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这些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做法值得学习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强化学生劳动观念,弘扬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潍坊各中小学校积极行动,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坊子区第二实验学校

落实以劳动清单

为载体的劳动教育

坊子区第二实验学校以潍坊市教育局出台的《关于实施劳动教育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为指导,以劳动清单为载体,形成了家校社协同联动的劳动育人新模式。

一是科学制定劳动教育清单。从家务劳动、校内劳动、社区劳动三个层面确定各年级劳动内容。

二是落实家校社协同育人。通过“班内指导、家庭练习、校外实践”的路径落实清单内容,提高劳动技能。在每周一节的劳动教育课中,教师根据训练目标,教给学生劳动方法。在每周的劳动实践体验中,家校社及时做好评价和指导,重在劳动习惯养成。

三是开展劳动主题系列展示。每月设立一次主题劳动周开展劳动活动,如个人卫生、公益实践、校内服务等,在展示中分享成果、感受快乐。此外,学校还根据劳动主题成果展示,评选劳动实践小明星,童娃劳动优秀班级等,在学校公众号进行宣传,树立劳动榜样,深化劳动精神。

坊子区实验学校

打造劳动教育立体课程

一是以市小课题《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融合视域下的劳动技能分层设计研究》为载体,分析小学各学科劳动育人点,挖掘学科劳动教育基本内涵,打造分层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二是日常教学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为课程主体,采用按年段分层建立劳动清单,以日常劳动为平台,开展个人学校劳动,居家生活劳动,日常家务劳动,庭台农植生产劳动,居家手工创作劳动等知识教育。

三是知识类、方法类、技能类课程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劳动习惯培养类课程在全学科相应课时中开展;动手类、表现类、创新类课程与美术、科学、音乐等学科结合开展。

四是建立学校特色劳动实践基地,打造小博士种植园,进行劳动项目化管理。

五是合理设计研学课程,学中做,做中学。

六是利用一天劳动30分,每月一个劳动日,每学期一个劳动周(上半年五一,下半年元旦),每假期一个劳动项,建立四个一劳动实践课堂,打造全面完善课程体系。

坊子经济发展区中心小学

劳动教育做法和亮点

坊子经济发展区中心小学在市教育局和区教体局的正确领导下,结合学校“阳光”办学理念,深入挖掘校内外资源,紧紧围绕劳动育人目标,开发1-6年级校内劳动、家务劳动、农场劳动、社会公益四个层面独具特色的“阳光劳动”课程体系,找到劳动教育特色发展的突破口。

本着给孩子多点场所就会多点实践体验的原则,学校加大资金投入,打造“2 N”个学农基地、“5 N”个学工劳动体验教室,将校内外资源结合使用,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为课程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学校采用教师选课、家长辅教、校外辅导员走教等方式,统筹安排周五下午集中授课,设计“阳光少年劳动清单月报表”记录学生日常家务劳动情况,打通了劳动教育在家庭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将学校劳动规范化,家务劳动日常化,社会劳动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学校劳动课程采取平时表现评价、学段综合评价、劳动素养监测等多种评价方式,推行次评-月积-期兑模式,最终通过劳动争章兑换“校园币”的方式来实现激励性评价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特长发展和长远发展。

坊子区黄旗堡街道安泰小学

“劳动+课程”

让劳动教育深入童心

坊子区黄旗堡街道安泰小学始终把劳动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在挖掘整理当地本土资源的基础上,以课题为引领,初步构建并完善了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习惯为核心的 “劳动+”特色教育课程体系,该课程包括家庭劳动课程、学校劳动课程和社会劳动课程。

学校的星光农场分为传统农业种植园、星光科技馆和红根文化馆三大主题板块。学生可在种植园种植瓜果蔬菜,在“星光科技馆”尝试无土栽培,在“百草园”认识中草药,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学校把家庭劳动分为自理劳动和服务家人两类。通过必做项目、自选项目等合理安排,倡导学生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在劳动中融洽亲子关系。

