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此话何解?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一些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农村俗语也颇为有趣。就拿这句“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来看,它无一例外彰显出了前辈们的智慧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其实要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咱们还需要先从它的字面意思来了解。这里我们正确解读两个气象学名词:大暑和中伏。
大暑
大暑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日,通常在每年的公历7月22日、23日、24日这3天之间,它代表一年当中最热的时期,意思就是天气热到了极致。
今年的大暑时节是公历7月22日这一天,这时间段农作物生长速度加快,也正是我们大西北河西走廊农村麦收的季节。等到公历8月7日,立秋时节来临,持续一段时间的“秋老虎”之后,天气逐渐转凉。
中伏
孩提时代最开心的一件事莫过于“三伏天吃西瓜”,“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中伏,即三伏中间的一伏,通常指的是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
这么说很多朋友可能不太明白,因为他们连“庚日”是啥都搞不清楚,别着急,容我来慢慢给大家解释。
稍微懂点历法常识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我国古代采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并不是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元纪年。而“庚日”的出处来自于天干的10个数字其中之一: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因为天干是10个数字,所以每隔10天就会出现一个“庚日”。
咱们拿今年举例子:今年的夏至是公历6月21日,夏至后包括夏至(夏至这天是庚子)第四个庚日的公历日期是7月21日,也就是说:公历7月21日这天是中伏头,公历8月9日这天是中伏尾,从7月21日到8月9日的这段时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伏。
是不是感觉有点凌乱和高深莫测?其实我上面已经讲解的非常清楚了,只是牵扯到一些古代的历法知识,有人可能看不太明白。不过也没关系,教给大家一个最直接简单的方法:花2块钱在书店或者书摊购买一本正版的老皇历,上面不仅有详细的公历、农历日期,而且还标注了干支、节气等等气象知识,我们只需要“对号入座”,就能查询出你想要的结果。
今年是不是“大暑中伏前”?
我们来分别看看今年大暑和中伏的具体日期。大暑公历7月22日,中伏公历7月21日。很显然,中伏在大暑前面,并非“大暑中伏前”,而是“中伏大暑前”,这样也就很好理解了。
大暑中伏前,为何会出现荒年?
“大暑中伏前”,这就意味着今年的三伏天过得比较快,秋天也会更早到来。老人们常说“立秋凉飕飕”、“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天来得越早,对农作物的生长越发不利。农作物生长需要阳光,得不到阳光滋润的庄稼成熟期非常缓慢,从而会严重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故此也就有了“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一说。
如上判断,今年必定是丰收年
老祖宗说“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可按照今年的实际情况来看,很明显属于“中伏在前,大暑殿后”,这也就预示着今年必定是一个丰收年,而非荒年。你别说,有时候老祖宗的这一套民间俗语是真的灵验,全国各地从南到北夏粮喜获丰收,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不正应了前辈们总结的这句农村俗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