛只表现了上半身,双脚隐入岩际,右肩陷于地下,左肩在五色祥云之中,以示释迦牟尼横卧于天地之间。这种处理使造像显得意境博大而有魄力。从而还导致了民间一句夸张的俗语,说宝顶的卧佛是“头在大足,手摸巴县,脚踏泸州”。这正是采用这种“意到而笔不到”的表现手法所产生的良好艺术效果的反映。

在“卧佛”胸前,有二天王捧抬着香案。香案前有一头戴冕旒,手执笏,形似帝王的造像。香案上陈列着供盘和香炉。盘内盛桃、榴、葡萄等供物。炉中香烟缭绕,徐徐上升,形成一块巨石,与龛顶相接,同右侧的两根雕花立柱一起,共同支撑着龛顶六十余吨重的岩石。烟云间,有释迹母亲摩耶夫人,姨母摩河波者波提,发妻耶输陀罗等内眷像九身;她们或持花或献果,立于虚空。其间有雍容大度的贵妇,亦有窈窕俊秀的淑女。这既应证了"天众持妙天华,游虚空,赞圣德,名竭诚兴,共兴供养"的记载,又与佛前弟子群像共同对主像起到了“以小衬大,以竖破横,虚实相济”的作用。天众的花冠衣饰玲珑剔透,与“卧佛”大刀阔斧的袈裟相映成趣,使整部造像构图饱满,既符合宗教造型艺术的仪轨,又有一定的新意,气势宏伟,意境深邃,令人观之肃然起敬。

卧佛前面有曲折蜿蜒的“九曲黄河”。据说释迦在涅槃之际,众弟子依依不舍,送行不止。尤其是小弟子阿难,他痛哭流涕,拉着释迦的衣服恳求带上自己。释迦想,弟子们功德还未圆满,还必须留下修炼,所以一狠心推开阿难,用手一挥,划出一条涛涛大河把他和弟子们隔开。当然,“九曲黄河”是中国的河流。传说中将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与黄河联系起来,只能说明是佛教中国化的表现。

【孔雀明王经变相】

孔雀明王经变相,变相,简称“变”,是佛教画术语,指用绘画或雕刻所表现的佛经故事。龛高6米,宽9.5米,深3.2米,刻像37尊。孔雀明王是佛教密宗的一大本尊,在佛教所有的明王中,他是唯一以慈悲相出现的,其他明王皆以愤怒相出现。他以能驱除诸般毒术,禳灾去祸为特征。

龛中的孔雀两翅张展,明王端坐在孔雀背负的莲台之上,面容慈祥。孔雀明王呈一面四臂之相,右边第一手执开敷莲华,第二手持俱缘果,左边第一手当心掌持吉祥果,第二手执三、五茎孔雀尾。莲花表敬爱,俱缘果表调伏,吉祥果表增益,孔雀尾表息灾。龛右壁刻有佛弟子阿难手持经书念诵,旁边有一比丘俯卧在地,后面枯树中有蛇爬出。据佛经载,莎底比丘出家为众僧砍柴,被朽木中的黑蛇咬伤,毒气遍身,闷绝于地。阿难向佛说起,佛告阿难,“有佛母明王咒,能灭一切诸毒怖畏灾恼”。这组造像表现的是阿难正在为莎底比丘念诵明王咒,使其得以复苏。龛右壁还刻有阿修罗手执旗幡,他有美女而无佳肴;左壁刻帝释天有佳肴而无美女。他们相互嫉妒,争战不休。明王咒一诵出,战争立即平息。壁下刻有虎、狼、毒蛇等凶猛之兽,表示孔雀明王咒能驱赶他们,消灾免难。

【九龙浴太子】

佛经说,释迦之母摩耶夫人40岁尚未有子。一晚,梦见一孩子乘六牙白象进入她的右腋,于是她便身怀有孕了。怀胎十月,按古印度风俗回娘家分娩。路经蓝毗尼花园时,见园中好鸟鸣歌,清凉静爽,便入园小憩。她抬举右手折花之时,释迦太子即从其右腋钻出。他一落地便是芳香遍地,祥云缭绕。他朝东南西北四方各走七步,步步生莲。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称“天下地下,唯我独尊”。于是两位金刚力士手捧金盆凌空而至,天空九龙奋飞,喷吐冷暖二泉为太子洗礼。  

