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思维:最有说服力的交流方式

大家好,我是倡导“人人如龙”的镭师兄,每天一个观点和话题,今天我们聊一下“原型思维”。

人是一种视觉动物,只有见到真实的实物或者具体的场景,我们才会真正地相信,即所谓的眼见为实、有图有真相。

这也是奇幻电影比奇幻小说更有吸引力的地方,因为电影会打造出一个看起来更真实的世界,从《星球大战》到《爱丽丝梦游仙境》,只要细节到位,就会栩栩如生,这是好莱坞的成功秘诀之一。

归根结底,我们都希望看到一个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事物,而不需要我们在脑海中去重构和再创造。

电影就是小说的视觉化原型

空口白牙的说教,最没有说服力

为什么这个世界最难改变别人的观念?因为观念是最抽象的概念,如果只用另一种抽象的观念去改变它,难度肯定极大。只有使用另一个具体的事物和场景才能改变别人的观念。

例如你一直认为某个人是一个品行高洁的绅士,别人无论怎么诋毁他,你都不会彻底地相信,直到某一天你见他因为偷东西而在超市门口被店员推倒在地。这个具体的场景将刷新你对他的认知。

同样,对于某些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往往认为对方是在吹牛或者忽悠,除非对方能说到做到。

小时候,有个同学说他能5分钟将闹钟拆下来并重新装好,大家都不相信。

后来我带了一个坏掉的旧闹钟,让他演示给大家看。我的本意是让他不要总是吹牛,显得我们其他人都很笨。

结果对方从书包中拿出几个细小的工具开始拆卸,1分钟内就将闹钟拆为一堆零件,上下翻飞的手指、整齐摆放的零件、专注投入的神情,让他显得非常酷。

然后他又花费了3分钟将闹钟组装起来,将原来坏掉的闹钟修好,闹钟又滴答滴答地走起来了。

那一刻,他成了班级里面的英雄,大家一起为他喝彩。

我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说周末没事的时候他就在马路边修手表的摊子旁边看着,一看就是一整天,后来捣鼓了几次,就会了。

(长大后,他去了广州,专门给别人车东西,很多搞硬件的人都找他做模型、做零件。)

空白白牙的说教,一定说服不了别人,只有来一场真刀真枪的展示,才能硬核改变别人的想法。

事实胜于雄辩

原型,证明你的可行性

在职场上,同样如此,你的想法和思路很重要,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想法层面,不会引起别人的重视,只有做出的原型和产品(即使是最初步的模型)才能激发别人交流的意愿。

我在研发的时候,一个同事一直对产品不同版本的维护充满了意见,他觉得原来的产品架构问题很大,每一次的维护和调整都在增加产品的复杂性,给后续的开发人员挖坑。

最后他实在忍无可忍,就和另外两个同事一起在下班时间和周末时间重新设计了产品架构,并对产品的代码移植过来。陆陆续续做了几个月后,一个全新架构的产品出来了,当然里面的功能只是实现了一部分。

他趁着一次项目例会的机会,向领导演示了这个成果,并特意展示了性能和扩展性,领导特别感兴趣。会后领导安排人员进行测试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决定两个产品并行开发,并逐渐用新产品代替老产品。

这个同事也被提升到系统组做架构设计。

一个即使是做出一半功能的产品,也能让人更加放心。

做个原型,效果更好

职场上,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做汇报的PPT,最难做的PPT就是趋势洞察类的PPT,因为你洞察出来的信息无法证明是对的还是错的,最后就变成了各种“概念创新”,造出耳目一新的名词与术语成为主要工作。

有一次我要按照领导的要求做了机器视觉方面的洞察,总结若干条的洞察点后,自己感觉做得很虚泛,没有什么说服力。

最后我为每个洞察点后面加了一页的应用场景图,就是从客户角度来使用这些洞察点中的具体功能。

结果在汇报时,领导们对应用场景图更感兴趣,对每一个应用场景图都停下来讨论,反过来帮助我提炼了很多思路和金句。

无论是正式的产品还是模拟的场景,只要有一个具体而细节到位的对象,就能千百倍地提升说服力。

原型思维三步法

首先明确,原型不是最终的产品,所以不需要面面俱到地做出一个完备的产品出来,而是做一个概念模型,这是一个为了提升演示效果的初步产品,可以在后期不断改进和打磨。

为了建立一个有渲染效果的原型,我们需要掌握这三个方法。

1、原型闹钟

所谓闹钟,就是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响起闹铃,让我们警觉过来。

原型闹钟也叫原型意识,就是有“搭建原型”的意识,在需要的时候脑海中能够反应过来:“我搞个原型,效果会更好”。

例如你指导孩子写一个博物馆的观后感,如果按照传统的方法,就是写一篇800字以内的作文。但是如果孩子做一个博物馆镇馆之宝的模型出来,或者拍出这个镇馆之宝的3D模型并打出来,那么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一个同事为了演示磁铁的效果,他做了出磁悬浮的陀螺玩具,孩子的兴趣一下子上来了,不但掌握了磁性互斥的原理,并做了好几个玩具,在班级演示并送给同学,成了班级名人。

