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选粹】李云霞丨抹不去的家乡记忆(一)
文学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李云霞,运城市盐湖区西姚学校教师,文学爱好者。“用我手写我心”是自己一直以来的初衷和追求!
抹不去的
家乡记忆(一)
李云霞
我的家乡在晋东南的乡村,质朴的土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的人们。
被授予的“国家传统文化村落”的称号赫然悬在国道两侧,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村西口的大槐树作为乡土文化的一部分,也成了保护对象。儿时跟随母亲交公粮的粮站,也跻身在了“重点文物”的行列。
曾经的我以为自己的家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到现在才明白,自己的家乡是如此的“可圈可点”。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外面的月色很美,家乡的月亮同样是圆的可爱。回眸凝望,才发现家乡是厚重的,家乡的历史亘古沧桑、源远流长。
家乡在历史上是带有硝烟的,是悲壮的。史册中著名的“长平之战”便发生在这里。长平血战使“八义谏赵”的故事广为流传,这就是我的家乡“八义村”的由来。
作为省级名胜文物保护单位,宋代著名的“八义瓷窑遗址”,便位于我的家乡。记忆中村民盖房打地基时,时常会挖出精美的陶瓷碎片,或者价值不菲的瓷器。这些瓷器的绘画线条流畅,内容丰富多彩。不由让人浮想联翩:当年这里车水马龙,商铺星罗棋布。一件件瓷器历经精制、彩饰、煅造,光彩夺目,身份倍增,源源不断地运往它该去的地方。八义窑瓷器曾开创了彩瓷烧制的先河,在中国民窑陶瓷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由此也可窥见一斑。
村西边一条小河缓缓流过,像一条玉带把村庄紧紧环抱。夏天河岸两边的垂柳随着微风轻轻摆动,怡然自得。岸边是绿油油的小草坪。儿时的童年生活就是如此的惬意与自得。
与小河相通的,是一个天然的水库,一缕缕水草清晰可见,碧澈的河水使得人们一年四季可以在这里洗洗涮涮。水库也是顽童们向往的乐园,村里所有淘气的男孩子,都在水库里学会了游泳。
游泳是费力气的活儿,夏日午后课堂上,若有人打瞌睡,老师就会逼问是不是去玩水了,为了进一步验证,老师会拉住他的胳膊,再用指甲在上面轻划几下,以此来验明该同学是否“清白”。
儿时的那些人那些事,在那个质朴的年代,显得那么的纯真和简单......
在草飞莺长、柳暗花明的日子里,水库于大人、小孩、老师、学生都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总是伴随着时光和记忆一同深藏。
夏天水草茂密,大人们去洗衣服的时候,则是我们钓鱼的好时机。取出一直珍藏的钓鱼专用罐头瓶,把一根绳子拴在瓶口,为保持平衡,还要两边各打一个结,再放些馒头等吃食作为诱饵。瓶子放入水中,绳子压在一块儿石头下面,约摸五六分钟,攥紧绳子,猛然将瓶子拉起,满满一瓶的小鱼便在里面挤呀蹦呀。鱼是恋家的,离开水库的小鱼,大概经过一个礼拜的光景,都也就陆续翻白肚了。
孩子们的天性是好动的。不钓鱼的时候,我们会带一个空竹篮,去岸边的水草里捞虾。只须一竹篮子捞下去,水草和小虾便都囊入其中。虾捞出来放锅里一炒,青白的虾瞬间变成了红红一片、馨香扑鼻。
大概到了四五年级的时候,听说水库要被抽干,作为生活供应站。
抽水那天,水库四周站满了村民,水库承载了几代人息息相关的生活,他们都带着好奇和不舍来观看。几台大型抽水泵齐声轰鸣,碗口粗的出水管子被撑得圆鼓鼓地,水被排到了村西的小河里。在水管的出口处,顺水抽出的小鱼惊慌失措,旋即又翻腾着跌落到小河里。
水库中的水越来越少,终于快要见底了,便有人穿着防水服,手里拿着叉子或是铁棍,踩着一深一浅的淤泥,摇摇晃晃地下到库中。
那淤泥不再变深,白花花的鱼也就露出了一片。一只只像小猪娃一样肥嘟嘟的大鱼被递上了岸,这也是儿时第一次见到的大鱼。
就这样,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在震耳欲聋的哗哗啦啦流水声中,一场美好的水库记忆戛然而止......
没了水库,童年的乐趣便少了许多。至此,有水有鱼有虾的童年乐趣悄悄地潜入在了脑海深处。
好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水库早已消失得踪迹全无,只留下了四堵冰冷的墙壁和尘封起来的美好回忆。
(责任编辑:杨志强)
推广团队
平台顾问:
李清水 运城市文联党组书记
李云峰:运城市作协主席《河东文学》主编
本刊主编:谭文峰
平台策划:高亚东
小说编审:张 辉
微信号:zhanghui750525
散文编审:杨志强
微信号:yzq13734283479
诗歌编审:姚 哲
微信号:8913480
图文编辑:李竹青
微信号:gushancuizhu
小说投稿:3295584939@qq.com
散文投稿:3118633192@qq.com
诗歌投稿:34746829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