这龛造像,从雕塑方面来看,是匠心独运的杰作;从工程技术来看,又是因地制宜的典范。此处以前是一缺口,山水汇集于此,终年流淌不息。匠师们并不消极地引水他去,而是先将水积于卧佛上面的池塘里,再用石头把这个缺口垒起,打上九龙和太子,然后通过暗道,流淌使水有节制地经最大的龙嘴缓缓吐出,沐浴金盆中初生的太子。绢绢细流长年不断地从太子身上滑过,流入下面的小池蓄满,再经弯弯“九曲黄河”排出去。如果说,水对石刻是一种危害,那么在这里已被化害为利了。工匠师们不仅巧妙地解决了排水问题,而且使造像静中寓动,表现出园林景观之意趣。

【华严三圣像】

华严三圣像,龛高8.2米,宽15.5米,深2.05米,刻像119尊,三圣像高达7米。雕造手法简炼,气势磅然。他们头顶崖檐,脚踏莲台,皆重额广眉,悲悯豁达,给人以熟悉、亲切之感。中间一尊像是佛教密宗所供奉的主尊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意译为“光明普照”即“大日如来”。他头上的“金刚顶仪”,为佛教密宗金刚界造像的一个重要特征。毗卢遮那佛的两侧分别是普贤和文殊菩萨。按造像仪轨,这龛造像应是文殊在左,普贤在右,但此地却把他们的位置作了调换,从而来体现密教造像特有的仪轨,——“理智摄入”,即:理性与智慧高度融和。

这龛造像是大足石刻寓力学、透视学原理于艺术构思的典型范例:文殊手捧1.85米高的七级宝塔,手臂悬空支出1.2--2米,塔和手的重量近千斤。为使手臂不断落,匠师们成功运用了建筑力学原理,大刀阔斧地刻出宽袖袈裟披肩挂肋飘逸而下,与其身躯相连,巧妙地将重心引到了主像身上。正如木建筑中撑弓、斗拱的原理一般,使文殊手托的宝塔千年不坠。这样的处理既合符力学原理,又不违背菩萨褒衣博带、宽袍大袖的造像规律,同时还获得了宗教的庄严感。这三尊造像高达7米,雄伟超越。匠师们刻意将他们的头部加大,胸部缩短,小脚部位加长,而且身躯前倾二十五度,正好符合造像与观众之间的透视关系,使人仰首观望时,感觉菩萨好像正亲切地俯下身来,关注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一般,叫人凡心皆息,祗敬皈命之诚油然而生。菩萨那种威仪奕奕、悲悯无尽的气度得到了充分显示。

华严三圣像背壁刻了八十一尊圆龛小佛。它们既丰富了整龛造像的构图层次,又把三尊主像衬托得高大、完善,使整龛造像的气氛显得庄严、热烈。

【舍利塔】

“塔”是“佛塔”的简称。佛塔源起于印度,称“窣堵波”或“浮图”,用以藏舍利和经卷等。 “舍利”意为“尸体”或“身骨”。相传释迦牟尼遗体火化之后,出现一些珠状物,称为“舍利子”。后来德行较高的僧人死后烧剩的骨头也称舍利。把这些烧剩的骨头或遗物埋在地下,在上面建起的塔就叫“舍利塔”。

大佛湾内这座实心舍利塔是中国木质楼阁的建筑形式,已完全无印度舍利塔的风味了。由此从建筑上可以看到佛教和其造型艺术的中国化过程。

【广大宝楼阁】

广大宝楼阁图,龛高7.8米,宽3.7米,深2.5米。这部造像是据自唐不空所译的《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雕刻而成的。据经中所记:有一宝山,山中有宝髻、金髻、金刚髻三仙居住,由于禀信佛法,死后在埋骨的地方生出三根竹子。十月后,竹内各生一童子,于竹下结跏趺坐,成等正觉,三根竹子变成三所广大宝楼阁。佛经上说,广大宝楼阁是一个能降诸魔,生清净心,能让刀山变宝山,能使兵杖变莲花的金刚不坏之地。

