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5分钟,让你彻底吃透思维导图!
一首非常好听的英文歌,一定要听完
曾少之前写过一篇关于思维导图的文章,今天偶然间翻看到,以现在的知识水平和视角来看,觉得那篇文章写得不是很好。
于是按捺不住自己想要写出更好文章的心情,在查阅了很多资料和论文的前提下,就有了今天的这篇文章。
人都是不断成长的,你可能一下子就变得完美无瑕,只能逐步走向成功。
我很喜欢哈佛大学幸福公开课Tal教授提到的一句话:
逐步累积的成功,好过雄心勃勃的失败。
今天的文章主要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讲述思维导图是什么;
第二部分主要讲述我们为什么要用思维导图;
文章的结尾主要讲述怎么样去绘制一张思维导图。
好,废话不多说,以下是正文。
思维导图究竟是什么?
说起思维导图,就不得不提英国学者东尼·博赞,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博赞认为,人类大脑在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基于一个中心点,然后再从这个中心点出发,思维呈放射状而展开。
他在研究达尔文的笔记时,发现这些笔记不是一大堆文字组合而成,而是有大量的线条、图片和其他的注释。
于是他就一直在琢磨,能不能用各种符号、线条、代码和图形的形式,来取代传统的单纯以语言符号为载体的线性思维模式,经过他自己的一番努力,思维导图就由此而生。
据博赞研究表明,当把思维导图这种学习方式应用在提高 “学习障碍者”、“阅读能力丧失”这样的人群时,这些原本被别人高唱《凉凉》的人,学习成绩竟然有了奇迹般的提高,还有一部分的人,一跃成为了同龄人的佼佼者,可以说是咸鱼大翻身。
正是有了这样的实战成绩,博赞因而乘胜追击,接连写了几本关于思维导图的书籍,随着书籍的流传,这种学习方法,逐渐被人认知和接受。
如今被我们广泛应用的思维导图,有以下四个基本的特征:
注意力的焦点,很清晰的位于图形的中间;
主题四周,被可多可少的分支所包围;
这些分支大部分由写在线条上的关键词所构成,不太重要的,可以直接用图形,符号加以显示;
各个分支彼此之间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
既然我们了解了思维导图的来龙去脉,那它的理论基础究竟是什么?作为一种知识可视化的工具和载体,它又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发挥出它的作用的?
我们为什么要学思维导图?
1,思维导图是知识可视化的重要体现形式。
传统的学习理论,学生主要依靠单方面的文字符号的形式,也就是说,学生长时间以单通道来进行学习。
但在1986年,Paivio 提出了双重编码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同时用视觉的形式和语言的形式来对知识进行呈现,更能增强知识的记忆和识别。
知识如果以图形和逻辑联系的顺序呈现出来,我们更能明白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说“一图胜千言”的原因。
2,思维导图有利于促进记忆的完整。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对于不完整的事情,天生有种冲动想要去把它给完整化。
很多人在看到下面的图片时,一般会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将它给补充成为完整的一个英文单词:HEART(心思)。
所以,当你对把一本书或者一个知识网络,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来进行呈现时,那你下一次看到它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想要去把各个知识点给补充完整的冲动,正是这样的一种冲动,保证了你记忆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我的好友叶修在知乎上,用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做了一个非常简单易懂的例子:
你看,这首诗歌如果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来进行学习,我们更能对其进行理解和记忆,即使你现在把时间和地点给遮挡住了,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你也会有强烈的冲动,想要去把它给补充完整。
这就是思维导图的力量。
3,思维导图可以帮助你建立起知识图式。
图式是什么?图式就是有组织的知识经验结构。
每个人大脑中储存的图式是不同的,即使是对于同一件事情,每个人的图式也大不相同。
举个例子,你大脑中储存的关于按摩的图式,可能只是很简单的什么按按头,锤锤肩,再揉揉眼睛等等。但在专业的按摩技师眼里,你的这些图式,可能连门都没有进,她们大脑中储存的按摩图式,比你多得多,也比你更加容易提取出来。
同样的,很多人对哈士奇和狼傻傻分不清楚,看到哈士奇就会大惊失色,觉得自己遇到了土狼,其实如果他们的大脑中,储存足够关于狗的图式,那就完全不会有这样的顾虑,因为远远一看,就知道前方有一只傻傻的哈士奇。
请问,这是土狼还是哈士奇?
