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场上
在乡下不同于城里,在城里每天商店都会开门,什么东西都可以在商店里买到。而乡下是会约定一个时间,有五天一次的,有七天一次的,大家或去买东西,或去卖东西,都约在这一天里到那个固定的地方去,形成集市。有的地方称作“赶集”,有的称着“赶圩”,而我的家乡称作“赶场”。这“赶”字总会有它的道理,因为这集市形成到结束也就个把小时时间,当然要“赶”。
记得小时候赶场是十天一场,后来改成了7天一场,再后来变成了五天一场,一直保持到现在都还是五天一场。小时候到乡场上都是靠走路,一般齐场(就是赶集人们最集中的时间)都是要到中午时分。散场也很早,那些起场的人们还得走路回家,生怕赶不在天黑前回去,所以也是匆匆办完该办的事情,急匆匆往回赶。想去赶场天不亮就得起床,弄点东西吃后即去准备要带到市场上去卖的东西。也没啥了不得的东西,无非是些水果、鸡蛋、草药之类,或是砍上一棵竹子扛去市场里卖。别看累得满头大汗,实际上也卖不到几个钱,但只要卖出去了,心里都是美滋滋的。大人们总忘不了去那酒摊子前喝上一杯,而我们这些小孩儿则可以在路边油炸粑摊花两分买一个吃,香极了。
上大学到外地读书后,又是到外地工作,那里虽然也有乡场,但所卖的东西与家乡总是大相径庭。许多年了,总是来去匆匆,看惯了人们的熙熙攘攘,没有时间停下来细细地品味这小乡场的景致和情感。对那些赶场的印象多数还停留在过去,甚至是童年里那些记忆。终于,因为等待,有了去乡场里转转的时间。
如今的交通便捷了,小乡场开始的时间已经大大提前。还不到九点,各种各样的车子已经从四面八方赶来,那些小摊也早已经摆上。
有更加简单的,用一块塑料布往地上一铺,将一袋袋的山货摆在上面,一个地摊就算完成。
场口的剃头师傅早已经忙得不亦乐乎。这些上了点年纪的人还是愿意在这地摊上剃头,毕竟便宜许多,节约一个是一个。
那些辣椒、茄子、豇豆、菜苔之类,新鲜的卖不完,还可以用那些瓶子封起来做成酸菜,照样可以卖,也照样有人买。当然更好卖的要数鸡蛋,现在农村人很多都出去打工了,再加上环境卫生的要求高,散养鸡的少了,若是有那散养鸡的土鸡蛋,总是很抢手的。
那卖油炸粑的也还在坚持,只是生意总不如前,毕竟现在可买到的小吃太多。
像什么糍粑、米豆腐这些东西,已经不是很稀奇。
还有那旱烟,虽然味道呛得要死,但老人们还是情有独钟。那东西价格低廉,却可以过瘾。
如今小乡场也有了高楼,也有跑前跑后的车辆。只是那些土货依然不怎么值钱,比不得那些花花绿绿包装着的东西。忍不住在地摊上买了一堆菜,不用讲价,花的钱很少,那些东西,确实好吃,好吃。却在想,如何能让这些产品能换来更多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