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透了什么是“好”的人生,也打了很多父母的脸
前几天中午,我边吃午饭边看视频(不是好习惯,别学我),看完了罗翔老师在《我的青铜时代》里的访谈。
看到他讲到“什么是好的人生”这个话题时,非常有感触。
罗翔老师说,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关于好的标准了,good,如果加个s,就变成了goods,那就变成了商品了。
我一直觉得,最好的教育就是帮助孩子找到他想要过的人生,并且还能过好。
结合罗老师的这段话,今天和大家聊聊我的看法。
1
怎样才算是个“好”人生
先来聊聊,怎样算是个“好”人生?是拥有很多钱吗?是功成名就吗?
我并不完全认同,这也是为什么,罗老师谈到,good和goods时,我非常有共鸣。
但我又有一部分是认同的,那就是“好”的人生的前提就是,我们先能自立,才能有接下来的“好”的目标。
我关于好人生的定义就是,可以独立地活着,然后能够清楚并且遵循自己的价值排序。
换句话说,人生在世,一定要考虑赚钱,但一定别只考虑赚钱。
不考虑赚钱,只谈理想的,那也是一种“无能”的逃避。
我的发小曾经就是个十足的文艺青年,为了理想需要父母朋友的经济接济。
后来他自己回顾那几年说了一段话,做不能养活自己的文青,无非就是想用一个“身份标签”来掩盖自己的虚弱,然后还沉浸在“自我感动”中觉得自己是值得的,被误解的。
所以,我从不认为“好”人生就不能谈钱,相反通过自己的努力合理赚到钱,有名有利,就该值得骄傲。
但是(大写加粗),好人生不该只有一个“钱”的衡量标准,如果是这样,我们自己轻贱了自己,我们把自己当成了商品,总是被称重计量。
“人不只是有效率,不只是能够当作成本、收益的计算符码,人是一个作为目的的存在,而不只是任何发展的工具”。
当我们可以有了基本的生存能力后,我们需要审视的就是自己的内心,给自己建立一个衡量标准。
这个衡量标准不求统一,更加不求固定,每个人每个阶段可以有不同,但是关键得有。
有一个很清楚如何衡量人生的标准,不是为了脱离社会。而是当我们收到外界的质疑和评价时,可以问心无愧,明白那就是我的选择。
可以在别人对我们摇头否定时,可以内心坚定,告诉自己这是对的,我要坚持地走下去。
“好”的人生本身就是主观感受,所以需要自己给自己定义。
想赚很多钱,它当然也可以是定义之一。
如果这真的是你的人生标准,那么就拼命努力,拼命内卷,而不是一边抱怨自己没有生活,无法顾及家庭,一边又被动接受加不完的班。
有了标准定义后,我们就少了很多抱怨和无力感,因为我们知道,那就是我们的选择。
很多人总说“没得选”,其实并不是这样,当我们说没得选时,我们背后的潜台词是,“我什么都想要”。
但人生没有那么多鱼和熊掌的兼得,我们能够想清楚,如果只选两样(基本维持生活的钱肯定是一样),另外一个是什么?
很多纠结,其实就能解决了。
2
教育,让孩子拥有充盈的内心
聊完了关于好人生的定义,那就要谈谈怎么帮助孩子尽早地学会定义自己的人生呢?
其实聪明的你们,看完上面我写的这些,内心应该已经有了答案。
是的,我们父母自己先把自己的人生过明白,想明白自己的人生价值排序,知道自己好人生的定义是什么。
那么我们如何引导孩子也就变得容易了。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自己对于人生不满意,又想不清楚,无从改变。
于是,我们把这份对于无力感的恐慌,转变成了对孩子的期望。而这份期望只有一个单一纬度,那就是社会的标准。
在幼儿园被灌输当第一名是最重要的事情,在学生时代被灌输成绩好是最重要的事,在职场里被灌输往上爬成领导是最重要的事,在普通生活里被灌输,过得比别人好是最重要的事。
说实话,我们压根都没思考过,这个是不是自己的好的人生标准,但却已经被动接受,并且强加给了孩子。
如果说,这样的“教育”的确可以帮助孩子在这个世界“活着”,那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
怎样的力量才能让这个孩子拥有在薄情世界里温暖活下去的能力,拥有在平凡日常感知温暖生活和感受幸福的能力?
与时俱进
脱离社会主流养育孩子,这是不现实的。但我们要避免的是,单一依靠自己过往经验和认知养育孩子。
如今,这个世界变化的速度要比我们很多人的认知迭代快,但我们却不自知。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多少新兴工作是我们当年学生时代无法想象的?哪怕单一拿“赚钱成功”的标准来衡量,它们也都是符合的。
我们是否知道,未来20年,最稀缺的人才是什么?最有潜在价值的工种又是什么?
如果我们的答案仍是当年父辈告诉我们的,医生、律师、公务员等(并没有说它们不好的意思),那是时候更新自己的“认知库”。
孩子是站在我们的肩膀上看世界的,别让我们的认知局限了他们的发展。
增加生命的广度
孩子越小的时候,越要避免把单一价值观强加于他。这件事除了父母自己有觉察外,学习一些育儿技巧外。
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过早地引入竞争和竞赛.
先多让孩子体验,多让孩子学会在没有评判的环境中,从失败中站起来,多积累可以做成功“很多事”的积极记忆。
生命初期,这个孩子的生命广度越宽广,他也就更能去思考和探索,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而如果我们过早引入“第一”概念,那么他的所有精力都会转移到结果,自然就少了对于过程的享受。
允许孩子犯错
有个故事我一直记忆深刻,孩子和爸爸说,我想做这个。
爸爸说,你别做,我是过来人,做了就要跌倒受伤。孩子非要做,结果真的跌倒受伤了,他发现爸爸是对的。
这个孩子后来自己也做了爸爸,孩子想要自己尝试做一件事,当了爸爸的那个孩子说,你别做,我是过来人,做了就要跌倒受伤。
为人父母害怕孩子走弯路,这是人之常情。
我们都是从孩子过来的,如果不曾被赋予自己做决定的权利,我们又何谈可以拥有掌控自己人生的责任呢?
孩子越小,试错成本其实越低,那些所谓的“跌倒受伤”也许只需要,我们一个拥抱,两句安慰就能化解。
但我们给予孩子的,却是让他们愿意为自己人生负责这一辈子的力量。
现在的教育都在谈养出一个优秀的好孩子,但我反而觉得,如何接纳孩子的普通,但同时帮助普通孩子找到内心幸福充盈的动力,这才是教育真正的课题。
这也是我对于好人生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