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我直言,你对玻璃窗一无所知
人们常常对熟视无睹的事情一无所知。
不是不需要,真是不知道!
玻璃窗蕴含半部采光史加半部采暖史。
钱钟书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
今天,当人们躲避忙碌焦虑一宅了之时,不妨打开这扇窗⋯⋯
东北民俗人人皆知:窗户纸糊在外。
以纸护窗别说东北,全亚洲都差不多。
东北冬季苦寒,会用纸条把窗户糊起来御寒这不奇怪。
漫漫长冬糊在屋里的纸易被水汽弄湿,被寒风吹坏的可能性很大。
此民间智慧,可沈阳却并非家家都如此。
看看沈阳早期的照片,窗户纸多数都是糊在窗棂里面的。
这就怪了!这关东窗户纸糊在外,沈阳咋就这么标新立异?
也许,一是奉天不像吉黑那么冷,窗户结露没那么严重;
二是沈阳为标准的移民城市,仍留有许多关内习俗。
干嘛不用玻璃?今天的孩子没准会这么问。
呵呵,这是清代,哪来的玻璃制品。
亚洲中、日、韩当时全部都以纸挡窗。
康熙五十九年(1720),朝鲜使臣李宜显路经沈阳注意了当地人家的窗户。
李宜显观察到满族居室门多独扇或双扇对开,门前垂“青布帘子”,
里屋每间南面都设有两个或三个并排分上下两层的大窗。
每窗都是用木轴插入窗框,“自内开闭”不用铁轴。
当然,他边观察了窗户用纸。
“多糊以我国(朝鲜)白纸,以近我国,易于觅得也。”
奉天诗人咏:“砧杵声多力不降,高丽纸薄快糊窗”,劝人深秋捣衣及早糊窗御寒。
这种纸为“高丽纸”,在奉天四平街纸行一直有售。
但朝鲜使臣不知道,奉天人家的窗户纸一般都要喷以盐水或苏油,
为使窗纸更耐用且避免暴风雪冲击脱落。
最关键的是这样可以增强窗户的明亮度。
采纳自然光是屋居最经济的照明方式。
虽然4300年前玻璃就出现在中东两河流域,中国的玻璃史也超过了三千年。
但是漫长的演进中,古人称的“琉璃”,却等同于宝石类的奢侈品。
重要的是,易碎的铅钡琉璃与今天钠钙玻璃几乎属两个不同物种。
传统琉璃虽绚丽璀璨,但是因烧成温度低而难成形、透明度差。
海陆丝绸之路输入中国的玻璃制品,一直是上层社会生活的点缀。
隋唐时虽掌握了钠钙玻璃冶炼方法,可仍用于奢侈消费。
实际上,中国传统瓷器烧制的釉,与现代玻璃本质上是一样的。
遗憾的是中国瓷釉领先世界一千年,玻璃却因忽略而错失主咖角色。
年龄大些的人仍记得:1980~90年代,很多办公桌面上会压一块大玻璃板。
这种流行的背后,是中国平板玻璃技术的突破,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生产。
历经百年磨砺占据世界平板玻璃C位。
此前大块平板玻璃技术只有英美掌握。
玻璃虽廉价,可做到又平整又巨幅,全世界到1959年才实现。
就同清末人家安不起玻璃窗一样,平板玻璃是大工业技术下的蛋。
初始的平板玻璃一般需切小块再打磨平整,块稍大一点都是土豪消费。
平板玻璃清初就进口了,康熙年圆明园西洋建筑已安上玻璃窗。
至乾隆年间,玻璃这种昂贵的舶来品已在宫中多有应用。
良好的的采光和围护性取代传统的糊窗纸,让建筑的内外都通透明亮。
1904年,山东博山建成中国第一个平板玻璃厂,以“吹筒法”生产平板玻璃。
“吹筒法”是把玻璃液吹成圆筒型,再以机械切开、摊平。
如此玻璃水平面是可想而知的,需后期磨平,成本很高。
有人以为,平板玻璃在沈阳的使用始于沙俄建谋克敦车站和华俄道胜银行。
其实,至少道光时沈阳就使用平板玻璃。
沈阳的使用也体现在高档消费上。
道光年间,沈阳客马车制作用上了单块玻璃。
