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南京”:明城墙砖上铭文集民间书法大成

城墙是南京的标志和名片,无论你行走在南京城的东南西北,随处可看到巍峨城墙的雄姿。你若在城墙上漫步,城砖上镌刻的铭文会很自然地映入眼帘,让人产生疑问,为何有些城市也有城墙,但都没见到城砖上有铭文,唯独南京的城墙砖上会留有如此丰富的铭文呢?这还得从建造南京城墙的历史说起。

  城砖烧制动用五省人力

  清代作家吴敬梓,曾在南京的秦淮河畔生活过多年,对南京的人文历史十分熟悉,他在《儒林外史》中这样写道:“这南京乃是太祖皇帝建都的所在,里城门十三,外城门十八,穿城四十里,沿城一转足有一百二十多里”,清楚地记述了南京城墙的来历和规模。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并定都南京,其时,朱元璋采纳了学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耗时二十一年之久,在南京修筑了蜿蜒盘桓达35.3公里的城墙,史称明城墙。明城墙东连石头城,南贯秦淮河,北带玄武湖,并将历代修筑的城垣都囊括在其中,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建造在江南的统一全国的都城城墙。

  为修筑南京城墙,朱元璋号令长江中下游的江苏、江西、安徽、湖南和湖北等五省各府、州、县,以及军队卫、所等组织人力烧造城砖,并将烧造好的城砖统一运往南京用于修筑城墙。那些年,这几省所辖的各府、州、县到处可以看到人们取土制坯的繁忙景象,还有遍布各地砖窑冒着滚滚浓烟烧砖的情景。

  当年烧制每块城砖的长宽和厚度都是有严格规定的,要求每块城砖长40-45厘米,宽20厘米,厚10-12厘米,重为10至20公斤,以确保城墙的坚固和美观。由于这些城砖来自五省各地,城砖材质的土性也呈多样性,比如有粘土、沙土或高岭土等。粘土砖呈青黑色,沙土砖呈灰黑色,质地坚硬细密,透水性比较强。高岭土砖也称瓷土砖,大都来自江西省,这种城砖为米黄色或奶白色,表面光滑,质地紧密细腻,极为牢固,是城砖中的精品。烧制后的城砖土质和颜色虽然有所区别,但都要求确保牢固和耐用,所以尽管经历了六百多年风雨,南京明城墙至今大都保存完好,仍保留了其雄伟挺拔的风貌,得益于这些质量上乘的城砖。

  砖上铭文透露怎样的信息

  为确保建造南京城墙城砖的质量,当时实行了严格的责任制,除制定城砖的大小尺寸外,还要求各地在城砖上烧制出府、州、县、总甲、甲首、小甲和制砖人夫、窑匠等至少五至六级责任人,最多达九级责任人的名字,以便在验收时对不合格的城砖可追究制砖人的责任,正是这种严酷的“责任制”,才保证了南京明城墙在建造过程中的高质量。

  由于每块城砖上需刻的铭文较多,有的甚至多达70余字,所以通常在每块砖的两侧均需刻字,一侧刻州府县及相关官员的名字,另一侧刻里甲和制砖人等的名字。这些城砖在砌城墙时虽然一侧的字会被砌入墙体里,但总有一侧的铭文会露在外面,所以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城墙上几乎每一块砖的文字,让人一目了然。如果发现城砖有质量问题,只要按这些铭文留下的线索,很容易追寻到责任人,上自各级官员,下至里甲和烧砖人都得治罪,有这种责任制的制约,烧制城砖无疑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

  制砖责任人一般由上而下铭文,每级都有相应责任人的名字,如府州级提调官、司吏,县级提调官、司吏以及总甲、甲首、小甲、窑匠和造砖人夫等。有的官府责任人中还会出现“照磨”、“同知”、“知事”、“通判”、“县丞”、“主簿”、“典吏”等,他们均是府县官署中级别不等的官吏。明代推行里甲制,铭文中出现的总甲、甲首、小甲即为基层组织的负责人,窑匠是烧窑的工匠,造砖人夫则是制作砖坯的人,他们是最底层也是直接造砖的人。

  铭文中各级官员的名字,大都比较正规庄重,如“袁州府宜春县提调官主簿高亨 司吏陈廷玉”、“江西瑞州府提调官通判程益 司吏艾成”、“赣昌县提调官主簿崔仲郁 司吏胡工实”等,里甲、窑匠和造砖人夫是底层的普通百姓,他们的名字与官员相比则显得朴实无华,带有乡土气息。如小甲瞿必胜、张安、钱官奴;造砖人夫刘黑一、朱六四、孙贵八、章福一、陈阿保、叶受七、夏信二、庄礼二、焦受四、徐通一、汤丙、瞿辛十一;砖户张清叟;窑匠张清九、黄三;坯匠张付四等等,他们的父母为自己的子女取名时,从大到小很随意地采用一二三四的排序,至多采用一些吉利的名字。这些普通百姓的名字,让人感到有一种亲切感,好像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出现在眼前,他们虽出身卑微,但他们的名字却永远留在城砖上,流传于世六百多年。

  铭文收录民间书法之大成

  明城墙上留下的这些包含有大量信息的铭文,字体基本以楷书为主,同时也有隶书、魏碑、行书、小篆等,几乎集中国传统民间书法艺术之大成,是民间书法艺术的一朵奇葩。

  大体来说,铭文的技法有模印、章印和刻划几种形式,而采用模印的较多。模印,是事先做好砖模,在砖模上刻写好府州县等官员及里甲负责人和造砖人夫的名字,然后成批量地模印上砖坯两侧,经烧制后铭文就清晰牢固地留在城砖上了。章印也较普遍,像写好书法作品后再盖印一样,直接将章印压印在砖坯上。刻画砖比较少见,是造砖人随意找来利器或树枝等在砖坯上信手留下的铭文。

  铭文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以阳文最多,也有阴文、阴模阳刻或阳模阴刻砖,另外还能看到阳模双线阴刻模印,是用较细的笔画勾勒出字体的双线轮廓,技艺较复杂,对制砖泥土的质量也有较高的要求,是铭文书法艺术的精品,主要产自湖南省。

  刻有“广洋前所”铭文的砖,则是明代南京城广洋卫军事机构所造,只留下“洪武七年”或“洪武十年”等铭文的纪年砖也常有所见。明城砖上还出现一些异体字或简化字,可能是造砖人为图省事,自行简化了笔画繁多的字,使用了一些民间流传,但未得到官方认可的字体,也有的名字大概书写者不会写,自己创造了一些字,形成异体字。

  从铭文的字体看,有的中规中矩,点、撇、勾、捺字体流畅工整,可能是府县官员或邀请民间文人墨客所写,各种字体透出金石韵味。有的则是一些粗通文墨的人,被临时请来在砖坯上刻写铭文,所以字体显得随意而稚拙,带有几许村野之气。

  六百多年的悠悠岁月,留在明城墙砖上的铭文成为一段人文历史的见证。 

来源:邹秉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