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礼仪及特点
文/肖旭
全国解放以后,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礼仪同道德一起,为形成和建立良好的社会公德,提高人民素质做出了贡献。社会主义社会的礼仪,既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学习和吸收了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先进的礼仪。这些礼仪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集中发挥了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作用,形成了人们之间诚恳相待、助人为乐,甚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举世公认的良好社会风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同世界各国交流的增多,西方的礼仪文化迅速传入我国,使我国礼仪规范又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更加符合国际惯例的要求。我国现代礼仪是在中国传统礼仪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在礼仪方面的优良传统,具有时代特点的礼仪规范;又是适应改革开放,在新的层次上同国际礼仪接轨,符合国际通行原则的礼仪规范。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不同,同西方礼仪相比,我国礼仪具有以下的特点:
(一)重视血缘和亲情:重视血缘和亲情的关系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由于人际关系中最稳定的因素就是血缘关系,所以我国人民信奉“血浓于水”的传统观念。中国人的家庭观念特别强,传统的家庭观念崇尚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满足于“人丁兴旺、儿孙满堂”。在传统的大家庭里,家长具有绝对的权威,并维系家庭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尊老敬老、“父母在、不远游”等传统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家庭宗族观念。另外,“故土难离”、“落叶归根”等思想,也是这
种思想观念的反映。电视连续剧《抢摊大上海》中的女主人公与生父有血缘关系,与养父有亲情关系,这一人物很有代表性。
(二)强调共性:中国人民非常注重共性,具有较强的民族感,在社会生活中强调集体主义原则,个人服从集体。人们比较注意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评价,而往往忽略自身的感受,在人际交往中,礼仪往往也反映出这样的倾向。而西方礼仪则强调个人至上、个性自由,特别注意维护个人的尊严,尊重个人的隐私。
(三)谦虚谨慎、含蓄内向:中国人性格一般宽厚平和、含蓄内向、忍耐力强,同人相处往往谦虚谨慎、克制自己。而西方人士则开放洒脱、不拘小节、感情外露,十分注意自我价值和自我感觉。同样是别人真诚的赞美,西方人往往用“谢谢”表示接受对方的好意,而中国人往往用“做得不好”来表示自己的谦虚。随着改革开放和国际交流的增加,中国人在弘扬民族礼仪特色的基础上,学习借鉴西方礼仪的长处,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礼仪内容。
(四)讲究礼尚往来:在相互交往中,中国人往往更富有人情味和感情色彩,强调礼尚往来。这里的“礼”主要指的礼物,“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就是说,在交往中,如果接受了别人的礼物而不回赠,是很不礼貌的。通过相互赠送礼物,可以加强联系、表达感情。中国人往往送礼的名目繁多,形式多样,而西方人在礼物的选择和送礼的形式上则简单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