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时候,你在为房子的“品质感”埋单!

01

楔子

有一天早上,“良有方的朋友”群聊里忽然聊到了一个话题:什么是高端的建筑?

说到高端,其实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个画面。但是这个画面能否被其他人接受,就不得而知了。

我记得当时转了一篇文章叫深圳湾1号,顶级豪宅的“要素”观止!到群里,因为良子觉得自己虽然无法量化高端,但是我把“高端”的要素提炼出来了,有助于大家做同维度的比较。

从高端这个话题,后来又引申出了另外一个话题:高端建筑的的品质与品质感。

今天这篇文章就是围绕着"品质“与”品质感“展开的。我们平时可能对此也没太注意,今天不妨一起来看看。

02

品质 VS 品质感

A

“品质”和“品质感”是什么

我们经常在售楼的广告中看到”品质“这个词,但很少去深究到底什么才是楼盘的“品质”。倒是在汽车销售中,对品质经常会有比较明确的“指标”。

比如你在为买哪辆车犹豫时,通过打分的方式,基本就能立判高下了。所以,“品质”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衡量品质的每一个项目都可以量化。

当然很多人是“颜值控”,就喜欢“好看的”,那就回到另外一个词——“品质感”。“品质感”是一种主观的感受,这种主观感受能给人带来“品质好”的暗示。

如果理解起来费劲的话,我用生活中碰到比较多的案例来类比下。

“运动”和“运动感”
很多品牌的海报都会给普通人营造一种:“你如果使用了他们的产品,就会和海报中的人一样厉害的感觉。”
然而,并没什么用。
引用我师姐的话说:“买了套运动装备,就买的当天试衣间穿过,后来就从商场的橱柜挪到了家里的,再也没出来过。”
也许读到这里,大家会得出一个结论:“品质”是实在的,“品质感”是虚无的,追求“品质感”的消费者是务虚的,甚至还会产生消费的“鄙视链”。
B
“品质”和“品质感” 辨析
下面再来看看,品质和品质感到底有什么差别,两者又有哪些联系呢?
第一,“品质感”好,不一定“品质”好。
举个例子:
上海五角场合生汇,很多朋友都熟悉。从照片的效果来看,品质感也不错。
但是我在2017年偶然去的一次却发现,品质并没有那么好。当时我还把“观后感”发到了朋友圈,因为我就是那家公司出来的,所以对老东家还是充满着“感情“的。
所以品质感好和品质好,不能完全划等号,可见一斑。
再举个例子:
位于上海黄浦区的千万豪宅小区——老西门公馆(公馆77),频现质量问题:”墙体渗水;大理石地板多处泛白;抽油烟机排烟效果差,部分油渍侧漏到照明灯里;卫生间淋浴房玻璃还有自爆……“
这种情况,对于居住建筑更是如此。看房的时候几乎只能看到个“感觉”,只有入住之后,才能深刻的体会到品质好是多么的重要。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品质感好不能代替品质好。但是品质感好,从某种程度上说明:这个品牌还是注重消费者的主观感受的。
第二,“品质”好,“品质感”一定不会差。
但问题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怎么才能让消费者了解自己的产品“品质”好呢?
举个案例:
奢侈品牌在传统营销中有一套成熟的打法,例如通过门店的设计、购物体验、秀场活动,营造出独一无二的品质感。
但面对着客户越来越年轻化,越来越依赖线上消费,如何让他们感知品牌价值呢?
去年5月,Cartier 卡地亚携手故宫博物馆,举办了一场“有界之外”主题展,再现了跨越文化的重塑力和艺术的创造力。Cartier 卡地亚拿出了许多欧洲各国皇室佩戴过的饰品,与故宫皇室藏品一起展出。
通过这种跨界合作的方式,构建全新的线下欣赏与消费路径。希望价值能被年轻的消费者感知到!
今后,更多的品牌会设立专门的“价值感知”部门,研究品质的外在表达,琢磨“消费者认为什么是好的”。这个部门也许不如“质量改善科”那么务实,但这也是一门学问,能促进消费者埋单。

03
价值感知
在米尔顿·科特勒的《市场营销学》一书中提到了顾客感知价值的概念。
顾客感知价值
就是顾客所能感知到的利益与其在获取产品或服务时所付出的成本进行权衡后对产品或服务效用的总体评价。
顾客感知价值体现的是顾客对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所具有价值的主观认知,而区别于产品和服务的客观价值。

这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企业花了重金在产品研发上,但是消费者不买单。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消费者感知不到产品的价值,或者说所能感知到的成本大于能感知到的利益。

对于开发商为什么要在样板区花费重金打造,也就比较好理解了。因为消费者能感知到产品的“价值”,客户从看房的体验能联想到收到的房子也是高品质的。
开发商还会在提升顾客感知价值上耍些“花招”。比如营造出产品供不应求的现象;给顾客提供“付一万抵五万”等优惠服务。
顾客感知价值由人们感知到的利益和人们感知到的成本综合决定的。所以提升顾客感知价值,一方面要增强顾客感知利益,另一方面则要降低顾客感知到的成本。
”顾客感知的成本“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价格,二是风险。
一、开发商给顾客“提供首付,购房者分期付款”就是其中的手段之一。

卖房时,销售人员一直在你耳边念叨:“只要3成首付哦,每月轻松还款哦“,就是降低你对成本的感知。

二、开发商承诺“XX天无理由退房,则是另一种手段。

人们都是厌恶风险的。风险越高的事,越不愿意尝试。所以开发商要把顾客能感知到的风险降到最低。

华丽的样板区、奢华的样板房、秀美的景观、硬朗的建筑。。。这种种的“利益感知”每天都在冲击着消费者的神经。
开发商们深谙此道,而消费者却对此一窍不通。所以才有那么多的购房者入住后,发现这个不好,那个不灵,维权事件不断的根本原因。
04
品质实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重点工作时明确提出,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那么,房地产领域如何从“品质感”好往“品质”好转变呢?
第一,企业要有自我觉醒:坚持以质量第一为价值导向,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疫情之后,全球经济衰退将不可避免,房地产原有的高周转模式将难以为继。只有往高质量发展,才是地产企业的出路。
第二,企业在谋求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破除制约质量提升的技术瓶颈,加强企业的研发能力,制定出高标准。
房地产企业一直以来都给人以“技术含量不高“的印象。而随着BIM技术、装配式技术、绿色建筑等技术的不断完善,房地产行业也会发生”质"的变化。
质量之行,始于标准。标准决定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只有高标准才能造就好产品。
第三,企业要提高质量体系管理能力,管理理念和方法是企业创造产品质量的"软实力"。
房地产行业事故频发、维权不断都是管理手段落后,管理能力欠佳的表现。
第四,品牌建设是企业转型升级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品质是品牌的保证,而品牌是品质的象征。与国际市场相比,我国缺少世界级的优质品牌,中国房企在品牌数量及知名度、信誉度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05
结束语

匠人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完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手中升华的过程。他们对于细节追求完美,对于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

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资本。

房地产行业从“品质感”好进化到“品质”好,工匠精神也许是一剂良方!

致敬

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

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

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工匠精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