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敏:父亲教我“做人”
图:《傅雷家书》从一九八一年出版以来,已发行上百万册/网上图片
一本《傅雷家书》,自从一九八一年出版以来,畅销了三十多年,如今已经发行了上百万册。而这本书的编辑者,正是傅雷的次子傅敏。/大公报记者 苏 眉
在《傅雷家书》中,傅敏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时光荏苒,如今与记者面对面的傅敏,已是一位老先生,两鬓白髮。交谈的时候,他特意提醒记者“耳朵不太好,说话要大声点”,但是声音却是洪亮、有力,思路特别清晰。
《傅雷家书》全方位教育
记者与他见面的地方,正是傅雷度过青少年时代的上海周浦镇。正因为此,傅敏如今也多了很多个头衔,比如傅雷中学的名誉校长,同时也担任了上海周浦镇的文化顾问。
尽管已经是一个老者,但是傅敏仍然有家书中的“气质”,有爱有梦想。
一直以来,傅雷家书,被奉为中国家庭教育的“圣经”。书中,无处不体现浓浓的父爱。当然,父爱是每一个父亲在与孩子谈话的时候都会展现的情感。因此,也有评论认为,《傅雷家书》的精华,在于傅雷对孩子进行音乐、美术、哲学、歷史、文学乃至健康等全方位的教育。
但是在傅敏看来,傅雷家书的教育理念可以浓缩到三个字─“教做人”。
“在生活中,父母对我的教育,就是怎么做人。”傅敏说:“父亲要求我对国家要有赤子之心,对家人、对友人要有爱,对工作要认真。”
新加坡著名建筑师刘太格和傅敏一起,回忆起父辈们交往的一些细节。
上世纪二十年代,刘太格的父亲刘抗与傅雷曾经共同留学巴黎,还是同一寝室的室友。在巴黎留学期间,两人成为好朋友,经常一起去看展览、去听音乐会,也会一起打牌聊天打球……二战开始,两人失去了联繫,直到一九六一年刘抗偶尔获知傅雷在上海的地址,两人重新建立了联繫。
当时,刘抗写信请傅雷帮个忙:刘抗之子刘太格当时在澳洲读书,正在准备撰写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毕业论文,却苦无相关书籍参考。刘太格常听父亲提起傅雷,于是请父亲写信给傅雷,看看能否替他找到一些参考书。
出乎刘太格意外的是,他本来只想要两、三本参考书,但是傅雷一下子给他邮寄了十二、三本书。同时,傅雷还给刘太格写了两封毛笔信,分享他对中国建筑的思想。其中一封写于一九六一年七月三十一日,当时傅雷用蝇头小楷给刘抗写了七千字长信,述失联期间的生活变化,以及他对艺术的诸多想法。
如今已经成为新加坡知名建筑师和规划师的刘太格向记者感慨道:“你知道么,我后来每次重读傅雷给我的信,都佩服他对建筑的理解,同时他对建筑的观点也深深影响了我。他担心我没去过中国,不理解。因此他的来信中关注到中国文化的很多方面,还额外指点我语文上的错误。”
刘太格总结道,傅雷给他的信中,提到建筑的生命力要体现三方面的特点:时代的,地方的和民族的。“这三点,到现在依然影响着我。”刘太格说他最近在新加坡设计的“中国文化中心”广受好评,就是秉承了傅雷给他的三个建议。
传承父亲教育理念
傅敏补充说,其实当时家境困顿,但是父亲对于朋友拜託的事情非常上心,尽自己全力,还无私奉献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正体现了他对朋友的爱和认真。
正是这样的言传身教,傅敏说:“在生活中,父亲对我的教育,远比家书要深刻。”
傅雷家书中,大多数信件是傅雷与长子,也就是著名音乐家傅聪的书信来往。但是就教育理念而言,傅敏或许是最得“真传”的。当然,这不仅仅因为傅聪年少的时候已经出国求学,而傅敏则在父母跟前长大成人,而是因为傅敏的一生都与“教育”紧密相联繫。
傅敏年幼的时候,傅雷曾经说:“照我看,你是教书的料。”没想到,傅敏真的与教书育人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做一辈子的中学教师,退休前的职称是“特级英语教师”。
如今,傅敏仍然有一个与教育相关的头衔─“傅雷中学”的名誉校长。“我的想法,以后要开一个'傅雷学校’。”傅敏说。按照他的想法,不仅要有傅雷中学,还要有傅雷小学,乃至幼儿园,同时还有傅雷艺术学校。“要把我父亲的教育理念在傅雷学校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惠及更多人。”
当然,傅敏还有很大的一部分精力,依然是在收集和整理父亲的作品。傅雷家书自从一九八一年问世以来,一直修订和更新中。一九八一年三联初版收录了一百一十八通书信,选自傅聪当时保存的一百二十五封信和傅雷给傅敏的二封信,其中包含一封傅雷太太朱梅馥给傅聪的信。在后面的增订版中,陆续都有新的书信收录。
傅敏告诉记者:“二○一八年是我父亲诞辰一百一十周年,远东出版社将出版《傅雷著译全集》,除了极端私密的信件没有收录其中,将会是'比较全’的版本。”
可以想像,无数个白昼和夜晚的库房、书房里的整理、收集,让傅雷的思想能够让更多人受启发、受教育,这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工作。但是对傅敏来说,尽管他也已经是满鬓白髮的老人,但是整理和阅读父母的书信,或许是一件让他感到年轻和快乐的事情。“父母教诲我做人的基本原则,终身受用。”他说。
採访结束以后,记者重读了一遍《傅雷家书》。在书中,傅雷爱子心切,溢于言表。人生哲理,力透纸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