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见闻 |当豫南的年俗遇上村晚
远离家乡的游子,喜欢在这里聊聊故乡、过往、世间百态,记录平凡人走过的时代。欢迎投稿、交流。军哥微信:37096414
导 读
年,差不多过完了,很多乡亲陆续离开家乡,返回城市。在家乡过年,热闹,温馨,可能也会有麻烦、闹心,但依然挡不住回家过年的脚步。在家乡过年期间,你有什么见闻、什么感悟,欢迎写下文字,投稿给老家豫南,让我们看看每个人不同视角下的家乡。
本期作者:吴文庆,网名:年轻的老吴,河南罗山人,放过牛,种过地,上过山,下过田。 卖过早点,写过小说。供职于人力资源部,好美文,爱摄影,写文章;出版有以郑州为背景的长篇小说《被雨淋湿的城》、《被霾笼罩的城》等。
当豫南的年俗遇上村晚
文|吴文庆
关于过年,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母亲常说的一句话,“大人盼种田,小孩望过年。”
小孩为什么盼过年?一是有新衣服穿,二是有好东西吃。豫南的年,进入腊月就开始,最常见的环节有“三打一杀”。
前几年,母亲因病离开后,于是就很少回家过年。
▲年夜饭 拍摄:手勾手
每逢过年,直接将父亲接到郑州。这么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老家没人做饭,亲戚朋友来了不管饭不好,管饭吧,没人做。不仅来客做饭难,我们自己吃饭也是个问题。
老家的鸡鸭鱼肉清理起来很麻烦,土锅土灶用起来也很麻烦,猪油肥油洗起来也麻烦……
所以说,豫南的年俗,很大一部分是由母亲们支撑起来的。
每天除夕,母亲都会做一大桌子菜,我经常问,“做这么多,怎么吃得完?”
母亲说,“慢慢吃,明年吃。”
在豫南老家,这是一种风俗,意思是多做些,来年能吃,意味着年年有余。
母亲不在了,我的年俗也变了。
今年过年,父亲不想来郑州,我们只好回去。
回去之前,我买了不少菜,但过年那天没做太多。剩菜太多真是一种浪费。
▲年三十的火 拍摄:陈平
记得以前在老家过年,吃罢年饭要么打牌,要么在电视上看春晚。
现在呢?他们不在电视上看了,而是去现场看村晚——江榜村春节联欢晚会。是的,就是我们村的晚会。像我婶子他们,不但去看,而且还有节目表演。
今年的除夕之夜,我见到很多打牌的人也去了。我开车还捎带了几波人。
第二天我才知道,当晚父亲也去现场了,他去的晚回得早,又没坐我的车,所以我不知道。
关于这个晚会的节目单,年前好几天就在老家的微信群里来回传,所以当天还去了不少临乡邻镇的乡亲。——现场大部分人还是江榜和天竹两个村子的。
节目地点在离江榜村部不远的谢家厚院。
谢家出了一个人才,谢晓东,公司做得很成功,歌唱得也很好,为人热情,好交际,有爱心,于是就赞助了今年的村晚。——晚会上还有个环节,宣布赞助了乡里的10名困难儿童。
在晚会现场,里三层外三层都是人,外围的人只好站在板凳上,最后我发现连楼顶都爬满了人,其热闹程度不亚于村里的庙会。
当时我在想,央视的春晚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我们的表演,不是很专业,但大家兴头很高;我们的舞台,不是很现代化,但大家玩得很嗨。对于一个豫南山村的乡亲们来说,这就够了!
一场晚会,再怎么不好,也比窝在家里搓麻将、斗地主和玩手机要强。
挤不进节目现场,我在谢家院子里转了转,看见两方石凳,上面分别刻有这样几行字:
谢氏家风:正心、谦逊、勤俭、孝道
谢氏家训:吃亏、利他、创新、影响
我们这个年代,大家不缺吃,也不缺新衣服,过年的习俗,应该由大鱼大肉、麻将斗地主转换一下了,要么是一场晚会,要么是一次短途旅行——近年来除夕去灵山景区拜佛游玩的人越来越多了。
◆这场乡村春晚刷爆了罗山人的朋友圈,而背后的故事更值得回味!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