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普曼的《公众舆论》| 从现在开始积累“彩虹屁”素材

这篇推送很简单,就是为各位总结一下《公众舆论》这本书的所谓的“名人名言”以及其适用范围。

说白了,看书看到最后要的不就是思考问题和下笔答题的时候能吹出彩虹屁吗?(摊手

对了,如果你想要《公众舆论》的完整读书笔记!记得在公众号后台回复“公众舆论”获取喔!

   彩虹屁必备素材   

“每个⼈的⾏为依据都不是直接⽽确凿的知识,⽽是他⾃⼰制作的(注:头脑中的图景) 或者别⼈给他的图像(注:外部世界)”

注释:舆论为何会呈现出⼀一种“悬在空中”的难以琢磨的景观?李普曼暂且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他人脑海中的图景——舆论,会受到个⼈因素(记忆、关系、观念、⽴场等)、各种妨碍其接近真实的外部世界的因素(⼈为的审查制度、社会交往的限制、关注公共事务的时间的匮乏、歪曲报道等等)的影响。

“一群能够阻止人们独立观察事变的人,在按照自己的目的编排新闻。”

“为了进行某种宣传,就必须在公众与事件之间设置某些屏障。”

“问问自己是如何了解到那些是你产生了自己看法的事实的,往往会令人恍然大悟。”

“寥寥数语往往就代表了整个一系列行动、思想、感情和结果。”

“就算是个问法大师,他能否把过去几个月来发生在朝鲜的事情公众地塞进百十个字以说明全部事实真相,这是很值得怀疑的。”

“词语和货币一样是要反复流通的,它今天会激发一种想象,明天又会激发出另一种想象。”

“人所掌握的词语要比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少得多。”

“对于一个完全缺乏经验的人来说,这个世界是一摸一样的、没有差别的,就像有人谈到某个哲学学派时说的,在那里面,所有的事实全都如出一辙。”

“与我们的公众舆论有关的环境是通过许多渠道折射出来的,通过源头上的检查与保密,通过另一段的物质和社会障碍,通过飘忽的注意力,通过贫乏的语言,通过涣散的精神,通过无疑是的情感丛,通过损耗、暴力和千篇一律。”

“一篇报道乃是当事人和知情者的共同产物,其中那个旁观者的角色总是带有选择性倾向,通常还会带有创造性。我们对事实的认识取决于我们所处的地位和我们的观察习惯。”

“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

“置身于庞杂喧闹的外部世界,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早已为我们定义好的自己的文化,而我们也倾向于按照我们的文化所给定的、我们所熟知的方式去理解。”

“公认的典型、流行的样板和标准的见解,都会在人们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产生阻碍作用。”

“我们在看到世界之前就被告知它是什么模样。”

“成见系统也许是我们个人传统的核心,也是我们社会地位的保护。”

“它是对我们自尊心的保护,是投射在这个世界上的我们自身的意识、我们自身的价值观念、我们自身的立场和我们自身的权利。”

“每一套成见中都有一个点……那个盲点会掩盖某种事实,如果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控制成见所诱发的致命运动。”

“我们是多么喜欢用一小块黄油去涂抹整个宇宙。”

“试图把所有能塞进去的都塞进我们的成见,塞不进去的则抛到九霄云外。”

“成见系统一旦完全固定下来,我们的注意力就会受到支持这一系统的事实的吸引,对于和它相抵触的事实则会视而不见。大概是因为那些事实跟它一拍即合,所以,善良的人们总能为善良找出无数理由,邪恶的人们也总能为邪恶找出无数理由。”

“我们并不注意我们眼睛不习惯注意的事物。”

“我们也会按照那些准则去调整我们所看到的事实。”

“处于我们那些准则的核心地位的成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应当关注哪些事实,以及从哪个角度去关注。”

“由于我们的道德体系有赖于我所认可的那种版本的事实,那么只要是否定我的道德判断或者我哪个版本的事实,无论是谁,我都会认为他是错误的、异己的、危险的。”

注释:李普曼对于成见所影响的公众看待事物的方式的担忧:如果公众看待事物的方式是通过成见,而这种成见又被其本身的个人记忆、社会道德、学校教育、个人视野等诸多方面所限制(不允许我们能够看得更多),那么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会变得十分狭隘且不准确。

“对于那些不是亲眼所见的事情,我们不可能有太大的兴趣,也不可能有太大的触动。”

“为了使远处的情形不至于成为在注意力边缘上摇曳的模糊事物,就应该把它转换成图像,使人能够看到产生认同感的机会,否则就只能使很少的人在很短的时间内感兴趣。”

“我们必须给自己的生命注入寓言。”

“不同的性别、年龄、种族、宗教信仰和社会地位各不相同,而且还会在更粗略的范围内按照个人先天的或习得的个人素质,他的才能、他的职业、他的职业成就、他的职业的侧重面、他的语气时态,或者他在他出场的某个人生游戏舞台上所处的位置,而赋予故事不同的特性。”