造像上横排并坐衣装简朴的三人,便是宝髻、金髻、金刚髻。因效仿释迦牟尼于菩堤树下悟道成佛,他们于竹下结跏趺坐入诸禅定,成等正觉。竹内各生三童子,竹梢直通广大宝楼阁。另有一说是此像为赵智凤老、中、青三个时代的修行造像,他在此现身说法,以示“诸佛菩萨与我无异”。在大宝楼阁图下面横刻着“宝顶山”三个字,署衔为“朝散大夫权尚书兵部侍郎兼同修国史兼实录院官修撰杜孝严书”。杜孝严是大足的邻县安岳人,他于1223年与临邛的魏了翁结伴返乡省亲,途经大足,挥毫留下了这三个大字,杜孝严当时的官职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由此而见,凿建宝顶山石刻,声势之盛,可谓倾动朝野。

【六道轮回图】

六道轮回图,龛高7.8米,宽4.8米,深2.6米,刻人物像90尊,动物24身。讲的是佛教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均处于因果联系中,依一定条件生起变化。佛教用这个观点来诠释世界、社会和人生,便出现了所谓的“因果报应,转世轮回”学说。六道轮回图即是这种学说的形象体现。

轮回之“轮”,是指车的轮盘;“回”指车的转动。“轮回”是譬喻众生的生死流转永无终期,犹如车轮旋转不停一般。抱轮的蓝面巨人为转轮王,四川人称之为“无常鬼”。“无常”是佛教哲学范畴中的一个名词概念。如果我们把空间、事物缩到极限时就会发现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刹那变化,刹那生灭的,佛教把这种瞬息万变刹那生灭叫做“无常”。这里把“无常”这个词人格化为“无常鬼”,让它来掌握生死轮回,以示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皆不永恒。无常鬼怒目獠齿死咬轮盘,长舒两臂紧钳轮盘,象征业力不可逆转,即:业力所致的报应、遭遇不以众生意志为转移。

六道轮回图共分四圈。(从里至外)轮盘的中心圈中坐着一修行者,从其心际飞出六道佛光,把整个轮盘划分为六个部分。表示“万缘发于心,一切由心造。”即:众生一切善恶行为都由思想意志所推动,发什么样的心,就导致造什么样的业。由于业力的性质不同,所得的报应也就各不相同,来世就会在不同境界之中轮回。根据众生生前的业因差别,在轮回中共有六种转生的趋向,分别为“天道”、“阿修罗道”、“人道”、“饿鬼道”、“地狱道”、“畜生道”。这六道均体现在轮盘的第二圈内,其中上三道为善三道,下三道为恶三道。轮盘的第三圈是佛教十二因缘说的形象表现。十二因缘阐明了人生的变化无常,生死轮回的过程和揭示了众生生死流转的因果关系,是佛教对生命现象以及生命痛苦的因由的总结。佛教轮回说的基石是“灵魂不灭论”,人的生命不仅限于目前这一世,还有所谓的“前生”和“来世”。在轮盘的第四圈有一个非常形象的表现──许多皮囊裹着一些生命体呈逆时针走向。其尾部表示前生,头部表示来世,死此生彼,生生相连如流水相续不断。

六道轮回图非常形象地宣扬了佛教的核心教义,阐明了佛教的基本观点。造像把很玄妙的哲学思想通过很形象的图给我们解化出来,显得既形象生动,又富有层次感,可见古代的艺术家们非常善于物化哲理、图解教义。

六道轮回图左下方,有一幅生动的猫捉老鼠图,一只小老鼠被猫追赶,慌乱中爬到了竹枝上,上不能上,下不能下,而猫呢,却也够不着,只能望鼠兴叹......

【护法神像龛】

护法神像龛高4.3米,宽12.6米,深1.2米,分上下层刻像33尊,上层中部并列护法神像9尊,左右刻6通神像,下层刻有十二生肖中的“兔、羊、猪、犬、猴”等鬼卒7尊,以示护法神昼夜24小时都在坚守岗位,发挥职能作用。

护法神即保护佛国、护卫道场尊严之神祗。据说,大佛湾过去的入口是在这里。按照中国佛教寺院的传统格局,在入口处要塑护法神怖畏,以显示道场森严和邪恶不入。一般的寺庙都以四大天王、八大金刚或韦驮天怖畏,宝顶山大佛湾别致地用九大护法神来怖畏。正中的一个造像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他亲自率领天龙八部在此守卫道场。  

