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详解!钙化上皮瘤(毛母质瘤)超声诊断
又称毛母质瘤,是发生于皮肤真皮或皮下组织的良性肿瘤,来源毛囊的毛基质细胞。(毛囊由毛杆,毛凸,毛球,毛乳头,毛基质等部分组成)
1880年由Malhelbe报道并命名
病因与发病机制
目前还不清楚
有研究发现可能与18-三体综合征、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有关,也有学者认为局部刺激可能为本病诱因
流行病学
占皮肤良性肿瘤约1%;
婴儿到老年人均可发病;
20岁以内发病者占40-50%;
男女之比约为1/1.1-2
单发多见
多发者常伴有其他遗传性疾病
发生部位:头面部(尤其是腮腺区)、上肢、下肢
症状:多无自觉症状,少数有触痛
病程:生长缓慢
体征:圆形丘疹或结节,界限清晰,有一定活动度,肤色正常或呈淡红、紫蓝色
大小:75%小于15mm
病理
大体:包膜完整,囊内钙化或呈豆腐渣样结构,质硬且脆。
镜下:实质可见嗜碱细胞(未成熟毛母质细胞)和影细胞(成熟已角化毛发细胞);间质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可见钙化、骨化及异物巨细胞反应。 瘤实质和间质可形成囊肿
影细胞是诊断毛母质瘤的必要条件
嗜碱细胞和影细胞的比例反映肿瘤所处的阶段,嗜碱细胞越多,肿瘤发生时间越短
超声检查方法
钙化上皮瘤位置浅表,首选超声检查方法
探头频率10MHz以上,尽可能选择较高频率。将聚焦调至近场,对于突出于皮肤的结节涂厚层耦合剂以利于超声探测
皮肤表面不规则者可采用水浴法。
超声表现
病变位于表皮组织深部,皮下脂肪层浅处,紧贴皮肤,距离体表1mm~3mm,大小5mm~30mm,形态规则,呈圆形或椭圆形;质硬可推动,与皮肤粘连,边界清晰;呈实性或混合性回声,周边可见完整或不完整的低回声环绕
部分病变无钙化,一般认为钙化是继发改变
钙化性上皮瘤超声表现多样,文献报道的超声分型也较多,较为实用分型为:
钙化型:弧形钙化、点状钙化、斑片状钙化
无钙化性:实性肿块型、囊性肿块型
超声图像差异可能与肿瘤所处阶段不同有关
来源:无锡超声平台 无锡市人民医院超声科 昝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