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伪时期常熟救火会证章

原创 cslidi 常熟记忆 今天

2012年大年初一逛石梅广场古玩交流会,我觅得一枚旧铜质证章。这枚老证章为铜链挂式,直径2.83厘米、厚0.14厘米,正面文字为“常熟泮宫镇救火会证章”,中央图案是救火队员用具“头盔和斧子”;背面为制作者“庆孚出品”和序列号“28”。我仔细查看这枚品相完好的老证章,觉得旧味实足,在常熟古玩市场上出现的本地老证章都是真品,很多还能追溯到渊源出处。而“某某军官学校”之类的全国性老证章,则基本上都是赝品,其缘由就是:造假也要考虑成本和市场。

据《常熟地名志》记载:1934年4月,常熟县境改划为8个区,区以下百户以上村庄为乡,百户以上街市为镇。第一区(城区)为城厢镇,辖寺前镇、山塘镇、报慈镇、辛峰镇、报本镇、西城镇、琴南镇、泮宫镇……。常熟泮宫亦称县学,原址在学前街,与文庙、言子祠等建筑构成一体,是常熟旧时的文化教育中心。常熟市实验小学原位于泮宫旧址,据校史记载:1907年,邑人袁寿康等发起筹建明德初等小学,校舍借用泮宫宾兴局……1941年8月更名常熟县泮宫镇中心小学。

这种式样的证章出现在清末,盛行在民国时期,用处是挂在上装胸袋外表明身份,铜链上的横杆别在扣眼里起到固定作用。解放前,常熟的救火会均属民办性质,由地方热心人士募捐集资,乡间邻里义务组成,遇到火灾就及时扑救,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这枚老证章上有一处明显特征,“证章”二字两侧有两朵梅花图案,只有汪伪时期的证章、奖状等标志物品上才会出现梅花图案,因为汪精卫酷爱梅花,还把明孝陵对面的山坡、他的葬身之地也改名为梅花山。因此这枚老证章,是汪伪时期常熟的救火会会员证章。

据《常熟文史》第七辑中《常熟消防事业的发展史》一文记载:1945年,常熟的消防事业已有较好基础,城内各区成立消防队的有“东区救火会”……;“建新救火会”……;“中区救火会”……;“泮宫救火会”,地址在老县场京门电影院旧址,负责人钮伯荪、邵润芝等;“南区救火会”……;“镇东救火会”……;“云潜救火会”……。以上各区救火会,均由“救火联合会”统一领导。所有救火会员都有各自的正当职业,凡参加救火会的人必须具备两家铺保,以促进会员遵守会章。

常熟的救火会又称“义勇”救火会,救火会员为了地方公益,肯尽义务,不畏艰险,甚至为此献出了生命,留下了破冰取水、义士殉职、捍卫桑梓等感人事迹。1947年春,为表彰殉职救火会员刘耀东、祝三山的义勇行为,救火联合会在他俩墓前建起纪念塔,就是现在兴福寺路街旁的“二义士纪念塔”。这座纪念碑在文革时期也未遭毁坏,足见常熟人民对义勇救火会的感念之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