这些护法神个个身著袍甲,狰狞剽悍,气势高昂,以最忿怒的形象来为众生摧毁魔障。佛家认为,人们在修行过程中,主、客观世界都会遇到许多障碍,这些障碍就是“魔障”。护法神的作用就是帮助众生驱降魔障,使众生尽快觉醒,并获清静之心,以便潜心修炼。在九大护法神的左右两端,各有三尊兽首人身的造像,称为“六通大神”,其法力通达六界。其中一神双手展开一册,册上写:一寸地土,一树丛林,一钱物及飞禽杂类,不许妄心侵犯……否则将入阿鼻地狱,永世不得超生赎罪。这个册就类似我们现在的参观须知。 

【牧牛图】

牧牛图全长约30米,是一组具有山野情趣、刀法豪放的禅宗造像。禅宗是印度佛学与中国玄学杂交的产物,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它于中唐以后逐渐兴起,到了宋代已成一枝独秀的局面。禅宗的教育重在启迪人的智慧,禅学者们拨开冗长枯燥的佛教义理思辩,强调“自悟、体认”,认为“心”是绝对的主宰,同时他们又将“自性”与“佛”划上等号,认为成佛不需外求,主张“识得自性即是佛”。在实践中,禅就是人的全部生活本身。而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人性”的耕牛就成了禅学者们“禅思”的对象。以牛喻禅曾经盛极一时。据碑文考证是根据北宋杨次公《证道牧牛颂》而打刻,这龛“牧牛图”形象地表现了佛教禅观的修证过程。整龛造像一共刻有十个牧人和十头牛,牧人代表修行者,牛代表修行者的心,驯牛的过程即是修行者调服心意,悟禅入门的过程。

“禅定”。牛已经不见了,只剩下修行者结趺而坐。修行者头顶上方刻颂一首:无牛人自镇安闲,无住无依性自宽。只此分明谁是侣,寒山樵竹与岩泉。比喻执着贪恋的心欲已全然消失,修行者的心性已化作清风,与大自然的林间翠竹,山岩清泉溶为了一体。但这还不是最高境界,因为修行者的“本我”还存在,他的物质体还存在。按佛家的说法,色相存在,引发贪恋执着心识的可能性就存在,就象病根未除,就有可能旧病复发,要修得不留色相于世间才行,所以还需进行最后一步的修炼;

“心月图”。修炼到最后,修行者由定生慧,进入万象皆空之境界。人和牛都消失了,只剩下这轮亘古长存的皓月。这组造像我们叫它“心月图”。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心”大多数代表的是思维器官,“心月”的意思就是通过逐步的磨炼使自己的思想达到空灵如皓月,一尘不染的境界。皓月下写着:“了了了无无所了,心心心更有何心,了心心了无依止,圆昭无私耀古今,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寒万象空,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  

整龛造像要求修行者通过循序渐进的修炼,而达到主客观世界高度统一的境界,即佛家所说的“四大皆空、物我双忘”的最高精神境界。

【圆觉洞】

圆觉洞是一个深12米,宽9米,高6米的人工洞窟,是大佛湾内最大的洞窟造像。在洞壁的正中刻着结跏而坐的三身佛:中间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左边是报身佛(卢舍那佛);右边是应身佛(释迦牟尼佛)。在三身佛前跪着一合掌菩萨,以示十二菩萨轮流礼佛问法。在洞口的上方开了一小扇天窗,由天窗射入一束强光,如舞台上的聚光灯一般照在佛前长跪的菩萨身上。巧妙地点明了“问法”这一主题,同时又烘托出窟内斑驳陆离、别有洞天的神秘气氛。在洞壁的两侧俨然整齐地排列着文殊、普贤、普眼等十二位觉行圆满的菩萨。他们在修菩萨行的过程中,遇到许多疑难问题,正轮流跪于佛前请示,佛各别作答。这一问一答记录形成的《大方广修多罗了义圆觉经》便是这窟造像的经典依据。

