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野钓大鲫鱼的几个技巧
早春季节,虽然气温有所上升,但是水温依然比较低,鱼儿活性弱,吃饵动作仍然较小。早春是钓鲫鱼的好季节,同时也对我们的线组配置和浮漂调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钓组的选用和调整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个很明晰的流程,下面小编就按由难到易的顺序捋一遍,感兴趣的钓友可以参考。从理论上来讲,鱼线越细,线组越灵敏轻巧,水阻越小,钓鱼效果越好。但是野钓中大家往往受限于众多不同的因素,比如鱼的个头、拉力的大小,水草、障碍物、挂底等等情况,这些因素都可能对鱼线造成损伤。野钓中总会遇到目标鱼之外的大个头,所以鱼线的拉力需要留有一定富裕,具体还需要钓友根据做钓的水域提前做好准备。有人可能准备0.8+0.4,有人可能准备0.6+0.3,有更细点的,也有更粗点的,具体要根据个人作钓环境、操作水平、可能断线丢漂的心理接受能力、愿意更换主线的频率等因素而定。竞技比赛会准备得很细,但野钓则大可不必,主线有粗细各一种就够(比如0.8、1.0),一旦选用就尽量少换。子线也粗细两种就行(比如0.3、0.6),配上2、3、4号袖大小不同钩,可能有4、5种组合。早春为了灵敏度,浮漂最好选小点的,漂尾选细点的,但它也是受限制的。短竿近钓,顺风或顶风影响小,观漂距离近,可以漂小尾细的浮漂。若是使用长竿,如果抛竿困难,也不得不使用大点的漂,漂尾也不能不粗些,要不看不清楚。另外,深水作钓,如果鱼来得很慢,用小漂还可以,如果上鱼速度并不很慢,小漂会牺牲太多的作钓效率,是很不合算的。漂型上,想有利于诱鱼、想接口多,就用枣核型漂,想踏实底钓、减少小杂鱼干扰,就用长身型漂,野钓用得更多的是长身型漂,诱鱼可以通过做窝、逗鱼、上推铅皮座来解决。作钓之前直接选准一支合适的漂是钓技的一大基本功,中途换用就要重新调漂,费不少时间的。这是个分歧最大的问题,有的人说早春要用长子线,三、四十厘米长,有的人说要用短子线,十几、二十厘米长,让初学者无所适从,连有一定经验的钓友都给搞糊涂。其实是没有弄清各自适用的场合,分辨清楚了就不会产生分歧。竞技比赛,竿短,漂尾细,为了追求极限,线会尽量用到最细,观漂距离近,水又比较浅,风浪影响比野外水域小,这都对提高浮漂灵敏度、对观漂有好处,即使小半目的顿口也是能分辨出来的,灵敏度就不是主要问题,而鱼又喜欢变层,喜欢中途接食,杂鱼很少,这就符合了使用长子线的特点,说应该使用长子线的其实是在谈竞技。长子线的优点就在于下摆时间长,有利于饵料自然下落,增加诱鱼性,便于鱼接口,第二优点是拉力更强点,缺点是灵敏度更低。类似地,野钓中的小池塘、小河道,风平浪静天气,小杂鱼少,就可以用长子线。但长竿远钓,深水钓,风浪大时,灵敏度就成了主要矛盾,就得采用短子线,这就是正好不同的特点。我的子线长度,0.3号线38厘米(自制子线尺固定的长度),拴好后的子线长是15厘米。我觉得子线长度在15~20厘米对野钓是比较好的,夏天容易抗住小杂鱼的截食,初春灵敏度比较好用,线已经够细够软,不存在挡口、吸食不便的问题,需要增加诱鱼也好办,上推铅坠1尺、半尺就行,挺灵活的。早春因为饵小饵轻,浮漂的调钓就一定是围绕着调几钓几(比如调3钓3)不灵不钝进行的,灵钝变化基本在调目的上下各2目内范围。过灵,因鱼进食慢,还没完全吸进嘴,浮漂就出了信号,扬竿就空竿或挂不牢,过钝则信号出不来。有信号不中鱼,就灵了点,应该往钝走,信号出不来,或信号小难观察,就钝了点,应该往灵走。这中间的变化是很灵活的,一定不要僵化自己的思维:水深就钓灵点,水浅就钓钝点;子线长就钓灵点,子线短就钓钝点;天气暖就钓钝点,天气冷就钓灵点;早上鱼不活跃就钓灵点,中午鱼活跃就钓钝点,一切通过当时的浮漂信号和命中率情况来判断是灵是钝,及时做相应的变化,或采取相应信号的择口来掌握扬竿时机。若是钓大鲫鱼,因饵稍大稍重些,则调目应增加约2~3目,调目与钓目的差也要相应增加2~3目,以承担饵料重量。通过上面的疏理可以看出,早春垂钓鲫鱼钓组运用是不难的,关键是弄懂其中的原理,分析客观环境中哪些因素相互配合、哪些因素相互制约,对我们的钓组选择产生影响,调整方法正好是从下往上考虑。希望对钓友们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