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6
《上下五千年》114
孔子年青时候,读书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他办事认真。开头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物资从来没有缺少;后来又当管理牧业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没到三十岁,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
有些人愿意拜他做老师,他就索性办了个私塾,收起学生来。鲁国的大夫孟僖子(僖音xī)临死时,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到孔子那儿去学礼。靠南宫敬叔的推荐,鲁昭公还让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礼乐。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家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轰走了。孔子就到齐国去,求见齐景公,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待他很客气,还想用他。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结果齐景公没用他。孔子再回到鲁国,仍旧教他的书。跟随孔子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
《赠崔秋浦三首其一》
李白
吾爱崔秋浦,宛然陶令风。
门前五杨柳,井上二梧桐。
山鸟下厅事,檐花落酒中。
怀君未忍去,惆怅意无穷。
译文
我喜欢崔秋浦,宛然有陶渊明的作风。
门前栽上五棵柳树,井上长着两棵梧桐。
山鸟落在厅堂,塘前的花瓣飘入酒中。
留恋你不忍离去,心中充满不尽的惆怅。
注释
崔秋浦:当时秋浦县的县令崔钦。隋开皇十九年(589年),置秋浦县,属宣州,即今安徽省池州市。
陶令: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后人称其为陶令。
五杨柳:陶渊明宅前有五株柳树,自号五柳先生。
二梧桐:喻为官清廉。元行恭诗:“惟余一废井,尚夹二梧桐。”
第一首诗用八句写秋浦县令崔某的凤范,是总写,总抒感受。
诗开门见山,直接擒题,“吾爱崔秋浦,宛然陶令风”,以呼告的语句,表明自己对崔秋浦的挚爱感情,这种突兀之笔,自然把人带入诗人狂热的情境中去。
接着一句补出他热爱崔秋浦之因,崔某作县令,逼真地象陶潜作彭泽县令。陶令是李白理想中官吏形象,作人的典范。自己也与陶渊明思想有相似之处,性格有相象的地方。在黑暗的朝廷中,屡遭排挤打击,被迫上表,请求还山。在地方官吏中发现崔某是陶令式的官吏,找到了知音之人,于是他由惊呼而转为深爱。
“门前五柳树,井上二梧桐。山鸟下听事,檐花落酒中。”这四句诗是写他官衙与宅院的清幽静谧环境,门前五柳树,井边两株梧桐树。官衙厅堂的山鸟自由出入,致使房檐边花叶飘落入酒杯之中。环境幽美,柳树、梧桐的意象,正表现主人公的性格与审美情趣,也是主人精心布置所致。
“怀君未忍去,惆怅意无穷。”先写不忍离开,依依难舍,再写预见别情惆怅,无穷无尽。余韵深长,玩味不尽。
这首诗以直接与间接描写手法,刻画出崔令的风神秀美。
再看几副对联
受人以虚,求是以实;
能见其长,独为其难。
(王莆2常自题联)
不除庭草留生意;
爱养盆鱼识化机。
(永瑆自题联)
阐旧帮以辅新命;
极高明而道中庸。
(冯友兰自题联)
静坐常思已过;
闲谈莫论人非。
天地入胸臆;
文章生风雷。
(吕留良自题联)
十句古言,开悟今人。
5.耳不闻人之非,目不视人之短,口不言人之过。
——出处:宋·林逋《省心录》
释义:耳朵不去探听别人的错处,眼睛不去盯着别人的短处,嘴巴不议论别人的过失。
6.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
——出处: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释义:伏藏甚久的事物,一旦显露出来,必定飞黄腾达;太早开发的事物,往往也会很快结束。