整个窟内的造像,融装饰、排水、采光于一体,充分显示出古代雕大师的雕刻技艺。可称为宝顶石刻艺术之精华。菩萨们头戴的花冠精巧玲珑,大都为镂空雕刻,她们身挂的璎珞细珠,历经八百多年仍然粒粒可数;她们身上的袈裟舒展柔和,如行云流水一般搭在座台上,极富丝绸的质感,看久了之后,就象微风徐来,亦会“满壁风动”一样。下面的石香案,也被处理得极富木质感,达到了乱真的地步。这里的造像从形象到神韵,到意境都被表达得细腻而准确。十二位菩萨个个端庄典雅,风姿飘逸。她们柔和的目光,微微后收的嘴角以及弥漫于脸部,那洞察一切的浅浅微笑,无不透露出她们内心的恬静优雅,显示出她们超凡绝尘的气质。她们脸部的肌肉丰满细腻,具有童颜肌肤的质感,就好似在细润的肌肤下有血液在缓缓流动一般。她们的轻沙薄裙、璎珞飘带都随着身体的起伏转折而微妙地变化,她们整个形体结构所表现出的那种优美的韵律感令人陶醉,可以说,古代的艺术家们赋予了这些冷冰冰的石头艺术的生命力!  

在圆觉洞的洞口外侧伏卧着一尊雄狮。狮子造像在国外是呈自然状态的居多,而在我们中国,它蕴涵的人的意识和精神方面的东西要多一些。它在佛教中是起着使人正心不起邪念的作用,同时也象征佛说法如狮子吼,能威震四方,让众生豁然开朗。

【正觉像】

正觉像是赵智凤的老师柳本尊的成佛像,头上有“平顶金刚印”,在佛头顶的两道毫光之间,刻有柳本尊的居士像。佛像手结外缚印,外缚印是指交叉二手十指而作拳,以左手五指置于右手五指之上,使十指外现于掌外。这种拳印特用于胎藏界曼荼罗,表示莲花上之月轮,八指相叉表示八叶莲花。也有说外缚印是显十地圆满之形。右侧有一通碑,名为《重修宝顶山寿圣寺碑记》,追叙了大佛湾石刻的来历,赵智凤的生平事迹。

【道教造像龛】

道教造像龛,右边是道教祖师老子与伏虎山君同塑一窟,两边的楹联是“道祖乘牛登岸上,山君伏虎镇桥头”。左边是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据说这组雕刻是近代的,体现了大足石刻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理念,在全国石刻中罕见。

旁边一堵石壁,上面是同治年间大足知县王德嘉题写的圆润饱满的“宝顶”二字,下面是宣统年间涵若龙必飞题刻“福”、“寿”二字,中间有联曰:“敬书大福劝人质朴,触目惊心介尔景福;再书大寿劝人忠厚,人信吾言必得其寿。”

【圣寿寺】

圣寿寺位于宝顶山大佛湾右后侧,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乃名僧赵智凤主建的密宗禅院。于宋末毁于兵燹。明永乐十六至二十二年(1418—1424)重建。明末又毁于战火。清康熙年间(1662—1722)重建。同治元年(1862)加以维修。1961年以后,又陆续进行了修缮。现存寺院为明、清建筑。圣寿寺依山建造,殿宇巍峨,雕饰精美。圣寿寺在明、清时香火鼎盛,寺内刻有大佛湾造像雏形,当是大佛湾造像蓝本。

圣寿寺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帝释殿、大雄宝殿、三世佛殿、观音洞、燃灯殿、达维摩殿又称(宝顶)等。


以上内容由楠山居主侯楠山收集整理,欢迎分享

(0)

相关推荐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庆 大足石刻

    宝顶山位于重庆大足区东北15公里处 建于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刻大足石刻是县内102处 ...

  • 中华艺术瑰宝——大足石刻

    中华艺术瑰宝--大足石刻 摄影  阳光脚步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唐末.宋初时期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是著名的艺术瑰宝.历史宝库和佛教圣地,有"东方艺术明 ...

  • 【重庆·大足】崖壁上绽放的光芒

    一个飘雨的日子,我们去看大足石刻. 如果拿古朴,含蓄,静雅,神秘之类的词作谜面,那么谜底一定是大足,以及大足石壁上那些佛像. 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与云岗.龙门鼎足而三,齐名敦煌 ...

  • 顾吧:大足石刻游兴

    大足石刻游兴 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早有"东方艺术明珠"和"北敦煌,南大足"的美誉.从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在大足尖子山开凿石窟开始,历五代.宋.元.明 ...