这是将传统载客“大车”精心“消费升级”。
客车商家在精制木车同时,在车篷车上焊锡挂玻璃,显得十分华丽。
这种车体尺寸较小,车厢长约三尺六寸,以马驾辕。
道光十二年(1832),赴满洲的朝鲜使臣金景善曾有详细记载:
“太平车者乘车也。⋯⋯上为屋可容二人,屋上为盖以覆之。”
“以青布或绫缎或羽缎为帐以遮之前为车户,垂缃帘或锦障⋯⋯左右傅玻为窗,以便窥望。”
1876年《沈阳百咏》载:“玻璃照灼日光腾,白纸窗虚结绮棱。”
是说沈阳人开始给窗户安玻璃,隆冬结霜花。但嫌贵又不全都换成玻璃的。
1878年,沈阳南关教堂使用了彩色玻璃,而该传教士们的住宅早用上了平板玻璃。
法国人高调向奉天人展示欧洲昂贵的建材。
这可能是沈阳最早大规模使用的玻璃窗。
老牌工业国英国虽占据平板玻璃技术顶峰,可英国来的司督阁却表现低调。
1886年,盛京施医院依然采用中国传统纸糊窗户。
司督阁到奉天之初,以溶入当地为策略。
但到1897年,他在建女施医院女传教士住宅时,中式瓦房都安装了玻璃窗。
就像他初来沈阳时主张穿满人装束一样,这个変化是渐进的。
二十世纪前,沈阳建筑安装玻璃窗的还很稀罕。
司督阁在与地方趋同上,用了很多心思。
当然,钱也是主要的因素。
平板玻璃在欧洲广泛应用,赖于大工业生产带来的廉价效应。
但对沈阳来说,平板玻璃窗却暗示某种观念的变革。
1905~1906年,玻璃窗更多现身沈阳。
首先是商业。一些银行、旅店,如小西门外的茂林馆、沈阳馆。
1905年5月,日本正金银行出张所以半西半东的小玻璃窗出现在中街。
也是这一年,奉天大清银行以全欧式大玻璃窗在大西门建立。
此时,奉天城中的各大衙门,窗户仍在使用纸糊。最多是局部安块玻璃。
玻璃窗迅掀起时尚潮,这股潮流与当时清廷“仿行宪政”不谋而合。
1907年,新任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倡导建成的总督府,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古城一片青砖黛瓦中,一幢欧式建筑鹤立鸡群,简直就是有些乍眼。
雕花拱门、欧式大玻璃窗⋯⋯一切都成了夺眼球的焦点。
这正是徐世昌所期望的,他就想以此昭示:东省鼎新在“向文明看齐”。
以翰林出仕疆吏的徐世昌,曾一心想以新衙涤荡旧衙门之风。
虽然衙门官风是否清新尚无定论,但至少引领现代建筑风的兴起。
1907年新盛京施医院竣工,手术室不仅用白瓷砖装饰,且三面墙以宽敞的玻璃大窗采光。
徐世昌向这一新建筑捐赠3100两白银。
在随后两三年内,机关、学校引领玻璃窗之先。
1909年,东关模范小学矗立小河沿,连续的拱券门和玻璃券窗引人瞩目。
西式玻璃窗从稀罕弦目走进城市教育的视野。
1910年,奉天文会书院新楼落成,东三省总督锡良资助用地,
1911年,奉天基督教女子师范学校建立。都是一水的玻璃窗。
东北地方新政需要这样的新形式,因此都受到了当局的资助。
今天看来,清末玻璃窗有点“食洋不化”。
欧式大玻璃窗对东北冬季采暖是个挑战,何况当时窗户保暖技术尚未成熟。
但彼时玻璃窗只是新风尚的表征,而其本身却更意味深长。
1922年,秦皇岛耀华玻璃厂创立,是中国乃至远东首家采用机器制造浮法玻璃的工厂。
现代工业大规模生产让玻璃由尊贵变大众,沈阳从此处处皆见玻璃窗。
今天,中国已绝对处于世界平板玻璃技术第一梯队。
回望百年,微不足道的玻璃窗在历史宏大叙事中,可能已化成无数的碎片。
可再小的碎片,也能折射那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