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师德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师德建设是职业学校的长期任务,也是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保证。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多年以来,职业学校师德建设收效甚微,与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态势很不相称。摆在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是:职业学校的师德建设成效较差的原因是什么?破解这个难题,我们需要做什么?笔者就此谈谈个人浅见,就教于职教同仁。
一、师德建设成效较差,为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到常识,即什么是师德?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有多少人能回答清楚?有人说,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那么,如何看待教师职业?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是什么?如果不搞清楚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也就无法理解为什么在众多的行业中,只有师德、医德、艺德这几种将职业和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说法了。由此可见,包括教师在内的少数职业的特殊性是不言而喻的。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教育是为了明天的事业,教师职业是为了明天的世界培养人才。因此,师德师能,教书育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便成为全社会赋予教师职业的内在涵义。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既然如此,为什么师德建设成效不理想呢?笔者认为,师德建设成效较差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回归教育看师德:教育目的、教育功能既不断变化,又呈现多元化趋势,导致师德标准无所适从
教育目的是什么?教育的功能是什么?学生为什么要到学校接受多年教育?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我们清楚吗?问问我们的家长和学生,他们清楚吗?即使清楚,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形成共识了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连连这些基本问题都不清楚,或者说各有各的看法,那么师德标准应该如何确立呢?
以教育目的为例,有许多说法在影响着我们: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台湾地区《教育法》:“教育之目的以培养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养、法治观念、人文涵养、强健体魄及思考、判断与创造能力,并促进其对基本人权之尊重、生态环境之保护及对不同国家、族群、性别、宗教、文化之了解与关怀,使其成为具有国家意识与国际视野之现代化国民。”
卢梭:教育即生长。杜威在卢梭的观点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教育即生长,这意味着生长本身就是目的,并不是在生长的前头另外还有一个目的,比如说将来适应社会、谋取职业、做出成就之类。
此外,国外的苏霍姆林斯基、怀特海、爱因斯坦以及我国的蔡元培、陶行知、黄炎培、鲁洁、朱永新等教育家、科学家及教育学者对教育目的都有不同的表述。因此,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可谓众说纷纭,不尽相同,令人莫衷一是。笔者将教育目的的言说概况为三种:
第一种,教育政治化。即教育为政治目标服务。这样的教育目的无疑会提出对统治阶级无比忠诚,对教育工作无私奉献的师德要求。
第二种,教育工具化。即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这样的教育目的无疑会提出敬业爱岗,德艺双馨的师德要求。
第三种,教育人性化。即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这样的教育目的无疑会提出热爱学生,完善自我的师德要求。
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上述三种说法在不同时期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尽管如此,在客观上,教育目的的不确定性,依然导致了师德标准的混乱与困惑。
(二)回归教师看师德:教师职业定位不准确,导致师德标准远离一般教师
古今中外都认为: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是伟大的、高尚的、意义深远的。比如,韩国认为,教师是国家建设者;美国某年度的国情咨询提出,如果你想让我们国家的前途有所不同,如果你想让一个孩子的命运有所不同,来做教师吧,你的国家需要你!在日本,教师录用考试竞争激烈,在获得教师资格证的人中,只有不到10%的人最终能走上讲台。在我国,比较统一的观点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对教师职业高度重视甚至是“另眼相看”,是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但问题是,人们稍不留意,就会对教师职业定位出现偏差。主要表现为:
1.教师应该是个完美的人。徐特立说:“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我们的教学是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的。每个教科学知识的人,他就是一个模范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上述说法有其一定的道理,但过于完美的标准,脱离了绝大多数教师的实际。
2.教师应该是个奉献的人。雨果说:“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育界自己常说: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教师是春蚕,呕心沥血,吐尽芳华。
教师职业尽管有其特殊性,但作为从业者的教师,他们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一名教师。当教师职业定位远离一般“人”的时候,也就远离了绝大多数教师。
(三)回归学校看师德:工作重心出现偏差,导致师德建设成效较差
按照“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观点,教师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学校发展主要依赖、依靠的力量。但现实并非如此。综观现在的职业学校,学校与教师的关系成了管理与被管理,考核与被考核的关系。即使是培训、培养教师,教师也是处在“被培训”和“被培养”的地位。离开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作用发挥便无从谈起。究其原因,现在的职业学校已经不像是一个读书求知的处所,更像是一个技能型人才的“加工厂”。教师的角色已经从“传道、授业、解惑”转为“加工技能型人才”的“加工者”。当教师在学校里扮演这种角色的时候,师德建设便只能作为口号而存在了。
师德建设是需要土壤的。师德只能在教育的土壤中产生。当学校远离教育,没有“教育的味道”的时候,师德建设当然不见成效了。
二、师德建设任重道远,做什么?
