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一场,愿美好永如初见
和许多人一样,很喜欢纳兰容若的《木兰花令》中的这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人与人之间,由相识、相知,然后是一段或长或短时间的相处,如果,能够一直如初见时的美好、倾情,没有伤害,没有怨恨,这是何等美妙的人生境界。但一个“若”字,道出这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一些人走着走着,就成了陌生人,一些人,走着走着,就成了彼此的嫌怨,还有一些人,走着走着,竟成了生死对头。
当然,这不足为怪,因为,人心莫测,而时间又具有无穷的魔力。从古至今,亲人之间、朋辈之间,甚至夫妻之间,反目成仇的悲剧比比皆是,但是,这其中都必然涉及到情感与利益的恩怨和纠缠。
唯独,作为亲密关系的一种,师生关系,流传的大都是佳话,秦始皇拜荆条、程门立雪、贾氏兄弟卖衣求师、张良三拾履……往更近的年代说,鲁迅、毛泽东、梅兰芳等众多名人大师都有过尊师的美谈。即便有梁启超与康有为反目、章太炎骂黄侃这样的尴尬事儿,也都是出于政治与时代的原因。
因为没有种种现实的纠葛,只有传道授业、答疑解惑的高尚,只有遵纪守规,求知做人的纯洁,师生关系,是最应该也最可能始终美好如初见的,但是,现实却事与愿违,触目惊心的恶性事件一次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让人卒不忍视。
最先关注的一起事件,是2013年9月13日江西临川二中高三学生雷某,因班主任没收其手机,手起刀落,致老师于死地,几年来,类似的悲剧从来没有停止过上演,似乎,和其他无关大局的新闻事件一样,在引发一阵舆论的热闹之后,又随着季风,吹向了遗忘的山谷,了无声息。
于是,在这个寒意还没有退去的三月,惨剧再度袭来。.十一日,湖北来凤县高级中学,高二班主任陈新明在一次天经地义的管教行为中,被学生陈某手持利刃突然相向,师生展开了搏斗,最后,双双重伤,而行凶学生经抢救无效后死亡。
死者为大,许多人同情学生,质疑陈老师防卫是否过当,情感上可以理解,但是,不能忽视与掩盖的真相是,陈老师是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受到了自己苦心施教的弟子死亡的威胁,之后才是一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较量,结局,自然不是理性所能控制。
然而,网络上最初疯传关于这起事件的报道,竟然是:17岁高中生刀砍老师后,被老师群殴致死。幸亏来凤县公安局通过调查取证后发布声明,学生身上只有一处刀伤,不存在群殴。但是,即便真相水落石出,被一阵暴风骤雨般的质疑与批判过后,教师被贬损的形象已经无法挽回。
而就在这起事件之前,河南省济源市刚刚发生过一起命案。一个鲁莽冲动的父亲,因为儿子在校做操被政教处的聂老师教训了,便带着儿子来到聂老师家里兴师问罪,争执之中,用剪刀将聂老师捅死。
冷酷的现实,如同下在三月里的大雪,将原本残留在心头几朵美好的花,无情地打落,而且,还有无数人带着偏见与怒火蜂拥而来,一顿胡乱的踩踏,它带给教师的,已经不仅仅是失望,甚至,还有恐惧。
虽然这些惨剧在我们泱泱大国,只是小概率事件,但是,在有着两千年“尊师重道”优秀传统的文明古国,产生的威慑力,已足够让相当一部分教师将美好的师生关系,界定为一种幻想,或者,不再去想。
曾经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而今是怀疑与失望,是伤痕累累之后的战战兢兢,如果,硬要来歌颂这其中的美好,又有多少是发自肺腑的真实呢?
当然,总有人在寻找原因,在追根溯源中得出并不算新颖的答案。
有人说,这是整个社会道德的崩塌,所产生的连锁反应;有人说,父母没有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有人说,现在部分老师职业素养不高,在实施教育的时候,缺乏爱心,不讲方法,搞老一套;有人说,《教师法》更多只是规定了老师的禁忌,却没有给足老师的权利,而一部《未成年人保护法》,却给了学生过度的宽松,甚至纵容;有人说,以考试分数和名次,来衡量教师业绩与学生优劣,必然导致师生关系难以产生真正的和谐……
思索与追问,看似正确的答案层出不穷,但现实却是,满地狼藉消散之后,再一次陷入了沉默,这些答案,最终只能飘荡在风中。
我怀念,一路走来,经历的种种美好;我希望,未来,有更多的美好,值得怀念。最后,写下我最衷心的祝福吧,师生一场,愿美好永如初见!