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如何得谥“文忠”

林则徐如何得谥“文忠”

作者:刘文华 来源:中国档案 发表时间:2017-11-24 分享到:

一史馆藏内阁为林则徐拟谥清单(满汉合壁)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伟大的爱国者、杰出的民族英雄和“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众所周知,他的谥号为“文忠”,世称“林文忠公”,那他得谥“文忠”的缘由是怎么样的,过程如何呢?

清代对大臣得谥的资格有着严格的要求。“定例:一品官以上应否予谥,请旨定夺 …… 二品以下无谥。”也就是说官居一品以上,才有资格由礼部上奏请旨是否给谥。“二品官以下不获请”,如果给谥,那就需要皇帝特别下旨了:“二品以下无谥,其有予谥者,系奉特旨。或效职勤劳,或没身行阵,或以文学,或以武功,均得邀逾格茂典。”

清代尤其是在清中前期,清廷对于赐给大臣谥号相当慎重。清初王士说:“本朝最重易名之典,官至尚书大学士乃得赐谥。”同治光绪时人士陈康祺记载:“本朝优臣邻,恩礼渥,惟身后给谥最为矜重。故自开国至道光朝,膺易名之典者,仅四百余人。有生官极品,而殁不得谥者。自同治初两宫垂帘听政,凡阶一品皆予谥,近数十年,遂为定制矣。”清亡以后清史馆史臣追述称:“嘉、道以前,谥典从严,往往有阶至一品例可得而未得者……易名盛典,殊不易得。”所谓“易名之典”,就是指给谥。按照以上记载,清前期,大臣得谥非常不容易。只是到了同治年间,一品大臣都能得到谥号了。另外,就是咸丰初年(1851年)太平天国战事兴起以后,死事之臣骤然增多,赐谥褒之例也更加放开。“咸丰三年(1853年),礼臣奏定文职二品官殉难,视一品予谥。如按察使优,礼部亦得援例以请。军兴而后,道府州县等官死绥不少,疆臣疏请,不拘常格矣。其武职死事,参将以下,视副将议;协领以下,视副都统议:皆得援新章奏请……至(同治)十二年(1862年),谕:'嗣后文武各官,其官阶例不予谥者,不得率行奏请。’至是限制稍严。”总而言之,清中前期,给谥从严,往往有官阶至一品的高级官员,都未能得谥。同治以后,谥典放宽,阶至一品的,基本都能赐谥,而死事之臣予谥更加放开,到了同治末期以后,才稍稍又加以限制。

道光三十年(1850年)十月十九日,奉命以钦差大臣由福州老家前往广西剿办匪患的林则徐,病逝于广东潮州府普宁县。福建巡抚徐继畲、两广总督徐广缙接到禀报后,各自赶紧向清廷奏报。不久之后,咸丰皇帝接到消息,于十一月十二日发布明发上谕:“前任云贵总督林则徐,由翰林历外任,叠蒙皇考简膺疆寄,宣力有年。上年剿办云南保山匪徒,调度有方,渥荷恩施,赏加太子太保衔并赏戴花翎,旋因病请假回籍。朕御极之初,知林则徐平素办事认真,不避嫌怨,叠经降旨宣召来京。嗣以广西匪徒滋事,特授为钦差大臣,颁给关防,令其速赴军营剿办。前据驰奏已由本籍启程,方冀迅扫边氛,以绥南服,兹据徐继驰奏,该大臣沿途劳顿,旧疾复发,于广东潮州途次遽尔溘逝。念其力疾从戎,殁于王事,览奏殊深悼惜。林则徐着加恩晋加太子太傅衔,照总督例赐恤,历任一切处分悉予开复,应得恤典该衙门察例具奏。”

上谕既对林则徐逝世表示悼惜,对其晋衔,照总督例赐恤,开复一切处分,要求相关部门查照往例给予相应恤典。于是,道光三十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该衙门”——  礼部上奏称:“臣等查定例内开一品官病故者,给与全葬银五百两,一次致祭银二十五两,遣官读文致祭,应否与谥请旨定夺。凡与谥者,内阁撰拟谥号,工部给碑价银三百五十两,本家自行建立,祭文碑文交翰林院撰拟,不与谥者祭文交内阁撰拟等语。今原任云贵总督林则徐病故,钦奉谕旨照总督例赐,应照例给与全葬银五百两,一次致祭银二十五两,遣官读文致祭,祭文交该衙门撰拟,其应否与谥之处伏候钦定,恭候命下臣部行文各该衙门遵照办理。”林则徐是在上任途中病逝的,照总督例赐恤,总督是从一品官,所以应该按一品官病故的往例赐恤。给予全葬银、致祭银、遣官致祭都是例行公事,关键在于与不与谥,这得由皇帝定夺,所以礼部上奏请旨。咸丰帝接到奏折后,批“著与谥”。

接到“著与谥”的谕旨后,礼部行文内阁要求拟谥奏请钦定。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五日,内阁上折称:“礼部文称所有奏请赐晋加太子太傅衔原任云贵总督林则徐谥号一折,奉批著与谥,钦此钦遵移交内阁撰拟等因。臣等谨拟清汉谥号字样另缮清单恭呈御览,伏候钦定。”后附满汉合璧清单(满文略):

