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器象灿若星

“筹建科学博物馆,举办‘百年器象’展览,就是为了彰显清华大学在中国近现代科技史上的成就,传承科学传统,促进科学传播,激励科技创新。”4月24日,“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备展”在清华美术学院揭幕,博物馆馆长、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教授开门见山阐述了这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

筹备展是专为庆祝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建一周年而举办。简短的开幕式后,吴国盛带领嘉宾进入展厅参观并亲自讲解。展览内容分“自强”“奋斗”“日新”三部分,通过精选的百余件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科学仪器展品,勾勒出清华建校百余年来从创建、发展到兴盛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的科技发展历程,彰显清华学人科技报国、追求真理的情怀,不畏艰辛、刻苦攻关的风采。

走进“自强”展区,首先看到的是挂在墙上由清华学生于1916年手绘的两幅美国大地图。1911年,美国政府退回部分庚子赔款,用于创建清华学堂,当时的教学由此带有明显的美国印记,美国国情也成为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两幅地图见证了清华的早期历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赵学海、王度、马载之、卢延英等4位地图绘制者1920年清华毕业后,遂赴美留学并学成归国,成为教学、科研及工程一线骨干。

展厅还设有刘仙洲专区,展示了这位曾任清华大学第一副校长的著名学者生前曾使用过的绘图工具、计算尺、极点机械求积仪等教学、科研仪器。刘先生1890年出生于河北完县(今顺平县),他是我国自编工科大学教科书第一人,先后编写了普通物理、画法几何、机械学、热机学等15部中文教材;他还编订了《英汉对照机械工程名词》,成为中国机械工程名词的统一者。作为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他在学术上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对中国机械发明史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出版的《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一编)》《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等著作,奠定了中国古代机械发明在世界机械工程发展史上的地位。对清华科学博物馆而言,展览专设刘仙洲专区,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奋斗”展区,上个世纪50年代国产通用牌201型手摇计算机格外引人注意,这是中国当时最先进的计算装置,为研制“两弹一星”以及清华核工程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化学系宋心琦教授和廖松生老师1954年动手刻画、制作的木质元素周期表,也给嘉宾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据悉,当年宋、廖两位老师每次给学生上化学课,都要展示纸质元素周期表挂图,既不方便,也容易破损;于是,遂在化学楼301教室专门制作了这个木质元素周期表,大大方便了教学。今天,这个文物级的展品已成为清华化学馆的“镇馆之宝”。

“日新”展区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仪器的发展变迁,以及新时代清华学子的发明创造成果,彰显了这所百年老校薪火相传、桃李芬芳、硕果累累的动人风貌,令人倍感欣慰。

最令人称道的展品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写给意大利裔瑞士工程师米凯莱·贝索的三封书信。三封信均为原件,收藏者是清华大学一位不愿透漏姓名的校友,专门借给这次筹备展用。贝索与爱因斯坦同为犹太人,两人交谊深厚,一辈子互为相助提携。1905年,爱因斯坦在发表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狭义相对论论文中,唯一致谢的人就是米凯莱·贝索。三封书信分别写于1909年、1921年和1952年,跨越两位学者的青年、中年和暮年,内容包括物理学讨论、爱因斯坦的社会活动和家庭生活,以及爱因斯坦对往事的回忆,具有较高的科学史研究价值。

在吴国盛看来,西方大学的科学史系通常承担着维护科学博物馆的任务,比如哈佛科学史系同时管理着历史性的科学仪器陈列馆,剑桥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和剑桥科学史博物馆联体运作,科学史研究与科学博物馆建设可谓密不可分。2016年,从北京大学被引进到清华大学之后,吴教授就致力于科学博物馆的创建以及博物馆与科学史系的联姻工作,期望依托科学史系丰富的人才储备和深厚的研究实力,把科学博物馆打造成沟通学校人文学科与科学学科的桥梁,使其成为全国科学博物馆学和科学仪器复原研究的中心。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筹备展开幕的当天还专门举办了“清华博物馆学论坛”,来自博物馆学和科学史学两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跨界交流研讨。这正是:“百年器象灿若星,科学博物领先行。教研仪器彰奋斗,大师书信示严谨。馆藏珍品传道业,坛论学识促日新。厚德载物存千载,自强不息育万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