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专业和我想的差不多,(学习)条件甚至还要更好一些。”
相较于初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青涩和局促,如今的钟芳蓉身上多了些从容。再谈起去年夏天的那场“热闹”,钟芳蓉说:
“保持平常心吧。”
距离那场舆论风暴已经有几个月了,外界对“钟芳蓉事件”持续不断的讨论似乎并没有对她造成什么影响。
突如其来的“流量”于这个普通女孩来讲,好似只是一次互联网的狂欢。热浪褪去,当人们冷静下来,再次回望钟芳蓉的成长,你其实不难发现:
这个普通女孩的背后,其实还隐藏着另一种,隐秘而伟大的力量。
在钟芳蓉最近一次的采访中,她时刻保持着冷静与克制的姿态,唯独在讲起儿时经历时,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在她的描述中,自己的儿时与田野相关,同时也与思念相关,而恰恰也正是这些过往,成就了她今天的一切。回顾钟芳蓉此前的岁月,这个由爷爷、奶奶带大的女孩,与父母团聚的时间并不算多。为了能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在女儿八个月大时,钟芳蓉的父母便远走外地打工。“想让女儿好好读书”成了刘小义与钟元位这对农村夫妻外出闯荡最初也最大的动力,也推动着钟芳蓉一家走到了今天。
钟芳蓉
从前钟芳蓉的母亲刘小义在一间制衣厂里工作,每月仅有6、700元的工资,日子过得极为拮据,但无论眼下多苦,想起家中的女儿,夫妻二人仍感觉日子极有盼头。彼时,刘小义与孩子见面的时间仅在过年那几天。所以春节前后,往往是钟芳蓉最开心的时候。每次听闻父母回家,她都会跑到马路上不停张望等待,盼着他们能带些好吃的回来,也盼着一家人能早早团聚。“平常都是和外婆睡,但是我回来了她就哪里都不去,就靠着我睡。”说起这些,刘小义脸上总挂着笑,但想想便又红了眼睛:“每次回家都觉得小孩子长大了,模样也变了,都有点不认识了。”
回忆女儿成长,刘小义几次落泪
在母亲刘小义和钟元位的记忆中,女儿性格内向却很懂事,极少主动向他们要求什么,但他们还是能在交流中感受到孩子细微的情绪,例如对知识的渴望。因此,当老师提出让钟芳蓉转学到市里读书时,刘小义和钟元位都没有犹豫,赶忙办了手续。市里学校每年需要1.2万元的学费,这对于钟芳蓉一家来讲是一笔“巨款”,周围人劝他们放弃,因为“女孩子不需要读很多书,早晚要嫁人的”,可钟元位却说:外出打工多年,钟元位与刘小义的内心对女儿始终有亏欠。现在孩子一直渴望的读书机会就摆在眼前,他们想,总要试一试。“你想要什么都可以跟妈妈说,只要能做到的,妈妈都答应你。”面对孩子的未来,钟元位与刘小义甘愿倾其所有,这是作为父母本能的“勇敢”,同时也成为了钟芳蓉在日后不断“突围”的底气和动力。“他们提供了我学习的条件……也非常重视我的成绩,如果我考的不好,他们会鼓励我,跟我说尽力就好,让我减轻了不少压力。”
钟芳蓉谈父母
对于父母远走他乡的决定,钟芳蓉完全体谅,也清楚这些短暂离别的意义:成长路上,孩子与父母的每一声告别之后,都藏着面对明天的勇气。今天缺席的“团圆”,其实都是为了明天更好的“陪伴”。
攥着父母辛苦赚来的学费,钟芳蓉迈入了市里的学校,同时到来的,还有一个足以改变这个女孩整个命运的机遇。整个中学时代,钟芳蓉的成绩都名列前茅。作为老师眼中冲刺清华、北大的“种子选手”,她期待的未来触手可及,而这份盼望也终于借高考照进了现实。钟芳蓉高考时,刘小义和钟元位因为工作的原因都没有回家陪考,就连孩子的成绩都是通过老师才知道的:刘小义和钟元位“完全没想到女儿会考这么高的分数”,意料之外的“收获”让一向寡言少语的钟元位高兴得直掉眼泪,刘小义也兴奋得好几天没睡好觉:当巨大的喜悦摆在眼前,钟芳蓉父母的激动溢于言表,然而仅是几天后,一股莫名的不安便涌上了心头。因为报考了北大“冷门”考古专业,钟芳蓉一夜成为了网络红人。与流量同时到来的,还有质疑与争论。“毕业就失业”、“一定会后悔”、“根本挣不到钱”……很多负面言论纷至沓来,讨论中,母亲刘小义也开始担心起来。在女儿报考北大考古专业之前,刘小义和钟元位对于考古的理解仅限于“研究古董和历史的”。听到别人说这个是“大冷门”、“没前途”,他们难免心慌。因此,刘小义也曾发短信劝女儿改变想法。有好几次,她甚至找到了钟芳蓉的学校,希望老师能说服女儿再另选一个相对热门的专业。“我们什么都不懂,但是我们知道她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她是一个有梦想的人,她要去实现她的梦想,我们尊重她的一切选择。”的确,常年外出拼搏,刘小义和钟元位所期盼的,无非是让女儿拥有选择的权利,现在,从前对于未来的呼喊都有了回应,他们又为何要去阻拦呢?这之后,刘小义和钟元位坦然且欣然地接受了孩子报考北大考古系的决定。外界依旧议论纷纷,可他们已选择遵从内心:“我们是穷,但是我希望女儿不要只考虑赚钱,而要想想怎么样才能不像我们一样,一辈子忙忙碌碌却活不明白。”在他们看来,孩子的人生需要有柴米油盐的市井烟火气,也要有理想带来的光亮和希望。