美国学者罗伯特.福尔姆在《我们得回到幼儿园》一书中说:“当我们发现世界无意义的时候,正是无意义的世界需要我们赋予它意义的时候。”笔者套用福尔姆这句话:当我们对师德建设感到无奈的时候,正是我们要从这项工作中寻找成就感的时候。
(一)师德建设的重任,必须由学校和教师共同担当
谈到师德,人们往往联想到,师德是对教师的特殊要求。笔者认为,师德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如果把师德比喻成一棵树,那么,学校的育人环境、制度文化、办学思路、教育氛围,就是保证“师德”这棵树健康成长的土壤。因此,作为学校,一定要把把课堂还给教师,把尊严赋予教师,鼓励教师实现多元发展,依靠教师成就学校发展。作为教师,一定要把学习还给学生,把生长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实现个性发展,帮助学生成就出彩人生。
(二)师德建设的道路,必须由教师和学生共同铺就
师德的两个基本要素:喜欢学生同时学生也喜欢你。拔高一点说就是:热爱学生同时学生也爱戴你。这个看似简单的标准,其内涵非常复杂,其立意非常高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看重的是前者,忽略的是后者。有一项调查,其结果很能说明问题:在这项调查中有一个问题:你是否热爱学生?教师们的问卷调查结果是90%;你是否觉得老师喜欢你?学生们的问卷调查结果是10%。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为什么教师普遍觉得自己是热爱学生的,而学生并不认可?笔者认为,爱学生是教师的基本素养,但是,爱学生不仅需要爱心,还需要有爱的能力和爱的方法,也就是说,爱学生要爱得科学、爱得符合教育之道。这就需要一个重要的东西来支撑——正确的学生观。
如何看待、对待学生,反映了教师的学生观。而学生观,决定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路径和效果。在一个真正的职业教育工作者眼里:学生是可爱的、令人同情的、需要呵护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是教育的情怀、悲悯的情怀、大爱的情怀。在一个不称职的职业教育工作者眼中:学生是不安定因素、是需要无缝隙管理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是对立的情绪、看管的冲动,“千万别出事”的情结。
有这样一个故事:
苏东坡贬官瓜州时,经常到一江之隔的金山寺与好友佛印禅师共坐参禅。有一次,参到高兴时,东坡问禅师:“你看我现在像什么?”
佛印禅师赞叹说:“好庄严,像一尊佛!”
东坡非常高兴。
禅师又问东坡:“学士,你看我现在像什么呢?”
东坡笑着说:“我看你,像一堆牛屎!”
禅师笑笑,没有回答。东坡回家后,便沾沾自喜地和妹妹苏小妹谈起此事。苏小妹说:“你输了!禅师的心像佛一样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中像牛屎,所以你看禅师也才像牛屎。”
苏东坡顿时面红耳赤。
(谢云《幸福教师五项修炼》,第50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苏东坡与佛印禅师》故事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教师以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有什么样的眼睛。教师有什么样的眼睛,就会有什么样的世界。
(三)师德建设的内涵,必须由学校和师生共同丰富
如前所述,师德建设的重任,学校和教师共同担当。但作为内涵发展的师德建设,则不仅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还需要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共同参与。抓住了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这个主线,师德建设的任务和要素也就在其中了。因此,职业学校教师要尽到最大努力,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职业学校领导要尽到最大努力,让每一位教师感到:我很重要!
具体说来,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的导师。正如陶行知所说:“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作为学生,要努力成为自己的CEO。一切教育都可以归结为自我教育,因此,每一个职校生都应该对自己的成长经历作出深刻反思。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我们留什么样的世界,关键取决于我们留什么样的后代给世界。那么,留什么样的后代关键取决于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关键取决于我们的教师。感谢学生,成全学生;感谢工作,热爱工作;感谢生命,珍爱生命。这三句话既是职校教师的幸福密码,也是师德建设的根本所在。
2016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