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是知识点和学习习惯的综合考核
有一个家长对我反馈说:
今晚考前复习,数学老师布置了一张卷,儿子就把这张卷做完了,但做完发现自己有不少错点,有不打草稿的问题,还有计算错等。儿子因此倍感懊恼。我和儿子在看到错题时,又瞬间陷入对结果的焦虑中,做不到拥抱错题,这个下意识的底层思维还没有完全转变。
好在这次只有那么十来分钟,我们相互帮助对方调整情绪,说:“现在发现错误还是好的,至少又找到自己的弱点,改正就对了。”于是,儿子拿出错题以及之前的练习纸,好好地写完了考前注意事项。写的过程中,我们对着这些错题再口头地将正确的方法讲述了一遍,将需要注意和提醒的细节记了下来。整理完全部的练习错题,儿子把在期中考试时写过的注意事项读了一遍,重复的内容就不用写了。最后,他写了一句话,让自己安心——人难我难,我不畏难;人易我易,我不大意。
案例中呈现的,是成绩比较好的优生家庭中很容易发生的常见现象。钱老师希望能提醒两点。
第一,考试是对一个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和学习习惯的双重综合考核。考试绝不仅仅是只考知识点!不打草稿,计算错,精细化能力不强,这些属于习惯范畴,不属于知识点范畴。在考场上,在规定时间完成规定任务的限制条件下,人要抢时间,一定是跟着日常作业习惯的惯性走,按照惯性方式解题作答,这就是我们要求把作业当考试,用科学的方法和流程进行严谨训练的原因。如果平时这些基础习惯做得不好,考试一定会因非智力因素失分付出代价,换句话说,为不良的日常作业习惯买单。
懊恼能解决习惯问题吗?如果能,每天懊恼,多多懊恼就好了!但显然是不能,好习惯是用科学的方法和合理的标准一以贯之要求自己,同时也被老师家长要求,才能逐渐养成的。好习惯是实践过程中按要求按标准一天天踏踏实实干出来的。好习惯的培养需要过程,换句话说,是需要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从他律开始,到慢慢自然形成孩子自己的自律标准,这事急不来。好习惯本身就是核心竞争力,习惯好,得分能力才会强,才能保证你把学懂学会的知识点成功转化为实得分数。
第二,当发现这些草稿失误计算类错误的时候,要学会正确归因,马上要意识到——这是日常作业习惯掉链子,没养成好习惯,马上改正和刻意建设就对了,而不是在结果上烦恼懊悔,发泄不满。这种忽视过程对结果纠结的错误的心智模式,一定要改。我经常讲,菩萨畏因,凡人畏果,指的是有智慧的人(菩萨)善于追因,从源头改善和解决问题;庸碌之辈(凡人)就只会计较眼前得失,患得患失,对结果焦虑不安。一念之间,就是人才和庸才的区别。
越是成绩优秀的孩子家里,往往家长对孩子的心理期待值越高,容错率越低,孩子习惯了优秀,自我定位要求标准也高。越是这种家庭,家长越需要做好孩子的心理建设,让孩子对学习有清晰的思路和客观的定位认知,认识到考试结果不仅仅是对知识点对错的反馈,同时也是对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反馈,不要被结果所绑架,只对不懂的知识点较真,对那些不良习惯导致的会而不对的失误只有懊恼和抱怨。
真正的优秀,必须双管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