学校依托周边小区居委会,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清理小区卫生、开展废物利用回收的活动,鼓励学生为社会做贡献。学校也将继续秉承“六年根基,一生受益”的办学理念,着眼于学生长期幸福生活能力的培养,通过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让劳动意识在安泰学子心中生根、发芽。

坊子区坊子工业发展区李家庄小学

推进劳动教育实践

播撒幸福生活的种子

坊子工业发展区李家庄小学,结合农村学校的实际,挖掘整理周边自然资源,开发乡村田园课程。

一是学科融合,开足课程。将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课、传统文化课、语文课、数学课、科学课相结合,各年级每周不少于2节课。

二是因地制宜,家校合力。校长和综合实践老师牵头,同时邀请务农的家长和社区农民为学生们指导传授劳动专业技能。首先认识并使用劳动工具,进行学生劳动工具培训,提高劳动效率;秋季到校外田间地头捡老姜、拔新姜、装姜筐、抱姜苗;春季实操劳动工具,对校外的耕地进行翻整。目前学校正在开拓自己的劳动实践基地,利用办公经费租用门前0.5亩的农用耕地,只为学生争取到更充分的劳动场所。

三是劳动清单,分层落实。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制定涵盖自我服务、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的劳动清单,及时评价,保证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落实。

坊子区九龙街道邓村小学

三位一体,四个服务,

强化劳动教育

坊子区九龙街道邓村小学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服务自己、服务家庭、服务学校、服务社区“四个服务”劳动教育框架;开发《弘扬劳模精神,争做“四爱”少年》特色劳动课程;形成《“小童务农”劳动实践内容体系》;设立专门的劳动教室进行农事探究,开发劳动基地进行职业体验,后期走进乡村进行旷野研学。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班主任为成员的劳动小组,设立专任劳动教师,聘请有经验的劳动教师作为技术指导,设立专门的劳动经费,每学期设立一个劳动周,每周一节劳动课,每天保证最少30分钟劳动时间,开展日常劳动活动,强化劳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人。

坊子区理想小学

三艺”劳动教育课程典型做法

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劳动实践,坊子区理想小学基于学校实际,创设学校、家庭、社会实践基地等多方协同育人的网格化体验场,构建了以农艺、家艺、校艺为主导的“三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推进学校劳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此实现劳动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目标。

一是学校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年段、进阶式设置劳动教育目标,结合农时、农事以及与现代农业相结合分年级进行“农艺”课程。

二是采用劳动清单制。各年级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特色劳动清单,既有“每日劳动清单”,也有“每周劳动清单”。学校设定“劳动日”,让老师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课堂指导与学生实践、学生劳动观念培养。

三是劳动教育主题化。采取主题式教学,实行每周一个劳动教育主题,分别从农艺、家艺、和校艺课程三方面进行多元化劳动主题设计与实施,并评选劳动教育之星。学校设有专门的劳动教育教室:厨艺教室、综合实践活动室、创客教室等,为学生的劳动实践提供良好的保障。

四是采用线下和线上劳动教育相结合,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协同实施机制,形成共育合力。学校成立劳动教育研究专项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担任组长,采用校长领导、骨干老师示范、学部落实的实施路径,落实劳动教育课程育人目标,让劳动教育从课堂设计,到学生劳动技能培养、劳动观念的树立形成畅通的通道。

坊子区黄旗堡街道杞城小学

夯实劳动教育,践行立德树人,

做新时代最美劳动少年

学校科学设计劳动教育课程。早中晚的卫生清扫,延时服务中的“大劳动课”,每周一课时的劳动教育课等提供课时保障;发放劳动教育指导手册,建立电子劳动档案,成立校长为劳动课专职教师的劳动教育教学研究组,提供教研保障;劳动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提供资金保障。

搭建平台,将劳动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田园种植、温室大棚体验、家庭劳动和研学基地实践中。从劳动教育目标、实施、评价和学校、家庭、社会劳动教育六个方面,分低中高三个阶段制定劳动教育清单,并与二十四节气有机融合。挖掘各科中的劳动元素,如:观察、写作、古诗积累、种植、绘画、劳动歌曲学唱、劳动精神培养等,与其它四育深入融合。