2、整体框架

原型的作用是展示可能性,所以要尽可能地做出整体框架,让别人能够看一眼就清楚它是什么,避免了盲人摸象的尴尬。

这个模型可以粗糙一些,但是该有的结构、功能名称都要有,有些功能来不及实现的话,就先将名称写上去。

我家娃在写一个小女巫的故事时,有时候会画一幅画:

1、一个简洁到极致的线条女巫,手中的魔法杖上写着一个“火”字,说明这是一位火系魔法师。

2、女巫的坐骑上会写上“飞、快”两个字,说明这个坐骑可以飞行,速度极快。

3、女巫对面是一个九个头的猫,那是女巫的敌人九头猫王,每个头的颜色都不同,表示有不同的魔法能力。

这幅画将故事场景还原出来:火系小女巫乘着飞得极快的坐骑,大战邪恶的九头猫王。

有了整体的框架,再加上部分逼真的细节,那么模型就全了。

3、逼真细节

这里的细节不是将产品的所有细节都展现出来,而是只展现部分的关键细节。

对于需要展现的关键细节,要尽可能地逼真,就像你用摄像机在现场拍到的某个片段或者剪影一样。

例如前面那个小女巫大战九头猫王的简笔画,猫王的九个头的颜色就绘制出来,体现了反派的强大。

如果你想展示软件类新产品,就将登录界面和两、三个关键功能的界面细节展示出来,让别人感觉这就是正式产品的界面截图。

再次强调,不要将所有功能细节都展现出来,只是展示某个瞬间或者某个特征,就像电影的海报一样,只透露关键信息。

总结

事实上,我们人类就是从原型成长到产品的样板:

刚出生的婴儿就是一个空白的人类原型,大脑还没有发育完成,身体羸弱无比,但是已经具备了成长的条件。

通过食物、模仿、课程,我们慢慢长成为一个个强壮而独立的个体,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我们可以通过原型闹钟、整体框架、逼真的关键细节来构造一个有强劲说服力的原型。

原型思维,这是一个为实干家准备的强力武器,你可以试试。

(“人人如龙”,我是聚焦个人优势的镭师兄,请关注我。)

(0)

相关推荐

  • 诸葛io对话碧有信:落地数据思维,完善数据体系,聚焦增长细节!

    两年前,诸葛io CEO孔淼曾在媒体上呼吁"希望更多的企业客户意识到数据的价值,并通过数据驱动业务发展,驱动成功."两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了非常大的变化,各类企业都已经开始构建 ...

  • 学会这3招,你也能写出超级吸金文案

    写文案不是展示才华,而是把产品卖出去! 你不是作家,需要写精美的文章赢得众人崇拜.你是商人,你只需要写吸睛又吸金的文案. 如何一分钟就能写出高转化成交文案? 今天分享三个顶级文案思路,保证你一学就会! ...

  • 心理学:有说服力的人说话方式都有哪些特点?23个小技巧

    在商业场景中,说服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 发表今后的事业计划时自不必说,在介绍商品时,在公司内部会议上提出业务改善方案时,如果有说服力的话,话题就能占优势并进行下去.相反,在没有说服力的情况下,即使 ...

  • 最人性化的无线电交流方式,语音

    使用CW模式进行通信存在很多限制,你必须熟练掌握摩尔斯电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使用人群.在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群体中,有许多曾经是相关从业者,工作原因使他们掌握了这项技能.他们可以轻松地使用CW进行沟通 ...

  • 一文读懂:菌群-肠-脑轴的三种交流方式

    这是<肠道产业>第 612 篇文章 编者按 近期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以调节机体的情绪.认知.记忆等,并且与焦虑抑郁.孤独症.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疾病存在密切关联.那么肠道菌群是如何影响肠道 ...

  • 年轻人的交流方式:“你拼书吗?”

    文/观察君 1997年,少年的黄国平坐在漏风的破房子里,昏黄的灯光下,捧着书本的那双手长满了冻疮. 20年后,他从中国科学院毕业,博士论文的致谢里写道: "我也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 ...

  • 真实地表达自己,是最不费力的沟通方式

    我们受的很多苦, 都来自于自己在关系中的不诚实. 当你不再寻求某人的爱.接纳.认可, 你便承受得起说实话的后果. 01 我现在的真实是什么? 永远该问自己的问题是:我现在的真实是什么? 我现在真正的想 ...

  • 社交媒体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社交媒体也不断发展.在我很小的时候,那时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处于停滞期,别说智能手机了,就连电脑也不是每家每户都有的,那时和相距较远朋友交流只能写信.到了上初中的时候,网络得到快速发展 ...

  • 信件|信件作为一种交流方式

    亲爱的十九: 早上下楼吃了早餐,坐在楼下长椅上读<追忆似水年华>,这里早晚已见秋天的凉爽,中途离开到楼上穿了一件羊毛背心下来,软风吹来,偶尔会翻动我的书页让我出神,但也带来好闻的柠檬清香. ...

  • 什么是培养专注力的正确方式,两招就够用,适合低龄和高龄儿童

    什么是培养专注力的正确方式,两招就够用,适合低龄和高龄儿童

  • “闭嘴”,是顶级的交流方式

    每个人都想成为人上人,站在最显眼的位置,施号发令. 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拼命去抢夺高高在上的位置.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话太多,不是好事.那些喜欢信口开河的人,终究有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