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李武斌丨散文/ 听钟话古今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李武斌: 笔名光荣,1965年生,山西运城人。先后从事教育、农业、纪检、文化工作。虽理工科班出身,但长期与文字工作有缘。《运城报》、《先锋队》、《舜乡》、《中国文物报 》等偶有文章采用。
李武斌
山西省垣曲县柏底村的丁字路口立着一口铁钟,因几次差点被盗,村民便用钢筋水泥把铁钟围得严严实实。为了保护铁钟这一历史文物,县上意欲将铁钟运回县城妥管,无奈村民说铁钟镇风水而不允。
柏底村的铁钟究竟属于何寺,拟或从何处来,未发现有志书记载。但有一点是确凿的,那就是铁钟铸造于金章宗承安四年(公元1199年)。瞻观过铁钟的人都感于它历经八百余年而钟面光亮未有锈迹,无不啧啧赞赏。铁钟通高190厘米,钟口直径142厘米,壁厚12厘米,双龙钮,钮下饰俯莲纹,钟下部八角饰铸造精美。钟上的铭文和其他寺钟大同小异,既有皇帝万岁、国泰民安等吉祥祈福语,又有法轮常转等佛语。除此之外,捐施、铸造等诸项应有尽有。
无独有偶,笔者从网上浏览得知,山西万荣县西光华村也有一口大铁钟,因当年乡文化站长的敬业执着四处筹资才使得钟楼得以建成,总算还给历经风血雨霜的铁钟一个安身之所。钟楼坐落在乡政府门前广场中央,为上下两层砖木结构,上方为八角木亭,下面辟有十字拱门。钟楼的北门与南门,额首上分别篆刻着“蓬瀛”与“鐻觉”,系书法家、山西省文物局原副局长张一所题。每逢晴朗的冬日,钟楼下总是笑语声喧,村民们在惬意地享受着和煦的阳光。据说,铁钟原是该村大觉寺的寺钟,造于金代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比柏地铁钟早半个多世纪。钟身高两米三八,最大直径约一米七,重近万斤。相传,击钟传音,四方皆闻。东惊孤山,西荡韩城,南达蒲坂,北及河津。当你走近铁钟,会发现其周身铭文依稀可见,但弥漫的锈迹却着实让人不无遗憾。
在垣曲东原一带对柏底铁钟有种说法,即与河南省邵源镇的延福院铁钟同根同源。邵原古为邵州,历史悠久。历秦汉唐宋,金元明清,曾为郡县州邑,经久弥盛。数千年间,文化遗存首推泰和古钟!据悉,延福院铁钟铸于金章宗泰和元年,系山西曲沃文氏钟匠巧夺天工之作。铁钟置于钟楼之上,撞击之声远播百里,声至则福降,韵布即灾消。该钟高2.5米,约4.5吨,相比柏地铁钟体硕量重。但钟上刻有的铭文“皇帝万岁,臣佐千秋,国泰民安,法轮常转”,却与柏地铁钟如出一辙。如此看来,两口铁钟似有种种历史缘渊。
就在与垣曲县相邻的绛县大交镇续鲁村,一口明代铁钟远近闻名。它是国家二级文物。钟高2米,直径1.9米,钟钮雕铸两条头角峥嵘、鳞爪毕现的卧龙。钟身外面有五层等份的图案,自上而下,上层图案是奇异多姿的牡丹、莲花、菊花、梅花等花卉,接着是“皇图永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之吉祥语,下层记载着捐施铸造等事宜。有趣的是,当地至今流传着曾德和尚化缘铸钟,神仙托梦以他三天三夜行程确定钟声传递远近的故事。
说起铁钟,就不得不提位于北京海淀区大觉寺的永乐大钟,不仅因为该钟体型硕大,铸造工艺精美,更是缘于它的深厚政治背景。觉生寺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次年雍正皇帝赐予寺名,现山门的“敕建觉生寺”匾额就是雍正帝御笔手书。寺庙选址西直门外曾家庄(海淀区),亦是皇帝御批钦定,缘于该处高朗干爽,林木佳茂,而且“右隔尘市之嚣,左绕山川之胜”。公元1743年,乾隆皇帝下令将位于万寿寺的永乐大钟移至觉生寺,故觉生寺又被俗称为“大钟寺”。大钟寺最初属于皇家佛教寺庙,乾隆皇帝曾多次亲赴祈雨,并下令辟觉生寺为祈雨场所。
