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复试中一堵无形的墙

研究生调剂系统再有几天就要关闭了,这也意味着2021年的研究生复试已经接近尾声。被录取的学生皆大欢喜,没被录取的对未来充满迷茫。

今年,我所在学院的研究生复试,本人基本上是全程参与了一志愿考生的研究生复试,从复试前的各项准备、到笔试、到面试、再到最后的核分,这一整套流程经历下来,隐约感受到有一堵无形的墙抬高了双非学生考上研究生的门槛。

我所在的学校,研究生院会对学院招收的高质量生源进行额外的招生指标奖励。我不知道这种政策是否在其他高校中也广泛存在。

所谓的高质量生源就是本科毕业于双一流高校的考生。高质量生源招的越多,学校给的招生指标奖励也就越多,等于是在变相鼓励各个学院多招收高质量生源。

这种招生歧视以往是扭扭捏捏上不了台面,我没想到竟然已经制度化。

我所在学院面试环节中,会有一个考生自述环节,内容包括和个人简介、学习、专业等基本内容,在这个环节中,考生不可避免会透露自己的本科院校。在招生指标奖励这一指挥棒的引导下,面试老师难免会对高质量生源另眼相看。

而且面试老师对本校学生会格外照顾,基本上对本校学生都会打很高的分数。如果考生中本校考生和双一流考生比例较大的话,那双非考生在面试中会非常吃亏,他(她)必须足够的优秀,才可能在面试中不被刷掉。

双非考生与双一流考生相比,在进入面试考场的那一刻,他们就不在一条起跑线上,甚至可以说在他们四年前高考结束的那一刹那,双一流学生就把双非学生甩出了一大截。

学校歧视性的招生指标奖励再加上考生可以在面试中透露自己的本科院校,我所在学院的研究生面试沦为了以出身论英雄的考场,而不是学生以综合能力比拼的舞台。

公平公正的研究生面试是什么样的呢?我来说一说2年前我去参加山东科技大学调剂复试的情形。

山科大的面试顺序是随机抽签决定的,进入面试考场后,自己随机抽一道英语翻译题进行现场翻译,答完后再随机抽取一道专业课的题目进行作答,面试老师根据你的回答进行提问和追问,考生全程是没有机会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情况的。

面试老师也只是知道你的编号,只能根据考生的现场表现与综合素质进行打分。

英雄不问出处!这才是研究生复试理所当然的标准!

哪怕过去了2年,我依旧对他们公平公正的复试印象深刻。

公平公正的复试改变不了高校对双一流高校考生的迷信。即使面试不能透露本科院校,学校也有一百种其他途径知道。

要想真正破除对双非考生的招生歧视,得分析高校这样做的真正原因所在。

从大的宏观层面来讲,双一流高校的毕业生确实比双非毕业生成长为人才的几率更大,但高校不能以一个所谓大的几率去否定一个双非考生的努力。

在面试时,老师面对着的是一个又一个具体的实实在在的考生,面试是个体层面的比拼。

在个体层面,一个双非考生不一定就比一个双一流考生差。

高校乃至社会如此青睐于985、211毕业生,歧视双非毕业生,罪魁祸首就在于高校的行政化、官僚化,用行政的思维来管理高校,将高校按照行政级别划分为三六九等。

在我国高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省属高校、市属高校。将高校分为副部级、厅级、副厅级等,按照行政级别的不同来分配教育资源。级别越高分到的教育资源就越多,反之则越少。985、211的学生分配到了更多的教育与学术资源,自然培养出人才的几率也就越大。

但以行政级别的方式人为将高校分为三六九等,这种做法本身就违反了教育规律。

高校只有大小之别,绝无高低之分。

好的大学、好的就业单位如果只向985、211学生开放,淹没乃至无视学历出身不好学生的努力,只会使整个社会的阶层更进一步固化,底层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上升到更好的平台。看不到希望,社会崩溃的种子也就此埋下。

所以必须要破除高校的行政化,以学校的大小来分配资源,而不是以高校的行政级别。

双一流高校建设,以学校和学科来分配教育资源,方向是对的。但并不彻底,甚至至今还没有触及到高校行政级别的问题。

破除高校行政化,依旧任重道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