多元评价,引领劳动能力素养提升。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家长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体验与结果相结合的三位一体评价体系。

寿光市圣城小学

“三位一体”夯实劳动教育

寿光市圣城小学遵循《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基本规范》,围绕“课程融合、拓展载体、家校共育”夯实劳动教育。

一是学科融合,打造劳动教育教学新课堂。学校探索劳动教育与其他各学科课程的融合,梳理和分析学科核心内容和教学方式中,找到可行的渗透切入点,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立符合各自特点的劳动教育清单,把教育目标和劳动内容有机衔接,通过家务劳动、实践园播种采摘等活动,让学生们体验劳动实践,培养劳动素养。

二是搭建平台,拓展劳动实践新载体。注重实践性,拓展校内和校外劳动基地,校内通过班级劳动岗、校内实践园、劳动周为主,校外将劳动教育与红色教育、高新科技、现代农业等相结合,不断整合社会资源建设学生劳动实践基地,通过开展主题实践、劳动体验日等活动走向社会。

三是家校协同,夯实劳动育人新天地。家校共育,是劳动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之举。学校通过让学生参与家政、烹饪、手工等家务劳动,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寿光市侯镇第二初级中学

“老把式”带“小把式”

提高学生劳动实践能力

为增强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学校依托当地丰富的“非遗传承”资源,打造校内实践基地,开发校园农场,开设“乡村田园”劳动课程,大力开展劳动教育。

一是成立“双组”。学校成立以校长任组长的劳动教育领导小组和以骨干老师领衔的劳育教学研究小组,科学规划,让劳育教学落实落地。

二是开发劳育课程。学校深挖本地特色资源,开发“绿萃”特色劳育课程:“非遗传承”课程,包括剪纸、土陶、面塑、草编等地方非遗传承课程;“亲农耕”田园课程,包括“五谷丰登”课程、“六畜兴旺”课程、“瓜果飘香”课程、“菜蔬满园”课程;其余还有“绿化美化”园艺课程,“内务整理”课程。

三是搭建活动平台。学校建设5个劳育功能室,4个校内劳育基地和2处校外实践基地。利用“五一劳动节”和“十月金秋节”开展大型校园劳动节活动。规定每天全员卫生值日劳动半小时,每周统一安排两节劳动课,每生周末在家劳动一小时。

四是完善评价机制。完善《教师绩效考核方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把教师承担劳动教育课工作量纳入成绩绩效,让教师劳有所获。把学生在劳动教育取得的成绩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提高师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

寿光市东城新区实验小学

把生活元素融入教育

让劳动气息溢满学校

一是开发适合的劳动课程。学校对劳动教育进行整体设计,立足本校日益成熟的“生活教育读本”,精心开发《田园劳动课程》,确立了“亲乡土、懂情趣、重体验、乐探究”四大主题,量身设计劳动清单,分年级开展劳动课,如低年级开展“居家劳动一小时”活动,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中年级围绕 “小馒头大世界”劳动工作室等开展劳动实践;高年级开展校内“丰收节”、校外志愿服务实践活动。

二是开展项目化探究。学校注重学生个性化差异,活动内容除必选项目之外,学校还精心设计了自选劳动项目,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主认领并进行探究。

三是注重科学评价。打破传统的评价模式,将家务劳动、内务整理、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劳动内容纳入评价范围,并逐步丰富、优化、完善,构建起家长、社会、学校一体化评价体系,共同监督,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四是搭建家校共育桥梁。学校开展的劳动课程打通了学科与生活的壁垒,链接了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在全面推进课程教学实践化、校内劳动常态化、家庭劳动经常化、社会实践多样化的实践中,师生劳动素养得到提升。

寿光市明珠小学

以实践为载体

构建家校社劳动教育体系

寿光市明珠小学以实践为载体,构建家校社劳动教育体系,让劳动内化于学生之心,根植于学生之心。

一是坚持劳动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学校把劳动教育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确保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多样性。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社区清理小广告,到街头做小小志愿者、小小宣传员。在端午节,师生进餐厅包粽子,慰问社区孤寡老人。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二是坚持劳动教育与智育相结合。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植物种植活动,通过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学会科学的种植方法,培养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珍惜生命的情感,从小形成环保意识。