大钟寺永乐大钟,铜质,铸造于明代永乐年间。钟高6.94米,直径3.3米,重42吨,钟体光洁,内外铸有经文22万余字,堪称佛教文化和书法艺术的珍品,故《大英百科全书》将永乐大钟排在世界著名大钟前列。史书记载,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他命人修紫禁城、建天坛,铸造永乐大钟。中国历史上曾有过秦始皇统一六国,收缴天下兵器,铸成了六口朝钟来庆贺秦朝建立的说法,但时任皇帝朱棣铸造永乐大钟的目的并不是用来庆贺登基继位,而是假借铸佛钟来超度死去将士的亡灵,以佛祖之名为自己篡位找到一个借口。朱棣皇帝之所以胆敢如此瞒天过海,原来是借力于明太祖朱元璋。因为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布衣天子,少年时曾昄依佛门。登基后曾颁诏:“选高僧侍诸王”,就是用佛教的思想来为皇子们“诵经荐福”。然而恰恰是因为他的这一诏令,日后却成为建文帝皇权易位的始因。
我国历史上的古钟难以数计,既有硕大精美的永乐铜钟,也有铸造精湛的柏底铁钟,还有小巧的青铜编钟和陶钟,这些材质不同、形状迥异的钟,无不凝聚着华夏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和民族智慧。我国最古老的钟据说是陕西境内出土的原始社会的陶钟,大小如香烟盒,距今约有五六千年之久。周朝初期,出现了挂在架上的编钟。周朝中期,编钟进入了鼎盛时期,成为一种礼乐器。两汉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寺院大量出现。为了集僧聚众,便有了佛教的法器———梵钟。因此民间早有“有寺必有钟,无钟即无寺”的说法。
在许多名刹古寺里,高悬的钟是庄严的法器,它使寺庙更加威严。但钟也曾引发了多少诗人的兴趣,成为诗人们笔下吟咏的题材。最脍炙人口当属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那万籁俱寂中的悠悠钟声真是令人神往。唐代诗人杜甫的“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宋代诗人陆游的“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都道出了寺院钟声的警世之意。
丙申猴年,柏底人迎来了一件大喜事,县政府决定对铁钟实施原址保护。县文物部门上下奔波组织专家勘查设计,钟楼方案几易其稿。乡村两级往来县乡之间沟通商榷,不厌其烦。仲夏之月,柏底钟楼建设工程顺应民意、乘风开建。暑往寒来,期待已久的柏底钟楼如期呈现在人们面前,古朴大气,蔚为壮观。钟楼南北拱门上端镶嵌的石匾“仰瞻北斗”“迎薫解愠”,蕴含着柏底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高瞻远瞩、和谐发展的信心,铁钟雄浑悠远的钟声已不再是佛事的预示,而是对帝舜故里垣曲党员干部砥节砺行、廉洁干事,奋力建成生态美、实力强、百姓富的垣曲小康社会的号令和警示。
(责任编辑:杨志强)
小说编审:张 辉 微信号:zhanghui750525 诗歌编审:姚 哲 微信号:8913480散文编审:杨志强 微信号:yzq13734283479图文编审:姚普俊 微信号: yqwyzfq
发刊制作:师郑娟 微信号:szj872668752小说投稿:1263482922@qq.com诗歌投稿:8913480@qq.com散文投稿:1549429346@qq.com
(关注ID:zgzjxg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