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物语︱过大年:乡村拜年,一户都不能少
过大年,就要拜大年。这是春节过年祖辈传下来的定例。
从前的乡村拜年,通常都是大年三十晚上,吃罢年夜饭,孙辈给祖辈拜年。要跪下磕头的。然后是打灯笼,在自己家房前屋后,照一照;在旁边邻居家,走一走。再后,就是守岁。
正月初一,一大早开始,就进入了拜大年的时间。主要是孩子,大一些的,结伴而行;小些的呢,也有由大人带着去拜年的。
而在皖北,在皖北的颍上乡村,初一上午的大拜年,场景蔚为壮观:成群结队的孩子,一拨一拨的,这一家门前拜一拜,那一户门前拜一拜。往往,一户人家,刚刚才打发走了一拨,还没消停呢,就又迎来了一拨拜年娃。
怎么拜年?也就是在一户人家的门前,由大一些且脸皮厚些的领头,对着人家的男女主人说些拜年的话。当然,张口就叫人——一个庄上住着,非亲即邻的,孩子对长辈,都要称呼。比如大爷大伯,婶子大娘的。然后说,“俺给你拜拜年吧”。往往是女主人,笑嘻嘻地接过去:“拜啥,都发财了。”
一边说着,女主人一边把准备好的瓜子、糖果之类的,往孩子的口袋里装。这个,要挨着个地装,一个孩子都不能少。哪怕那只是个最小的小不点儿呢,一样招待。如果忽略了其中的一个,那个孩子能在心里,一记多少年都忘不掉。
从前的时候,孩子的零食,就靠过年,也就是拜年时,从家家户户那里“讨”来的。有的殷实人家,有瓜子,有糖果,有现炒的花生。而一般的人家,能给一捧葵花籽,就不错了。还有的人家,只准备了除夕晚上炒的盐豆子——也即大豆,拌炒少许盐——吃着也喷香,还有点儿咸味儿。
值得一说的是,彼时的拜年,对孩子来说,不能嫌贫爱富,也就是不能谁家过的好些,谁家给的零食好些,就到谁家去拜年;贫寒一些的人家,就不去了。通常,孩子启程之时,大人们都要交待自家的孩子,一家都不能冇。即或是那鳏寡孤独的人家,独自一人的“老寡杆”,也都得拜上一拜。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