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大学》探微 · 明明德的内明工夫
《康诰》曰:“克明德。”
克,能也。明德,光明的德性。
探索:结合下面一句,皆自明也。光明的德性,是自明的。这个自,我觉得是很有意思的。是自然的明呢?还是靠自己去探索,去行动,去去除遮蔽而明的呢?我认为是后者,明明德的工夫,是靠自己的,借不了外力。这是内明工夫。
《大甲》曰:“顾湜(同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苟字,是一种提醒,提醒什么呢?是思维和行动的区隔。一种思想,是停留在想法里,还是切实地去践行,落实到修身中呢?就从这个“苟”字出发的。想好了就去做。如同颜子的“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这就是这个苟字所激发出来的持续的行动。
日日新,是一个持续性地“明”,是一个续续性地去除遮蔽的过程。能“明明德”,就是“又日新”。并非简单的今日,明日,后日的简单时间序列。
对于经典的阐释,我觉得永远是一个开放式的,能给人带来启发的,而不是一种现成受用的知识。一旦成为直接可以受用的知识,或许就是“断人慧命”了。阻碍了人“向上一着”之路。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探微
1、经与传
传是用来阐释经文,朱子所言,经为孔子述,曾子记录,传是曾子所述,曾子弟子记录。其实,原本大学的行文次序并不是这样的。朱子是做了调整的。原本大学经与传是没有这种一一对应的阐释关系的。提前预习可以在这一块深入。
2、这段文章里,其实是用《尚书》和《诗经》里的引文做阐释的。引经据典同样也成为了古典学术的一个重要的特征。这是追本溯源呢还是在逻辑性上并不充分的论证?
3、这是两小段,对应的是明明德和亲民。这是一个持久的溯源。想到最近在热议的十九大报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相应于明明德,牢记使命相应于亲民。而十九大报告,也如同尚书里的篇章一样,综合了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的东西。
4、最后回到那两个核心,明明德和亲民。这是不得不面对的。其实明明德就是格物到修身的工夫。人的“明德”是被遮蔽的,明德也就是光明的德性。是被什么遮蔽?儒家讲是被气禀和物欲所覆。参照于佛家的贪嗔痴无明烦恼所覆,是同样的理路。儒家讲修身就是变化气质,也就是突破这个遮蔽,是一个日常的,持续性的修身工夫。是持续性的到来。朱子特别反对禅宗的一步到位,大彻大悟。这不是踏实工夫,不是适合社会绝大部分人的工夫实践。按照佛家的根性之说,这是上根器的人所行之事。而社会上大部分人是中下根器,儒家对社会的关怀,是社会全体的幸福,走的道路是平实的,易于践行的方便的法,是一个以君子为基底的社会,而不是以一个以圣人为基底的社会。其实回到佛家的大乘六度万行,也是这个格物到平天下这个理路。儒家关怀人与人,佛家关怀的是众生。
我想到中庸里有一句,君子正己而不求于人。正己就是明明德的工夫,不是有一套道德的标准让人去遵守,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去除遮蔽,明德自然而然显现的一种状态。
这种显现,不是一时的显现,而是常新的。日新其德。不是给你妻子买个好礼物,或者做了一回好丈夫,而是夫妻之间的持续的相敬,相爱,相顾,相长。这个持续不断,就是日日新,又日新。一时之好,镜花水月。
5、大学的语言是很精微的,但是也是因为这种精微,就或许现实,不够浪漫,那份生机勃勃的生命气息,并不容易体验到。和庄子,诗经互参,古典学术里的生机与浪漫,可以体验一番。打算在读完大学后,选择庄子里的一个篇章,做专题性的探究,留作备选。
古典读书治学生活
shanghairizi
钢筋水泥,诗意栖居
诚,对话,探索,善,中,日常的工夫
古典学术古今探索,建立日常古典读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