三是坚持劳动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学校积极打造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辟了学校“红领巾小农场”,按照节气时令种植农作物和蔬菜。坚持开展劳动周,引导学生积极干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孝德品行。

四是创新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学校配备专职教师,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精心制定劳动教育清单,实行积分打卡式评价,保证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寿光市上口镇中心小学

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打造农村学校育人新样态

寿光市上口镇中心小学因地制宜,依托当地地域优势和产业特色,全力打造农村学校立体育人新样态。

一是建设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在校外,学校立足农村地域特点,创新开展“校园菜地”劳动活动,打造校外实践基地;在校内,依托上口镇“中国窗饰之乡”的地域优势,打造“一廊四展室”校内实践基地。此举让学生既能走到校外亲身体验,又能在校内开展劳动知识探究。

二是打造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学校将劳动教育课程化,科学设置目标计划、教学过程、课程评价等,构建一整套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中育人,在劳动中成长。学校开展的“窗·帘”校本课程研究,融合了综合实践课程、美育书法课程、全科阅读课程等,努力做到了全学科育人,同时构架起了家校共育的桥梁,成为学校探索农村家校合力育人的突破口和新路径,深入挖掘育人资源,构建起社区全链条育人的新格局。

三是化整为零因材施教。学校所在镇区有80余家窗饰企业,从业人员近2000人。学校积极对接社区邻居和当地企业,积极为学生拓宽劳动实践渠道。学校根据不同学生年龄特点,对不同班级开展相应劳动实践项目,调查采访、动手实践、梳理成果、形成报告,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和亲身制作中学习劳动技能,培养良好品质。

寿光现代明德学校

让劳动“硬核”教育

为学生成长培根

寿光现代明德学校把劳动教育作为践行立德树人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赋予劳动时代内涵,促进劳动教育常态化开展。

一是科学设计,形成循序渐进的内容体系。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要求和培养目标,构建了科学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开发了包含农作物种植、孝心银行等内容的校园劳作实践、创造美好生活等课程群。每个年级都有适合各自年龄特点的课程清单,积极构建“培劳”课程体系,探索劳动教育实施策略和评价机制,让劳动在学校扎根。

二是多方合力,建构协同育人的教育场域。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自然离不开家庭、社会的配合。学校联合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劳动教育,邀请入校开展亲自种植、亲子劳动。联合社区和社会组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益劳动,在服务他人和服务社会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长大后能够创造性的劳动。

三是多元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学校把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作为评价的价值追求,对劳动教育的评价目标、内容、方式等进行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全面提升劳动素养。

昌邑市奎聚街道十字路小学 

构建“三大体系”

打造农村小规模学校劳动育人新模式

昌邑市奎聚街道十字路小学着力构建“三大体系”,发展“劳谦君子”教育。

一是构建五育融合课程体系。学校立足根基深厚的学科课程和主题活动,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进行对接,着力构建“文化传德”“慧根生智”“励志健体”“润心行美”“君子能劳”五大主题课程,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

二是构建校内外双平台资源保障体系。十字路小学主要依托校内外“双平台”,打造劳动教育的人才和资源保障体系,促使学生能劳、会劳、知劳、懂劳、爱劳。

三是构建“十小劳动幸福银行”评价体系。学校建立“劳动幸福银行”课程式评价体系,融入财商教育,构建基于劳动创造价值促进成长的评价与积分标准,逐步完善学生在劳动课程和育人活动中促进个人成长的评价体系,实现多元评价、及时反馈、诚信记录的“评价育人”功能。

昌邑市龙池镇龙池小学 

发展峥嵘劳动教育

传承红色精神文化

昌邑市龙池镇龙池小学立足龙池革命老区红色传统资源,着力发展峥嵘劳动教育,传承红色精神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基于“三维”场域和“四化”理念,规划建设“一馆一坊三室一长廊一基地”,实现劳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综合育人价值,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三维场域”是围绕“爱学校·校园班级劳动”“爱我家·家庭亲子劳动”“爱家乡·公益志愿劳动”三个系列“体验式”劳动教育。

