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解词︱占相, 杂么哈, 趔巴夹子
占相
方言读音:zhàn xiàng
简明释义:小便宜。
幼时常听大人说,谁谁是专吃“占相”的。言语间,多有看不起。那时不懂啥叫“占相”,只隐约知道,那一定不是个好词。
耳濡目染久了,觉得咱们颍淮人所谓“占相”,该是占人家小便宜的样子;吃“占相”的人,就是那经常占人家小便宜的人。相,面相,引申为样子。教训孩童的老话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就是这么用的。
农耕时代的生计,基本上都靠力气来维持。不掏力,不出汗,恐难以为继起码的生活。但也有那少数的人,占个街头,吃个差价,或者靠一张嘴皮子,挣个不出力气的钱。这就是吃“占相”,这个钱就是“占相”。彼时的人说起来,都把他跟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划等号。不说那是邪道,至少算不上正道。
旧时颍淮人口中,还有个跟“占相”意思相近的词,叫“巧食”。一般来说,它们可以划等号。但也有区别。就其贬义的程度而言,“占相”重一些,“巧食”要轻得多。很多小而不言的占便宜,都可以划入“巧食”之列。
在我看来,无论“占相”还是“巧食”,都是农耕文明的印记,浸透着小农传统的遗风。当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当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占相”一个转身,变得堂堂正正了。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各式各样的中介组织,遍布城乡。它们吃什么呢?用颍淮人的老眼光看,就是吃“占相”,或者吃“巧食”。但今天的人,几乎不用吃“占相”评价它们了。相反,人们似乎觉得,自己办事情,越来越离不开它们了。
杂么哈
方言读音:zā me hǎ
简明释义:小意见,小芥蒂。
眼里不揉沙子。这该是一些人处理社会关系的一条所谓原则。那“沙子”,指的就是别人对他的小意见,或者他跟别人之间的小芥蒂。遇到某种“导火索”,他就会拿这话出来说说。
当然,“沙子”也许有对有错。但对待“沙子”的态度,可能从一个侧面,折射一个人的胸怀。真的眼里不揉沙子,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的人,怎么说都不能算得上有胸襟。
这个“沙子”,你猜皖北的颍淮人怎么说?它们常说的是“杂么哈”——“我不吃他的杂么哈”——接下来可能要大发雷霆,甚至干仗了。言下之意,那人说了他的坏话,故意跟他过不去似的。看起来,这话近似于“我不吃他那一套”。但“杂么哈”跟“那一套”比起来,恐怕要“小”得多。
我试着分析一下“杂么哈”的成分:在“杂”中,赋予其一定的贬义;“么”呢,言其小。至于“哈”字,纯就是颍淮人说话的习惯性后缀。旧时的颍淮人,呵斥耕牛为“哈”;且很多人的语言习惯中,“哈”与表示疑问的“啥”还通用。我觉得“杂么哈”,该就是颍淮人凑乎着这么说起来的。
图源网络
趔巴夹子
方言读音:liè ba jiǎ zi
简明释义:不合群状。
旧时颍淮话里,有个“抱夹子”。它是说,一个人的两只手,分别放在另一边的胳肢窝里。这样做,两只胳膊必然成身体前倾的抱状。或者两只手分别放进另一只袖筒子里,也是相同的抱状。这两种状态,都是“抱夹子”。
其实,“抱夹子”是人御寒的一样习惯动作。天一冷,就容易“抱夹子”,可以把暴露在外的手,藏起来。由不得人的。但这个状态,又给人在某种场合下意欲走开的印象。这就是“趔巴夹子”。
因此,颍淮人的语义中,“趔巴夹子”就是说那不怎么合群的人,而不管他是不是真的“抱夹子”。比如有的人老实巴交,奉行的是多一事不如省一事的哲学。几个熟人在一起,高谈阔论的场合,他往往会找个借口开溜。人家会说他,“瞧他那趔巴夹子的样子”。
不仅如此。旧时颍淮人还在这样的情况下,使用“趔巴夹子”:有人得了势,亲戚邻居都会跟着“凫上水”,抱粗腿。一时间,那人的门前,真叫一个热闹。但沾亲带故中,也有少数的人有定力,不跟风,不做那丢人格的事。这样的人,也会受到“趔巴夹子”的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