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在石缝里的野草,现在值钱了,原来它就是“镇咳草”?
在我们这里山坡上的石头缝当中,经常能够看到这么一种中型附生蕨类植物:这种植物的株高一般在10-30厘米之间。其根状茎长且横走,叶片上密被鳞片,鳞片呈披针形,长渐尖,呈淡棕色,叶片边缘上有睫毛。
这种植物的叶柄与叶片大小和长短变化很大,“能育叶”通常远比“不育叶”长得高而较狭窄,两者的叶片略比叶柄长,很少为等长,很少有短过叶柄的。一般情况下,“不育叶”的叶片呈近长圆形或长圆披针形,叶片下部1/3处为最宽,然后向上渐狭,短渐尖头,基部呈楔形,宽度一般为1.5-5厘米,长5-20厘米,叶片上面呈灰绿色,近乎光滑无毛;叶片下面呈淡棕色或砖红色,被星状毛。而“能育叶”的长度大约有“不育叶”的1/3,叶片主脉稍隆起,清晰可见,但是,小脉却不太明显。
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家畜、家禽都不喜欢采食这种植物,因此,在我们这里,这种植物是用来沤制绿肥的。
记得在生产队的时候,每年到了夏秋季节时,生产队长就会组织社员群众当山坡上寻找这种植物用来沤制绿肥。不过,这种植物比较难以沤制,在夏季的时候,需要经过35天以上才能够让这种植物彻底腐烂;而在秋冬季节时,要想使这种植物彻底腐烂,则需要60天以上。尽管如此,社员们也喜欢利用这种植物沤制绿肥,因为利用这种植物沤制出来的绿肥特别壮,对于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非常有帮助,所以,这种植物就是社员群众眼中的“宝”。
没有了生产队之后,一方面因这种植物已经濒临灭绝,另一方面因人们嫌利用这种植物沤制绿肥比较麻烦,所以,人们便很少采用这种植物沤制绿肥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似乎都已经忘记了这种植物的存在。因此,这种植物也就渐渐地多了起来。
对啦!这种植物在我们这里被称为石韦。
前天晚上,我在某视频平台刷视频时看到了一个关于介绍石韦的视频,视频中称,石韦,又名“镇咳草”,在我国的安徽、江苏、浙江、河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均有分布。《别录》中曰∶石韦生于华阴山的谷石上,不闻水声及人声者良。在二月时采叶,阴干,药用。 味苦,平,无毒。有利水通淋,清肺泄热之功效。
视频中还介绍称,随着野生资源的逐渐减少,石韦的价格已经越来越高,就在6月2日的时候,安国药市石韦小叶全草的价格为110.00元/斤,比5年前的40元/斤整整上涨了70元,可谓是身价倍增。因此,谁现在拥有足量的野生石韦资源,谁就拥有了财富呢!
听视频这么一介绍,我立刻有一点小激动,因为我知道我们这里的山坡上还有石韦的存在,于是,我打算天亮后赶紧到山上看一看。可谁知天亮后到山上一瞧,竟然连一棵石韦都没有了。经过打听才知道,有一位老农居然又采用石韦去沤制绿肥了,直把我心疼地脸都发烧了。然而,老农已经将石韦沤制了绿肥,我还有什么办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