“他不会把他的个人问题当作更大环境中的局部标本,而是把更大的故事看作他私生活的模拟放大。”

“公众舆论的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是什么样的自我会卷入其中。”

“视线之外的世界能够给我们留下的绝大多数印象,乃是一出在幻想中上演的哑剧。”

注释:个人会因为自身的兴趣指向而选择倾倒注意力在某些公共事务上。为了让公众有所认同,必须制造出大众化的普遍的知觉,像是性、争端、道德的真善美等等。

“我们很少有意识地对超出我们目力的事件作出什么决定,而且每个人能够去落实的决定都是不足挂齿的,假如他还打算去落实的话。”

“对于那种遥不可及的局势,大众能够采取直接行动的方式是有限的。”

“公众的行动取决于别人提供的选项的质量。”

“任何一个共同体在看待外部世界时形成的公众舆论,主要是由若干固定的想象组成的,人们按照从共同体的法律和道德准则中演绎出来的模式对这些想象进行整理,而赋予它们生命的则是由地方经验唤起的情感。”

注释:首先,在民主参与的过程中,小圈子的统治者会给出一项具体的选择(为什么是小圈子给选择?因为公众对于遥远的外部世界的无能为力限制了他们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利的行使),并且通过「象征」的方式影响公众舆论的形成。

“民主的黄金国始终是一种完美的环境,有一个完美的选举和代表制度,每个人固有的良好意愿和天赋政治才能都可以付诸行动。在有限的空间和短暂的时期,这种环境曾非常盛行,换言之,它非常隔绝,充满了各种机会,是的这一理论功效显著,以致人们坚信它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行得通。然而,后来隔绝被打破,社会变复杂了,人际之间必须周密地进行关系调整。”

“民主的谬误在于它只关心统治的起源,却忽视了过程和结果。”

“无论权力如何形成,最关键的在于权力如何行使。”

“公众会为新闻报道付钱,但支出必须是隐形的。”

“一个新闻机构必定会尊重购物大众的观点。”

“报纸报道着许多超出我们自身经验的事情,但也报道我们有所经验的事情,而我们经常是根据报纸对待后者的态度来决定对报纸的好恶,以及是信任它还是拒绝它。”

“报纸最有能力尽到的责任不是面对一般的读者,而是面对特别关注与自身经历有关的问题的那些读者。”

“如果新闻符合他们心中的成见,他们也就不犯猜疑;如果对它们有了兴趣,他们就会继续读下去。”

“因此,支撑其发行量的却根本不是政治和社会新闻。人们对这类新闻的兴趣时高时低,几乎没有任何出版商会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这上面。”

“即使全世界的所有记者昼夜不停地工作,也不可能亲历世界上的每一个事件。”

“报纸并不想照看全人类。”

“事件的发展必须形成某种确定的形态,而且,在达到一个形成了某种既成事实的阶段之前,新闻所面对的就只能是大量可能的真相。”

“新闻不是社会状况的一面镜子,而是对已经显露出头角的那方面的报道。”

“你看到了极为错综复杂的环境,看到了凸显这种环境的公开行动,看到了以固定成见发布信号的公告,看到了读者从对他有着直接影响的经验中得出意义之后注入的那种意义。”

“对罢工进行报道的捷径,就是借助公开行动揭示新闻,把事件描述成与读者的生活相冲突的故事。”

“读者必须通过个人的认同,像参与演剧一样参与新闻。”

“我认为最有生命力的假设是新闻和真相并非同一回事,而且必须加以清楚地区分。新闻的作用在于突出一个事件,而真相的作用则是揭示隐藏的事实,确立其相互关系,描绘人们可以在其中才去行动的现实画面。只有当社会状况达到了可以辨认、可以检测的程度时,真想和新闻才会重叠。”

“如果要让报纸承担对整个人类生活进行解释的责任,以使每个成年人都会每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产生一种见解,那它们就显得很脆弱,它们必定是脆弱的,在能够想象的未来,它们将继续时脆弱的。”

“新闻不是制度的替代物。它像一道躁动不安的 探照灯光束,把一个事件从暗处摆到了明处再去照另一个。人们不可能仅凭这样的光束去照亮整个世界,不可能凭着一个一个的插曲、一个一个的事件、一个一个突如其来的变故去治理社会。”

“公众个人和他所处的大环境之间必须插入某种形式的专门知识。”

“恐怖虽然巨大,却不是无处不在。有腐败,也有廉洁。有混乱,也有奇迹。有弥天大谎,也有人在决心揭露谎言。这不是判断,只是一种情绪——如果人们否认有些人一直在这样做,而更多的人,最终会有足够多的人可能会这样做的话。你可以对从未存在过的东西感到绝望。你可以对有人会长出三个脑袋不抱希望,尽管萧伯纳先生即使对此也不愿绝望。但是你不能对人类已经表现出的品德所带来的前景感到绝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