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想要出彩,别光顾着埋头干,还要学会找衬托!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第24卷,汉纪十六

汉昭帝元平元年(丁未,公元前74年)

【原文】

昌邑群臣坐在国时不举奏王罪过,令汉朝不闻知,又不能辅道,陷王大恶,皆下狱,诛杀二百余人;唯中尉吉、郎中令遂以忠直数谏正,得减死,髡为城旦。师王式系狱当死,治事使者责问曰:“师何以无谏书?”式对曰:“臣以《诗》三百五篇朝夕授王,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诵之也;至于危亡失道之君,未尝不流涕为王深陈之也。臣以三百五篇谏,是以无谏书。”使者以闻,亦得减死论。

【译文】

原昌邑国群臣都被指控在封国时不能举奏刘贺的罪过,使朝廷不了解真实情况,又不能加以辅佐、引导,使刘贺陷于罪恶,一律逮捕下狱,诛杀二百余人;只有中尉王吉、郎中令龚遂因忠正耿直,多次规劝刘贺,被免除死罪,剃去头发,罚以“城旦”之刑,白天守城,夜晚作苦工。刘贺的老师王式也被逮捕下狱,罪应处死,审案官员责问王式道:“你作为昌邑王的老师,为什么没有上述规劝?”王式回答说:“我每天早晚都为昌邑王讲授《诗经》三百零五篇,遇到涉及忠臣、孝子的内容,未曾不为其反复诵读、讲解;遇到关于无道之君使国家危亡的篇章,也未曾不流泪为他详细陈说。我是用《诗经》三百零五篇来规劝昌邑王,所以没有专门上书规劝。”审案官员将王式这番话奏闻朝廷,所以王式也被免除死罪。

【解析】

刘贺被废,被贬到现在的南昌。

刘贺被废之后自然要对其进行一系列的处理。

上面这段材料就是其中之一,即对刘贺原来的臣子进行清算。

为什么要把他们给杀了?原因有三个。

其一,他们是刘贺旧臣心腹,如果刘贺想要搞事情,必然也要以此为本。

将其杀了,刘贺党羽全无,光杆司令一个想干什么都不成。

其二,刘贺这些臣子,经历起伏,从权力中心落败,属于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试问,享受过权力富贵,他们甘心吗?大概率是不甘心的。

既然不甘心,那么就要伺机报复、搞事情,刘贺在这种人的撺掇下,极有可能会做出什么坏事来。

其三,这些人不杀,不按罪名,如何说明刘贺荒淫无道?

注意,材料中第一句话“昌邑群臣坐在国时不举奏王罪过”

逻辑是刘贺有罪过,而这些人不奏报。

将其以此“不举奏”为罪诛杀,那不就是反向证明了刘贺有罪的客观事实?

更是侧面为霍光等人废刘贺提供了合理性。

但是注意,材料中有三个人没有杀,王吉、王式、龚遂。

至于原因,材料中也都提到了,这三人对刘贺有过劝谏的行为.

以行论心,他们并不是刘贺的帮凶,该说的、该做的都做到,只不过是刘贺不听而已。

但是,要我说,不杀这三个人,还有三个更深的原因。

1.反衬

霍光废刘贺的深层理由这里不细说,但是霍光对外宣称的废刘贺,因为他荒淫无道,在位20多天就干了1000多件坏事(要抹黑一个人,无论他干什么都是坏事)。

光说没用,还要证明。

杀刘贺的臣子是其一。

如果说刘贺及其臣子都是天下乌鸦一般黑,都是混蛋,反而无法衬托刘贺无道。

就如同一滴墨滴入污水中,你能看的到吗?

而不杀王吉、王氏、龚遂就是通过他们有劝谏、忠义的行为来衬托刘贺无道。

就如一滩污水中滴入几滴白色油漆,反而衬托了污水的浑浊不堪。

但是,刘贺真的无道?如果真是的话,那么这几个劝谏的人恐怕早就被他杀了,否则也不会带来长安。

从这点来看,刘贺虽然混,但是本质还是不错的。

并不是说话不好听就喊打喊杀那种。

2.口实

如果把刘贺的臣子都杀了,的确是做到斩草除根,免除后患。

但同样有个风险,霍光等人是不是在试图隐藏什么?

否则为什么要把这些人都杀了?

这种无端的猜测,颇有阴谋论的味道,但是效果却极其诛心。

与其将来出现如此状况,那么不如故意放个口子出来泄压。

不杀王吉、王氏、龚遂就有此作用。

3.树名

上面两点更多是从避免损失的角度去谈为什么不杀王吉、王氏、龚遂。

不过,不杀王吉、王氏、龚遂却有好处。

当然,这里的好处并不是说得了人才。

而是通过不杀王吉、王氏、龚遂来树立霍光就事论事、公平公正的美名。

虽然这三人是刘贺的臣子,要处理也可以。

但是,我霍光并不搞一刀切,而是就事论事。

哪怕他们就是刘贺的余孽,但是他们做了该做的事,那么就按照法度来。

反正他们的主子已经废了,且又无法造成危害,还不如高抬贵手,用来展现自己的仁义、公正。

再退一步来说,这三人有劝谏的行为在,如果霍光依旧把他们杀了,权力上完全没问题,但是如此严苛,会不会让人觉得有些好杀?

再再退一步,这三人本来都要死了,现在霍光放过他们,有没有施恩、收心的意味在其中?

尤其是他们有刘贺余孽这个标签在,如果将来启用,势必要感恩戴德紧紧抱住大腿。

当然,这个有点过渡解读了,但是这个效果确实有的。

【启发】

要我说启发,这个反衬最有意思。

当然,要说用并不是通过踩别人来凸显你。

以前,我看过一个分析。

单位里面有个员工,每天听话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还有一个就有点油滑偷懒。

某天,单位要加班,两人都主动留下来了干到深夜。

你觉得领导对谁的感观最好?绝大多数人会想第一个。

但是实际情况是后者。

因为前者的表现拉高别人对他的期望觉得他就这样的人,那么他继续如此做并不觉得有什么,只会觉得本就如此。

但是后者因为之前的表现,觉得他不行,但是这次表现却突然来另一个大转弯,反而会觉得他这个人不错,关键是还是靠得住。

这里并不是让大家去学后者。

而是想说明,如果你想让自己的行为出彩,就要学会找衬托。

而这种衬托,可以是外部找,也可以是通过自身锐变来衬托。

但是注意,主动通过踩别人来衬托自己,最好不要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