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传承海派文化的高桥古镇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01】▲这是一张由丝绸制作的结婚证书,于一九五一年颁发。证书上你可以发现一个秘密,历史上的上海市和川沙县(现浦东新区部分)的行政区划在新中国建国初期竟受江苏省的管辖。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04】▲高桥镇老街,有多座百年富家大宅,保存完好,没有很明显的颓败现象。现在稍经修理,多辟为历史陈列室和文化活动场所。有些宅院完整地保存着清末民初的家庭生活方式和农耕用具,都是原汁原味。
【05】▲至今仍雄据在上海滩的23幢精美的高楼大厦中有三分之一是由高桥的建筑工匠建造的。另外,高桥的营造商和建筑文化的许多著名高楼、厂房、花园别墅和桥梁。还有那作为上海地标性建筑的石库门住房也留下了高桥人创建的烙印。就是五十年代首都的十大建筑也凝固着高桥人的智慧。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06】▲万里长江口,千年高桥镇。如今的高桥镇已经荣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殊荣。
【07】▲年逾九十的杨延槱老人是高桥人,很健谈。聊到开心处,把自己的摇篮照拿出来让我欣赏,还一个劲的说不好意思......!离开他家时,老人懦懦的说:政府要搞经济建设、要发展,古镇的改造也要与时俱进,不能让一个九十岁的老人天天涮马桶吧!听罢此言,我与杨老先生目光久久对视着,心如刀割。
【08】▲浦东的泥刀曾名扬上海滩,它是浦东建筑工匠在上海开埠后学习西方建筑技术,迅速掌握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的见证。高桥的建筑工匠曾是浦东帮建筑工匠的生力军。也是五十年代首都十大建筑中不可小视的主力。“三刀一针”(泥刀、菜刀、剪刀和绣花针)做为高桥著名传统技能保持至今。
【09】▲现在的年青一代如果不了解一百年前上海富裕人家如何生活,不妨到高桥镇访古寻踪,以增见识。
【13】▲晾衣架上的竹夹现在都市人还有用吗?这里的人们仍没有舍弃。
【15】▲绒绣起源与欧洲,上世纪初其传入中国,传到上海高桥。经过工艺师的改革,高桥的绒绣吸收中国民间刺绣的精华,演变成中西合璧、独树一帜的新工艺品而享誉国内外,现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17】▲颇具特色的民居建筑,保存完好的古树、古井,永乐御碑、老宝山遗址等文化古迹依然随处可见。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21】▲历史的积淀。
【23】▲高桥绒绣、高桥松饼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为古镇高桥增辉不少。
【24】▲经年累月,普通人家的生活起居,依然保持着质朴的模样。
【25】▲堆放的大缸,算不上文物,可在公租房的过道仍要占据一席之地。
【28】▲弄堂间堆放的晒架和脚踏车(上海时至今日仍这样称自行车为脚踏车)
【33】▲明清时代,近吴淞口的黄浦江上既无桥梁也无隧道,浦西浦东全靠船只摆渡。浦西的渡口在?藻浜,浦东的渡口在张家浜。高桥镇内小河上的木桥和石桥早已有之。传说因石桥为高姓人家所造,人们就称为高桥,以后建镇,也就叫高桥镇。别看高桥地僻,却出过许多人才。元朝海上漕运的开创者张蠧生于高桥的粮巷村,抗清名将孙元化世居何家弄,辛亥革命元勋李平书生于李家桥,承担建造杨树浦发电厂,俄罗斯驻沪领事馆、外白渡桥、新闻报馆等著名建筑物的大营造商周瑞庭生于周家浜。自宋至清七百年间,高桥地区出了十一名进士,举人、贡生更不胜枚举,可见高桥真乃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
【33】上海闻人
【34】▲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高桥这块风水宝地上,走出了曾任上海市第一任“市长”的李平书;以一生诠释“冒险家的乐园”的海上闻人杜月笙;较早接受西学的科学家、军事家孙元化;受著名画家程十发题词“海派源流”的海上画派宗师钱惠安……。
【35】高桥镇不但重视经济发展,还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深宅大院的改造和办展,就是为了继往开来,延续千年文脉。
背景音乐《 海滨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