  • 造像之美(17)

    十七.大足(二) 一般人眼中,宝顶山等于大足,甚至等于四川石窟.它实在太著名,有时被称为继敦煌.云岗.龙门之后的中国第四大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最后的高峰.这个说法,无法评说,但也说明了宝顶山独特的艺术 ...

  • 我的中国行(六)丨重庆市大足区大足石刻

    我的中国行(六)丨重庆市大足区大足石刻 2020-03-07 15:26·张庆军看世界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大足区,是一组大型摩崖石刻群,最早为初唐永徽元年间开凿,明.清两代也续有开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 ...

  • 中国石窟艺术新高峰——大足石刻

    世界遗产委员会: 大足地区的险峻山崖上保存着绝无仅有的系列石刻,时间跨度从公元9世纪到13世纪.这些石刻以其艺术品质极高.题材丰富多变而闻名遐迩,从世俗到宗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 ...

  • 国家博物馆特展:殊胜大足

    大足石刻被誉为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它的发现将中国石窟艺术兴盛的历史延长了400多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2021年9月17日"殊胜大足--大足石 ...

  • 上万尊造像悉数收入画卷 他在纸上“复刻”大足石刻

    50米长卷 上万尊造像 他纸上"复刻"大足石刻 50米长的画卷,光是匆匆掠过,从头看到尾,就要花费10多分钟,看得更为细致的话,半小时也欣赏不完,这是创作者陈鹏程用了5年多时间来创 ...

  • 大足石刻之宝顶山石刻(上)

    源于古印度的石窟艺术自公元3世纪传入中国后,分别于公元5世纪和7世纪前后(魏晋至盛唐时期),在中国北方先后形成了两次造像高峰,但至公元8世纪中叶(唐天宝之后)走向衰落.于此续绝之际,位于长江流域的大足 ...

  • 【艺文圈】访谈‖ 大足宝顶山石刻开凿者重考

    导    言    大足石刻是我国重要的佛教石窟,1942年由梁思诚.杨家骆.马衡.顾颉刚等学者先后组团考察,开始现代意义<大足学>研究.1999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是与敦煌.龙门.云 ...

  • 王蓬|吴大澂与石门石刻(下)

    汉魏石门十三品展室 吴大澂与石门石刻(下)  文|王蓬 二 吴大澂多年身居高位,因酷爱金石碑刻, 把不菲的薪金与养廉银大量用于收藏,加之廉洁奉公而晚年清贫.他为生计所迫,曾任上海龙门书院院长,以早年坚 ...

  • 大足石刻之南山石刻

    南山,古名广华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南2公里,海拔514米,造像开凿于南宋绍兴年间,属道教造像.明清两代稍有增补. 其中造像窟,主要有三清古洞.后土圣母龛.龙洞.真武大帝龛等道教题材.在大足石刻中,公 ...

  • 大足石刻之北山石刻

    北山,古名龙岗山,距大足区城龙岗镇北1.5公里,海拔545米.北山佛湾摩崖造像,开凿于公元892-1162年(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绍兴).造像崖面长约300米,高7-10米.龛窟密如蜂房,分为南.北两段. ...

  • 大足石刻,人类石刻史上的艺术瑰宝

    [1]大足石刻位于我国四川省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唐末.宋初时期宗教摩崖石刻.石刻主要以佛教题材为主,儒.道教造像并存,是我国石刻史上著名的艺术瑰宝.历史宝库和佛教圣地,有"东方艺术明珠&qu ...

  • 邹荣华:大足宝顶山石刻

    张福录:槐花绽放的季节 文/邹荣华 图/徐海龙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大足石刻是人类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它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好而著称于世.1999年12月大足石刻, ...

  • 镇江丹阳南朝石刻拓印怕被损坏,那丢在露天下风吹雨打就是保护?

    10月6日,上海某大学的几个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丹阳三城巷拓印南朝梁武帝萧衍和梁简文帝萧纲的石刻,由于未办手续,被网友拍成视频后发到了网上,随后又有人向丹阳文物部门进行举报.后来丹阳文物部门要那几 ...

  • 宗教艺术宝库•大足石刻•宝顶山(1)

    宗教艺术宝库·大足石刻·宝顶山(1) Wu 04-12 阅读 2.9万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始创于唐永徽元年,历经晚唐.五代,盛于两宋,绵延明清.与云岗.龙门石窟三足鼎立,齐名敦煌,因其开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