“四化”理念是指建设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体系,建成3个专属资源教室;实施立体化多元动态评价,开发学生劳动教育成长手册;促进平台化项目融合共建,组成五老志愿者、家长志愿者、杰出农民代表等60余人劳动教育指导团;创新班本化特色劳动品牌建设,开展班级劳动教育创新行动。

学校对接“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等,开展“红色文化”志愿讲解和劳动实践,参与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做形象代言和公益志愿劳动实践,引导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昌邑市下营九年一贯制学校 

发展陆海融合劳动教育

培养新时代海式少年

昌邑市下营镇九年一贯制学校秉承“陆海融合”理念,多维融合,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一是创新家长学校模式,开通线上智慧家长课堂,线下家校互访活动,线上线下双引擎,多维融合促发展,建设家校育人课程超市,开发家庭教育主题课程。

二是利用行知苑、蔚蓝馆、浩源养殖场等校内外实践基地,从“劳动小达人、自然小农人、海洋小卫士”三个维度,进行陆海融合。成立了“巧手编织”“贝壳艺术制作”等8个海洋社团和“小小农场”“花卉培植班”等8个体验种植社团。举办“讲海洋故事”“学编织技巧”“展贝壳文化”“学农耕技术”等一系列活动。

课程的研发,让孩子们增长了劳动技能、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培树了劳动光荣的观念。学校的办学特色显著,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盛赞。

昌邑市奎聚街道李家埠小学 

耕读教育,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昌邑市奎聚街道李家埠小学坚持开展“耕读教育”,耕读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创新开展了农耕文化、工匠精神、劳动体验、现代创客“四位一体”综合性劳动教育。

一是构建“劳动 技术”课程框架,编辑“多彩的劳动”校本课程,涵盖“个人内务整理”“日常家务劳动”“小小厨艺能手”“家庭净化美化”等八类体验课程。

二是创新“主题 循环”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劳动体验馆,设置了“脱粒农场”“陶艺工坊”“衣物清洗”“厨房制作”“豆浆作坊”等主题体验区。

三是优化“传统 现代”体验内容,引入传统劳动工具、传统益智玩具和传统技艺项目,对学生进行农耕文化、劳动技能、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等综合性教育。

四是打造“创意 共享”创客空间,设置动力小车搭建、创意折纸、创意泥塑、创意拼盘、创意剪纸等项目,让学生体验创意的乐趣,全面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习了技能、陶冶了情操、涵养了品格,促进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昌邑市柳疃镇柳疃学区小学 

创新“四融”措施 推进劳动教育

昌邑市柳疃镇柳疃学区小学坐落于丝绸之乡,学校定位发展“丝路绸语”文化教育,着力创新“四融”措施推进劳动教育,增强学生对劳动和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实践力。

一是融入基地,搭建劳动的平台。学校开辟校外实践基地,已拥有万亩桑园、中国柳疃丝绸博物馆等挂牌共建丝绸课程实践基地;打造“桑蚕丝锦”四个主题场馆,让学生接受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是融入课程,散发劳动的芬芳。学校根据“丝路绸语”课程建设,实施劳动教育。其中农事劳作包含田园放歌、快乐种养等主题;劳动创意包括创意布贴画、制茧小达人等主题,培养了学生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是融入活动,体验劳动的幸福。学校从节日、少先队、班级以及其他传统活动中挖掘劳动教育的因素,开展“蚕花居里养蚕忙”“锦缎馆内巧飞针”等活动,让孩子们亲身实践、参与体验,达到以劳养德、以劳启智、以劳育美、以劳健体的效果。

四是融入评价,激发劳动的热情。学校构建了测评量表、最美农场、小小农博士等评价系统,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

昌邑市育秀学校 

推进“一体化四育进阶”劳动教育

为提升全校学生的劳动素养,培养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态度。昌邑市育秀学校充分挖掘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健身。整合校内外劳动资源,构建“一体化四育分段”进阶劳动课程体系,实现劳动教育的课程化、情景化、主题化。

