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太熟

由于阅读面阅读量的总体不够,说实话钱钟书先生的作品,记忆里我也就读过《围城》,唯一的遮羞布是可能读了不止一遍,除此之外真的想不起来其它。

杨绛先生的作品,更是惭愧,印象中不曾拜读。

万能的朋友圈中,我看到许多杨先生的名言以及她的生平简介,其中最让我心有感触同时五体投地的是她那句“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如此境界相应的伟大人格,除了肃然起敬之外我不知道其他。

相对与对老先生的伟大,最好的敬仰就是来认识反省一下自己的卑微。故事还是关于我和儿子。老话说“7岁8岁,狗嫌弃”,正清自8周岁始出现的比较明显的“叛逆期”行为,对此我们缺少准备和手段,还是用一贯的“大棒+胡萝卜”方式对之。

由于我们的简单,他越发的叛逆,甚至被我们发现有不诚实的表现,比如乘用电脑做学校作业之机,偷玩网络游戏。此行为被我与太太发现后,对其多次提出警告,甚至将之上升到人的诚信问题,要求其严肃对待。他表面答应后,改明目张胆为偷鸡摸狗,终于有一天被我们再次发现。那是我不淡定了,因为正直诚信在我们家教中是不可触及的红线。用妻子的话说,当时我被气得“心悸手抖,坐立难安,忽而雷霆之怒,忽而哀怨戚戚”。事后反省当时的失控,一方面是家教中对为人诚信的重视,引发的失望以及忧虑;另一方面是隐约的对自身教育手段不够的担心与信心崩塌。

冷静了足足1天后,我发现其实对于刘正清而言,我们和他“并不太熟”。我了解他吗?如果有朋友看过我之前写过的一则他的故事,其实我还是愿意相信,他对诚信的理解和追求都是真实的。那他为什么会变得如此的不堪呢?百思不得其解的我放弃了之前那套“苦口婆心说理,赏罚分明奖惩”的作法,决定多观察几天,什么也不做。给自己几天时间思考,给儿子几天时间喘息。

要说那几天里,我从看他什么都不顺眼,到失望至极;从几百次的劝住自己不要去干涉他,到忍不住还是多嘴和他讲道理。突然我意识到,我们的问题不是他变了,而是我“没变”。随着他年龄长大,思维成熟的过程中,我们没有变得相应的成熟。如果家长不能理解孩子不断变化的想法,怎么可能我们可以保证自己的教育方式的准确性呢?这样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观点,到底是孩子的叛逆还是我们的固执?

于是乎,一周后的某晚饭后,我再次和近日陪着小心、甚至有点唯唯诺诺的正清一起坐到沙发上。寒暄过后,我问了他几个问题,其中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你为什么明知偷玩游戏被定义为诚信问题后还屡教不改?”他在我比较耐心的引导鼓励后,不再闪烁其词。实话就是“我不知道为什么明知是错还是要做。我就是忍不住。”

实话,大实话!失望了3秒钟,我一下子意识到自己的严重错误。玩游戏是孩子最直接的快乐,凭什么我可以要求一个不满十岁的孩子要有成人可能都没有的自制力,能绝对的管理自己?凭什么我可以认为孩子“知道”了道理,就可以感性的理解那些理性的逻辑关系,从而从善如流?那些规矩很有可能在他看来就是压迫嘛。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要么暴力起义(他不敢或者说不愿意),要么就搞“地下建设”,这是人之常情啊!原来天真却又固执的我们,只会望子成龙从而自以为是的拔苗助长,还不知错。原来良好的教育,其实我们并不太熟。原来自以为懂孩子的我们,真的和他们并不太熟。

人生的从容与淡定是积累而得的。当我们放下教育目的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享受教育的快乐。当孩子回家后和他聊聊学校里的事要比问他作业有哪些更重要。当孩子遇见问题的时候,再多的鼓励也比不上信任的微笑。与其给他讲述各种各样的格言故事,不如陪着他看一部好玩的动画片。与其担心忧虑,不如从容淡定。和孩子一起去经历那些并不太熟的变化,让孩子成为我们人生的妙曼风景线上最美的风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