感悟:长久的潜伏,将自身内涵历练得充实饱满,一旦表现出来,必定充沛淋漓,而能“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就像一坛酒一样,愈陈愈香,要让它在岁月中慢慢酝酿、成熟,才会是一坛好酒。
日子是人过的,乐子也是自己寻的。
人生没有十全十美的事,那些活得幸福的人,不是忘记了,而是放下了;不是认怂了,而是看开了;不是糊涂了,而是懂得了。
酒微醒,对一窗凉月,灯火青荧。
[金]吳激《春从天上来》
吴激于宋徽宗宣和年间奉使到金,被留而不遣。本词即作于斯。抒写“海角飘零”的感慨。前人说它“精妙凄惋,惜无人拈出"。其凄惋之情是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来的。
羁留他乡,借酒浇愁,而酒醒后,眼见的明月却泛出清冷的光辉,窗内灯火微明,更增其凄凉之感。苏东坡曾有题跋曰:“纸窗竹屋,灯火青荧,时于此间,得少佳趣。”用东坡“灯火青荧”语,以其所得之“佳趣”反衬自己的凄苦,景与情违,以乐写哀,倍增其哀。
春从天上来·海角飘零
宋代:吴激
会宁府 遇老姬,善鼓瑟。自言梨园旧籍,因感而赋此。
海角飘零。叹汉苑秦宫,坠露飞萤。梦里天上,金屋银屏。歌吹竞举青冥。问当时遗谱,有绝艺鼓瑟湘灵。促哀弹,似林莺呖呖,山溜泠泠。
梨园太平乐府,醉几度春风,鬓变星星。舞破中原,尘飞沧海,飞雪万里龙庭。写胡笳幽怨,人憔悴、不似丹青。酒微醒。对一窗凉月,灯火青荧。
湘帘荡日春风卷,依旧乌衣燕子来。
[清]钱谦益《娄江王奉常<西田图>诗八首》之一
这里借用刘禹锡《乌衣巷》诗之典故翻出新意。刘诗借富贵人家的燕子飞入寻常百姓家来反映王侯之家的衰败;钱诗则借燕子重来反映国家的兴亡,寓意更深。
诗的前二句写“竹暗花明”之景已掩没了昔日的“劫灰”。这二句写江山已易主,而春风依然吹拂,燕子全然不知。依旧重返旧巢。借燕子之无忧,反衬自己之悲哀。
《娄江王奉常西田图诗八首(选一)》
明末清初·钱谦益
竹暗花明断劫灰,夕阳多处草堂开。
湘帘荡日春风卷,依旧乌衣燕子来。
[注释]
①劫灰:佛教用语,指劫后的余灰。诗中指清军兵火之后的残迹。
②湘帘:湘妃竹(斑竹)制成的帘子。
③乌衣:指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三国吴时,于此置乌衣营,以兵士皆着乌衣而得名。东晋时,王谢大族居此。
《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渭城曲》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松》
唐·李商隐
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
客散初晴后,僧来不语时。
有风传雅韵,无雪试幽姿。
上药终相待,他年访伏龟。
《赠从弟》
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li2凝寒?松柏有本性。
《咏松》
宋·吴芾fu
幸不生渊底,杰出苍苍崖。
岁寒只孤秀,万木非吾侪chaⅰ2。
《青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相见欢》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烈女操》
唐·孟郊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贞妇贵殉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云
其生无尽,其变无常,世事最相如,久幻沧桑天亦老;
栖水则悠,栖山则隐,尘心何易洗,绝知风雨地难消。
秋千
摇红杏雨,曳ye4绿杨烟,光阴好在三春,起落生涯忽有致;
安独身闲,享诸客笑,怀抱怜开几度,迷离世界淡相看。
宽对猛,是对非。服美对乘肥。珊瑚对玳瑁,锦绣对珠玑。桃灼灼,柳依依。绿暗对红稀。窗前莺并语,帘外燕双飞。汉致太平三尺剑,周臻大定一戎衣。吟成赏月之诗,只愁月堕;斟满送春之酒,惟憾春归。
【注释】灼灼:《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灼灼,形容花开得茂盛。
依依:《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三尺剑:见前《一东》注。
戎衣:军服。《尚书·武成》:“一戎衣,天下大定。”
归樵:一诗一得