一是开齐开全劳动课程,每周不少于1课时。多维度搭建特色劳动课程群、分学段设置劳动教育清单,开设劳动知识、校内劳动、家庭劳动、社会劳动、主题劳动等课程。

二是创设体验式劳动情境,建设一处400平米的“校内小农场”,组织学生进行播种、除草、观察、记录。提供校内值日生、秩序监督员、配餐协助员、图书管理员等劳动岗位,让学生增强劳动体验。

三是利用主题节日,开展五一节“我与父母换角色”活动,端午节学习包粽子,家校合育,用劳动打好学生人生的底色。

昌邑市凤鸣学校

劳动教育

让孩子具有幸福生活的能力

昌邑市凤鸣学校注重以“让孩子具有幸福生活的能力”为理念,深化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劳动教育体系建设。

一是依托校内劳动实践场所,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劳动教育内容。开展校园卫生劳动教育和校内种植劳动实践教育,除日常的卫生清扫外,组织学生清除校园内、操场及周边环境的杂草,在学校种植园,种植各种蔬菜,观察种子发芽生长过程,比较植物的异同点。

二是劳动实践与节日、学科相结合,开展校内生活技能提升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动手制作花灯、剪纸,体会手工制作的快乐;在生物延展课堂,学生自主制定合理食谱,为家人准备年夜饭;植树节期间,各班积极参与“我为班级添点绿”活动,不仅能美化教室,学生还能随时观察、记录植物生长过程。

三是制定合理的家庭劳动清单。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完成,在做家务的过程中体会劳动之美。开展校外公益劳动,奉献爱心。通过以上劳动实践活动,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升了自我动手实践能力。

昌邑市石埠初中

“四条主线”推动多维性、

融通性劳动教育实践

昌邑市石埠初中注重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铺设“四条主线”推动多维性、融通性劳动实践教育活动。

一是“善导”。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入户走访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家庭环境,科学制定劳动教育计划。

二是“深学”。教师在各科教学中挖掘渗透劳动教育内容,积极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学校、班级定期召开“我爱劳动”主题演讲和“劳动教育”主题班会,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

三是“致用”。建立“校园劳动基地”“校外研学基地”“家庭小种植、小饲养”“家务小保姆”“社区志愿服务”等5类劳动实践基地,为学生学以致用,参与劳动实践提供活动平台。

四是“考评”。既考核学生的劳动知识、技能、成果等“硬件”,也考核学生的劳动观点、态度、习惯等“软件”,实现考核评价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

昌邑市第一实验小学

基于亲子种植课程

实施微观系统劳动教育

昌邑市第一实验小学注重基于亲子种植课程,实施微观系统劳动教育,引导学生体验种植的乐趣,感受劳动的喜悦,激发孩子们关注自然、关注生命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丰富家长和孩子们的业余生活,促进亲子间的和谐。

一是家校合力,精心准备。教师开展亲子种植课程指导,家长和孩子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准备各种蔬菜、农作物种子及种植工具,用玻璃瓶,塑料瓶等容器种植。

二是家校共育,精细观察。家长拍摄下和孩子的种植过程;教室设置种植区,每个小组带来一盆绿植放到种植区一起观察;教师设计观察记录表,每个同学写出一篇种植日记。

三是实施评价,促进成长。活动最后,每小组评选出优秀作品参加学校评选比赛,选出优秀小组、优秀个人和优秀班级。学生在与家长共同种植的过程中,体验了种植带来的快乐,培养了良好的环保意识,能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

昌邑市都昌街道都昌小学

开展“劳动砺心智

劳动促成长”实践教育活动

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养成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好习惯,昌邑市都昌街道都昌小学开展了以“劳动砺心智 劳动促成长”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

一是让孩子在学校“阳春卉新园”劳动实践基地给小麦浇水、除草、施肥,感受劳动的乐趣。

二是走进社区,进行垃圾分类、清理小广告、宣传环保,体验劳动的意义。

三是在家中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接受锻炼,磨练意志,培养习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