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和一家五口挤70平房子,34岁考研清华的男人,有错吗?
作者 l 穆宁
来源 l 穆宁产品教室(ID:muningthink)
昨天,这样一张图在微信朋友圈里面刷爆了。
原因是一位从北京顺义出发去宁波出差的34岁男子,在北京被检出了新冠肺炎阳性。监管机构随即对他的行程进行摸底,发现他家住顺义,却住在海淀每天通勤50公里;人到中年考研清华大学,却在考研前三天被领导安排去外地出差;为了出差去医院做核酸检测,却又发现自己换上了新冠肺炎。
其实这本是千万北漂在北京生活的真实写照,但是由于疫情的原因,被无限放大到人们的视线之下。“人到中年,身不由己”,这样的经历理应被人同情。
但除了同情,我在朋友圈看到更多的是戏谑的语言和嘲讽的看待。
“中年男社畜真是不如狗”
“34岁考研....嗯”
“一家五口挤在70平米,平均一个人十几平米”
“每天50公里,地铁一日游”
......
看到这些戏谑的语言和抖机灵式的玩梗,我心里很不舒服,有一些话,不吐不快。
这些人好像通过别人的例子进行娱乐化的包装博众人一笑,可是笑过之后又剩下了什么?如果朋友圈是一个人打造自己人设的场所,你想通过这样的朋友圈塑造自己怎样的人设呢?
先不说这位中年大哥感染新冠肺炎的不幸你有没有表示同情,嘲笑别人通勤25公里有什么意义?通勤时间的长短可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吗?
2019年数据,北京平均通勤时间为56分钟。假设做地铁上下班,从顺义到海淀的距离,总时间才刚刚跨过平均线。
你知道北京有多少人单程通勤时间1个半小时以上吗?
想起当年我在京东亦庄总部实习,租房在西二旗。为了能够节约搬家的时间和换房的违约金,我坚持了一年从西二旗地铁站坐到经海路,总共要42站,总时长接近1小时40分钟。这还只是单程,为了赶上九点半上班,我必须六点半就从家出发。
虽然苦虽然累,虽然经常在地铁站里站着都能睡着,但是我咬牙坚持了下来,最后还拿到了京东正式录取的offer。
我从来没有和身边人炫耀过自己这段艰难的经历,更没有和别人灌输“爱拼才会赢”这类的鸡汤,也不会嘲笑身边通勤距离很长的同事,我只是在别人随便问我一句从西二旗坐地铁到大兴大概需要多久的时间,脱口而出:“一小时42分钟”。
说到嘲笑34岁考研清华这件事,我更加是不能理解。请问嘲笑这位大哥的人,你是什么学历?你有过为了得到一样珍贵的东西而背水一战的经历吗?
还是说说我自己的经历。我本科是学机械专业的,毕业后去了一个制造型企业做制图员。做了三年,我身心俱疲,十分想换个行业。当时我对互联网行业很感兴趣,于是我就报了某985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在职准备考研。
最后初试过了,但是因为我编程底子太弱了,复试被刷。于是我又煎熬了一年。后来就是感觉自己已经像行尸走肉一样了,每天不知道自己活着干嘛。后来我还是咬咬牙做了决定,辞职,再考一次。
我从沈阳来到了北京,因为之前自学过产品经理课程,我应聘到了一家在中关村软件园的公司,做产品经理。虽然终于算是跟互联网搭边了,但是我还不服气,因为公司太小了,很难有大的发展空间。于是我又考研了,这次报的北邮。
拿到了北邮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27岁,毕业时已经29岁了。
就像最近大火的《令人心动的offer》2里丁辉的经历。销售工作两年因为女友的一句气话毅然决定考研法硕当律师。来君合实习的他当时已经29岁了,而身边都是23,24岁的学弟学妹。
节目里让我最感动的一幕是,梁春娟律师虽然一再质疑丁辉为什么做这样的决定,还讲道:“人不能总是背水一战,你这样自己压力很大,别人压力也很大”。但面试之后,还是给了丁辉一个机会来君合实习。
虽然真实的职场远没有现实残酷,这样的例子可能并不常见。但这才应该是网络媒体或者社会传递给我们每一个人的价值观。
即使所谓的马太效应再强,圈层难以打破,但每个人都拥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权利。哪怕只有一次,只有一秒,机会永远在你手里。
可能梁律师的那句话下一句应该是:人不能总是背水一战,但有时候即使大家压力都很大,还是要为那珍贵的东西放手一搏。
最后说说“生活的暴击”这件事。谁的人生还没遇过几个坎,只有迈过去的自己知道有多难。
瑞士女心理学家Elisabeth Kübler-Ross 博士在其1969年的著作《死亡与濒死》中提到:遭遇生活的暴击或重大的悲痛,人的心理会经历5个阶段:否认、愤怒、挣扎、消沉,最终接受现实。
任何一个阶段过不去,整个人很可能就过去了。就像有些人就被暴击打倒了,再也起不来了。
遇到暴击,首先要分析暴击的合理性。假如这个事儿发生在别人身上还是不是暴击?是不是因为我血量不够,一点挫折都变成了暴击。那我需要让自己变得更强。
如果这个暴击不合理,但就是发生了,反正我们的生活就是莫名其妙发生着不合理的事情。怎么办?扛!没有别的办法。
就像飞飞在《奇葩说》节目里提到的那句话,“当命运之神狠狠的压着你的头,问你服不服的时候,你不应该跪下来感激他,而是用尽你所有的力气挺直腰板,告诉他,我特么不服。”
想活吗?想活就扛。
这个扛的过程中我们可能沉默了,可能妥协了,甚至屈服了,但是心里永远不能认怂。
我们挺过生活的暴击,不是为了谢谢它,或者说用同样的暴击对待生活,而是为了自己,和帮助过我们的人。
但我们绝不会感谢那些在我们经受暴击时,嘲笑我们无力反抗的人。
中国的每个时代都崇拜英雄,但是从古到今,仿佛悲情的英雄更容易诞生,也更被人牢记。就像文学创作一样,喜剧类文学更多的乐在一时,但被人深刻铭记的往往是悲剧。
因为相比快乐,疼痛记得更牢。
我对世界历史的了解并不多,像斯巴达克斯、拿破仑、隆美尔等英雄人物,多是从电影中有一些了解。
这些人的生平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启发,有的人明白了鸟尽弓藏的道理得以善终;有的人深挖洞、缓称王最终成为真正的王;有的人懂得迂回战术,避其锋芒、蓄势待发;更有的人知天命,急流勇退。
人们总喜欢假设、如果,但历史不会,也许悲情英雄事迹的不完美才创造了人性的完美。但不管是什么样的英雄,都是撑起这个世界的脊梁,历史记住了他们的名字。
罗曼罗兰曾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那个与一家五口挤在一起,34岁还在考研清华的人就是这样的英雄。
朴树曾在歌里唱到,“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万能青年旅店也曾唱到,“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
这个社会的精英阶层越来越希望平凡人变得越来越“平凡”,通过抖音、快手这些娱乐工具消灭你的时间外,还希望通过价值观的传递,让你渐渐明白平凡的人注定平凡,走过山河湖海,注定囿于昼夜、厨房与爱。
当人们逐渐消减对未来的憧憬,对成功的渴望,对英雄的崇拜,连热爱生活都成了一种错误。人们开始反“理想主义”,认为面对生活的暴击,你应该尽快低下头,以防伤害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