晋加太子太傅衔原任云贵总督林则徐谥

文忠勤学好问曰文肫诚翊赞曰忠

文襄勤学好问曰文因事有功曰襄

文毅勤学好问曰文强而能断曰毅

文肃勤学好问曰文身正人服曰肃

内阁拟定哪四组谥号上奏,当然得根据逝者的出身、任职、事功、风评,尤其要“遵谕旨褒嘉之语”,以此为准来拟定谥号上奏。“谕旨褒嘉之语”代表的是皇帝对大臣一生功业的评定,也决定了大臣能得到多少恤典。我们看前引上谕中咸丰皇帝对林则徐的“褒嘉之语”,对林则徐的评价是“宣力有年”、剿匪“调度有方”、“办事认真、不避嫌怨”、“力疾从戎、殁于王事”,全是予以肯定,丝毫没有负面评价。上谕还下旨以总督例赐恤。按照清代谥法惯例,“惟由翰林授职之员,始得冠以文字。其官至大学士,则虽不由科目,亦得谥文”。林则徐起家翰林,所以谥号第一字为“文”。此时的内阁大学士为卓秉恬、祁藻、琦善、赛尚阿、杜受田,卓、祁都是著名“正人”,与林则徐是同道,琦善时任陕甘总督,远在甘肃,对此无力施加影响,杜受田虽居末位,但却是“帝师”,话语权很重。正是杜受田在咸丰刚继位时,大力举荐林则徐“久任封疆,威望素着,所至之地盗辑民安,实有经文纬武之才。现因病奏请开缺,其精力未衰,仍堪大用”,可谓推崇备至。既然朝廷表明了对林则徐充分肯定的态度,内阁大学士的人员组成又是偏向于林则徐,林则徐本身又勋望卓著,内阁最终拟定了“文忠”“文襄”“文毅”“文肃”这四组居于上等的美谥,应该说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咸丰帝在内阁所拟排名第一的“文忠”上加了朱圈,于是,林则徐谥号“文忠”就这样被定下来。

一般认为,“文忠”在清代文臣谥号位居第二,仅次于“文正”。但按照谥法惯例:“惟文正则不敢拟,悉出特旨,自非品学德业无愧完人者未足当此。”即“文正”不在内阁拟谥号的范围内,需要皇帝“特谥”。所谓“特谥”,是指不需经由内阁拟定,而是“迳由上谕发表,曰加恩予谥某者”。比如咸丰二年(1852年)协办大学士杜受田逝世后,咸丰下旨说,杜受田是皇考道光帝特意挑选作为自己师傅,授受之际,能够“发明奥,体用兼赅”,自己即位以后,又能“尽心献替,启沃良多”,足以称“公忠正直”,仿照以前皇祖嘉庆帝特谥朱的先例,“无庸俟内阁拟请,着即赐谥文正”。朱是嘉庆皇帝的老师,嘉庆予以特谥“文正”。杜受田则是咸丰皇帝的老师,而且据说在咸丰被立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于是咸丰不待内阁拟谥,在礼部上奏请谥后就特别下旨赐谥“文正”。有清一代,文臣中得到“文正”谥号的也就八人而已,即汤斌、刘统勋、朱、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其中朱、杜、李、孙得谥“文正”,都与他们皆是帝师有关,而汤斌、刘统勋、曾国藩,其为人、立身都得到朝野内外公认,只有曹振镛后世风评不高,总体来说,仍可见清代予谥“文正”之不苟,得谥“文正”之艰难。

圈定“文忠”谥号,足以表明咸丰帝对林则徐的肯定。仔细分析内阁拟定的四个谥号,“肫诚翊赞曰忠”,可见“文忠”一谥注重臣德;“因事有功曰襄”,“文襄”一谥注重事功,如此前得谥“文襄”的兆惠、明亮、长龄、勒保,都军功显赫;“强而能断曰毅”,“文毅”一谥注重吏事,如谥那彦成、陶澍;“身正人服曰肃”,“文肃”一谥注重个人品德,如谥蒋廷锡、卢荫溥。清代大臣得谥“文忠”者,在林则徐之前,仅有索尼、傅恒等,林则徐之后,有周天爵、骆秉璋、文祥、李鸿章、荣禄等。索尼、傅恒分别为康熙早期、乾隆前期的中枢首席重臣,能与这两位同样得谥,依照当时的情境、时人的观点,都说明朝廷对林则徐的赞许。咸丰即位以后,对林则徐是非常赏识的,认为他“平素办事认真,不避嫌怨”。当时,咸丰命令廷臣举荐人才,“帝师”杜受田郑重推荐了已经返回福州老家养病的林则徐,此外,大学士潘世恩、礼部尚书孙瑞珍也举荐了林则徐。于是,咸丰先后两次下令寄谕福建督抚探询林则徐的状况,希望他赶紧来京听候简用,颇有求贤若渴,急切任用之意。道光三十年十月咸丰罢斥军机大臣穆璋阿时,把他暗中阻挠起用林则徐作为他“妨贤”的一大罪状。在召见臣僚时,咸丰亦屡屡探询,如召见前任漕运总督周天爵,则“天语及公,谓久盼总未见来”,召见前任工部尚书福州人士廖鸿荃时,亦“垂询及公近状”。凡此种种,都说明了咸丰对林则徐的赏识。因此,咸丰圈定“文忠”谥号,是很自然的结果。

在得知林则徐得谥“文忠”之后,同为福州人士,时任通政司副使的王庆云在日记中写道:“林宫保赐谥文忠。本朝自傅大学士以后,未有得此谥者,九原有知,可以瞑目矣。”这应该可以代表林则徐乡邦人士和大部分朝野正人的看法。

作者单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