钟芳蓉父亲谈女儿读书
“做父母的都想孩子好,孩子喜欢的事情,就支持她去做,她快乐就好。”回看钟芳蓉的成长,钟元位与刘小义虽有“缺席”,但从未“缺失”。在琐碎、无奈的生活里,亲情是一往无前的“永动力”。辛劳半生,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为孩子铺就了一条通往明天的路。这条路打破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壁垒,也赋予了钟芳蓉坚定选择理想的勇气和果敢。这一路,他们与女儿团聚的时间并不多,却给予了孩子另一种形式的“陪伴”。就像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叮嘱和鼓励,即使无法陪伴孩子左右,他们也在用实际行动表明:“孩子,无论接下来的路多苦多远,只要你想,我们便可以一起全力以赴。”
当舆论将钟芳蓉送上风口浪尖,这个普通女孩的身上便多了一些标签,而这其实也是“钟芳蓉事件”能发酵至今的理由之一——她已从个体变成了“群体”。和钟元位和刘小义一样,张哲与李冬梅在一年前也做出了远走他乡,进城务工决定。出身农村,家境一般,趁着年轻到外面搏上一把,似乎成了这个家庭唯一的出路。“一出来就是一整年”,张哲与李冬梅虽然想孩子,可盘算了回家昂贵的路费和请假要扣的工资,他们还是决定将思念埋在心底:作为长途货车司机,这是他在外工作的第四个月。此前受疫情影响,他的“生意”并不算好。家中的女儿还小,需要爸爸陪,也要钱生活。生活没有给这位父亲太多的选择:“拿起砖头不能拥抱你,放下砖头养不起你。”这样的矛盾和无奈,几乎每天都在刘志丰的身上上演。李龙,大型互联网公司的设计师,因为一个新项目着急“上线”,他被派驻外地工作,已经近两个月没有回家了。“互联网是个「青春饭」,距离35岁失业不远了,不拼「卷」不过年轻人。”“大厂”让李龙碰到机遇,同时也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年轻人源源不断进入公司,李龙时刻担心自己一步跟不上,就会被时代“淘汰”。职场的残酷从来不是纸上谈兵,那些全是赤裸裸的现实。日常“996”的工作模式已让他应接不暇,对于家中年幼的孩子,他为数不多能做的,就是依靠手机与孩子交流。李龙时常会听到儿子这样问自己,稚嫩的声音从话筒传来,一字一句皆是孩子的思念,也是父亲无法言语的遗憾。身为独立个体,张哲夫妇、刘志丰、李龙的经历也许各不相同;可作为父母,他们的心思却不尽相同——忙忙碌碌小半生,他们拼命争取的是事业,也是孩子的明天。为了能将子女推向更好的远方,他们从不抱怨,只是在想起家中的孩子时满心遗憾。面对这样的问题,张哲夫妇、李龙、刘志丰都陷入了沉思——一场特殊的绘画,勾勒出孩子的成长,也描绘出为人父母的心酸。
成为“大人”之前,孩子都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眺望远方。因此,很多父母只能义无反顾地向前奔跑。过程中,孩子与父母总会面对分离,于是很多东西便成了存在于照片和电话里的“陪伴”。这是一种无法团圆的遗憾,却也同时为孩子构建起了稳固且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关键时刻给予孩子底气,推动他们一直向前奔跑。在很多孩子的成长之路上,当触手可及的团聚无法实现,父母真正给予“钟芳蓉们”的,其实是心与心的陪伴和互动。相聚也许无法如期而至,但父母“无形的陪伴”却从未缺席,这是关心,也是大力智能作业灯在这个春节送出的,另一种形式的陪伴——面对孩子与父母不得已的分离,大力智能作业灯虽然无法削减地理上的距离,却能通过高科技的连接,让远在外地的家长也可以更频繁地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作为国AA级护眼台灯,大力智能作业灯为孩子书桌作业提供无频闪、无蓝光危害的润眼级呵护。照明之外,大力智能灯也给予了孩子如父母一般的呵护与温柔。产品特有的远程作业辅导功能,连接家长和孩子,让二者可以及时、有效地沟通。与此同时,通过家长端app,家长也可以及时和孩子进行双向的语音视频通话。如此,即使家长出差加班,也能远程陪伴、参与孩子的作业辅导过程。家长之外,孩子也能通过台灯将完成好的作业一键传输,家长在手机上就能智能批改,反馈作业结果,从此实现主动互动,良性成长。产品本身更自带辅导能力,通过“指哪查哪”的中英双语点读,计算题讲解,自主听写等智能作业工具,帮助孩子解决作业问题,减轻家长辅导负担。“团聚”是陪伴的方式之一,却不是唯一的形式。当触手可及的团聚无法如期而至,但愿心与心的陪伴从不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