一首好诗有其“诗境”,“诗境”来自诗人“心境”。为诗者,自有灵感、匠心、学识、历练、神韵。读一首好诗,须得“悟境”,即从“诗境”走入诗人“心境”。是对诗者之灵感、匠心、学识、历练、神韵之认知。读一诗,得其一,便自足矣。
游海盐南北湖
叶元章
游罢南湖又北湖,四围山色水平铺。
挥毫欲写天然景,纸上烟云总不如。
“挥毫欲写天然景,纸上烟云总不如。”笔力不逮,反衬湖景天然之美,岂是纸上能得。(归樵)
游石河子怀王震
武正国
统领兵团第一犁,荒原从此化神奇。
南泥湾到石河子,播绿将军名永垂。
前三句既形象又写实,皆为第四句“播绿将军”张本。简单28字王震将军的功绩便跃然纸上。(归樵)
自题牡丹图
林 锴
养花原是绘花人,聘得花王自写真。
却怪胭脂都用尽,满堂富贵不医贫。
用尽了胭脂,画出了满堂富贵,但依旧还是不能医治贫困。紧扣牡丹“富贵”特质,感慨处境贫困,茫然无助。(归樵)
牛
晏西征
头角撑开道路宽,一犁春雨傍南山。
平生但解耕耘乐,不惯逢场听乱弹。
抓住牛的性格特征,结句巧妙反转“对牛弹琴”寓意,非牛不闻,乃牛但解耕耘之乐,不惯逢场作戏耳,牛乎,人乎。(归樵)
铺路石
柳枝印
无缘去作补天材,为路为桥不自哀。
但愿人间多坦道,任他足踏任沉埋。
有一种精神叫铺路石,其特点是抗压,坚韧。既然无缘补天,那么就为人间多有坦途,默默无闻地承受压力,甘心奉献。满满的正能量。(归樵)
春 柳
林 岫
勃勃生机入画宜,鹅黄初泛袅丝丝。
游人只候桃花看,春在陌头偏不知。
此诗可与宋人某尼《悟道诗》“着意寻春未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对读。一个说寻春而不得,却在枝头偶然得到。一个说只看枝头桃花一枝,却不知春在陌头一片。两者皆有教人善于变换思维角度的理趣。(归樵)
赏 梅
但仲廉
平生不作南柯梦,卧看东山半岭霞。
剩有闲情三万斛,一时倾泻到梅花。
“卧看”言闲情之闲,“三万斛”言闲情之盛,“剩有闲情三万斛,一时倾泻到梅花。”爱梅情怀可与“梅妻鹤子”的林逋与“一树梅花一放翁”的陆游一拼。(归樵)
游子吟
林崇增
清声惊梦又三更,肠断关山一水横。
唯有轩辕丘上月,清辉依旧照台澎。
一二句惊梦断肠,关山水横,见落寞。“轩辕丘”乃中土之地,三四句,唯有轩辕丘上明月,清辉不改,犹照台澎,见痛楚。(归樵)
夏日西湖杂诗
郑雪峰
孤山犹自待林逋,今日风尘叹旅途。
梦影他年留一笑,夕阳写我到西湖。
从过去而今日而他年,观古今未来于须臾,诗人的精神和灵魂瞬间超越时空的限制,心灵上的自由已然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高蹈境界。(归樵)
古歌谣
20.楚人谣
先秦 佚名
楚虽三户,
亡秦必楚。
注释:
秦:秦国。
虽:即使。
三户:指楚国的三大氏族屈、景、昭。
亡:灭亡,消亡。
译文:
楚国即使只剩下三大氏族屈、景、昭,也还是一定要灭亡秦国。
全文意指不畏强暴,奋起推翻黑暗统治之事。
简析:
楚人谣,秦末原楚国地区流传的民谣。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产生于反抗秦朝统一的秦朝时代名言,出自西汉时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 意为即使楚国只剩下三个氏族,也能灭掉秦国。比喻即使弱小,团结一致也能成功。它代表了一种情绪化的坚定信念。楚王族姓芈,本支为熊氏,另分为昭(昭阳)、屈(屈原)、景(景差)三氏(三户)。并非后世所指的只是几户人家,几个人。
历史典故
秦朝末期,陈胜吴广起义,各路义军纷纷配合,项梁率军攻秦。范增去拜见项梁说:“秦灭六国,楚国最冤”。楚国的南公说过即使整个楚国只剩下三个氏族都会报仇雪恨团结起来消灭秦国的。”于是项梁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怀王,得到人民的拥护而迅速壮大实力。
副校长-月滢涟荷 06:02:43
《史记·项羽本纪》:“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名句分析
其实,这句产生于反抗秦统治的时代名言,除其代表了一种情绪化了的坚定信念之外,又不可思议地与历史演进的过程吻合。据《史记·项羽本纪》载,早在楚怀王客死于秦时,楚国的南公就说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它先验而无比正确地预言了亡秦的真谛:即亡秦这一事业乃起于楚,又终成于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