图式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来的,他指出,我们在认识一件事物的时候,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个过程和周围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同化”指的是个体将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进自己已有的认识图式之中,就像按摩技师在学习更多的按摩技巧的时候,自身关于按摩的图式,就会不断增加一样;
“顺应”指的是个体的认知图式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例如你去学习按摩,那之前你的那些三脚猫的错误按摩手法,就会被逐步被更正过来。
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可以慢慢让你建立起一个事物,或者一个知识点的完整图式。
例如你在做《学习之道》的思维导图时,原本彼此之间没有联系的知识节点,被你用思维导图组合起来,经过多次的复习、提取和应用之后,今后当你再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大脑中,已经有了一整个的认识图式,这些知识节点,不再是孤立的了。
不然,别人问你这本书都讲了些什么,你很有可能会支支吾吾说不出来,因为在你的大脑中,根本就没有储存这本书完整的图式,你只能不断地去回忆,回忆,再回忆,结果再怎么努力,也是白搭。
一旦我们把一件事物的图式给建立起来之后,它就可以实现加工的自动化,所谓的自动化,就是无需我们再去刻意回忆,它也会自动的出现在我们的短期记忆之中,供我们使用。
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对狗有完整图式的人,一看到哈士奇,就知道是哈士奇,而不会静静坐下来,拼命去想眼前的这只东东,究竟是哈士奇还是土狼……
既然我们知道了思维导图的重要作用,那究竟应该怎么样才能做出一张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的制作
1,制作工具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制作思维导图的工具,像什么Xmind、MindManager 、iMindMap、FreeMind和百度脑图等等,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逐一去尝试一下,看看自己喜欢哪个软件或者网站。
但建议你一旦确定了,就好好安心下来,不要变成一个只会研究工具,而不去实践的人,偏离我们的初衷。
曾少现在用的是Xmind,基本的需求,这款软件的免费版本都能满足,如果你是土豪的话,可以开一个VIP用用,哈哈哈。
2,制作流程
第一,大致浏览一下这本书在讲些什么,浏览的顺序可以是目录、标题、索引等等,先对这本书有初步的了解;
第二,这一步主要是要对重要的章节进行阅读,看看这本书的论点和论据究竟是什么;
第三,在思维导图的中间,写上最为关键词语,再从这个词语出发,将其他的知识节点,由这个关键词语发散出去;
第四,全部绘制完成之后,再做进一步的查漏补缺,看看自己是不是有遗漏一些不该漏掉的。
其实完整的一个步骤,可以总结为以下的几个方面:
浏览书籍—>确定主题—>绘制发散—>查漏补缺
刚开始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非常难的。
就拿我之前在做《学习之道》这本书的思维导图时,其实也是很懵逼的,因为这本书虽然是一本好书,但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真的是天马行空,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没有按照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这样的套路来进行,所以做起来十分之痛苦。
在对这本书有大致的认识之后,我才慢慢抓住了各个部分的重要知识节点,这本书的电子版有600多页,但其实就讲了6个知识点,将这6个知识点进行体系化的结果,就是下图这样子:
3,定期进行复习和实践
我们为什么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定期的回顾和复习?想想我之前讲到的艾宾浩斯保持曲线,你应该就会明白了。
但复习和回顾,不是为了让我们记住所学的知识,毕竟在这个知识泛滥,大部分知识都能通过搜索进行查看的时代里,记忆力好,并不一定就意味着你有多牛逼。
我们之所以要对思维导图进行定期的复习和实践,是为了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认识图式。
当你第一次把《学习之道》的思维导图给完整时,虽然你对其有进行足够的加工,但其实关于如何高效学习的图式,你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只有在不断的复习和实践之中,才能慢慢巩固起这个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认识图式。
等到你真正在实践的学习或者生活中,无需刻意去回忆,就能将《学习之道》的知识理论给应用起来的时候,那就说明,关于高效学习的认识图式,已经牢牢根植在你的长期记忆之中了。
通过刻意练习,达到知识的自动化运用,这就是我们不断努力的终极目标,你们说是吧?
希望对你们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